玉雕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乐都区下营乡下营村玉石雕刻工匠杨常彦,他热爱雕刻艺术,坚守雕刻手艺,用自己的热情和匠心在玉石上刻画出了乡村振兴的致富路。
匠心独运,初露锋芒
年轻时杨常彦就对雕刻有浓厚的兴趣,但他深深明白,玉石雕刻不仅需要技术的磨炼,更需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心境。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他将自己的梦想埋藏在心中外出务工。随着父母年岁越来越大,他毅然决然地返回家中照顾年迈的双亲。2014年偶然的一次机会他得到一块祁连玉料,这又重新燃起埋藏在心中的雕刻梦想,他购置了一百多元的雕刻工具,雕刻了两个玉石摆件,受到邻居的赞赏,这让他充满了自信,更坚定了他玉石雕刻的信念。2017年家中就只剩体弱多病的母亲一人,他一边全心全意地照顾母亲身体状况和日常生活,一边在灯光下,用灵巧的双手在玉石上精雕细琢,那份专注与执着,注定成为一名优秀的玉雕工匠。
技艺精进,创新不止
杨常彦深知想要雕刻出好的作品,就需要磨练自己的技艺,还必须拥有自己的风格和独特的创意。因此,他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雕刻和绘画能力,并不断尝试将民族元素融入作品之中,力求每一块玉石都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他的工作室里,常常可以看到一块看似普通的玉石,在他的手中经过反复琢磨、雕刻,最终变成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无论是惟妙惟肖的藏牦牛、藏羚羊,还是精雕细刻的印章、神兽,他都能信手拈来,将情感与技艺完美融合,让每一件作品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中,最为震撼的是《五子登科弥勒佛》,这件以昆仑玉为原料的作品,巧妙运用了镂空、浮雕等多种技法,雕刻出了有五个儿子围绕着弥勒佛,展现了一幅阖家团圆、其乐融融的美好场景,也寓意着子孙繁衍、家族兴旺的美好愿景。
传承文化,脱贫致富
2019年,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杨常彦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实施精准扶贫到户产业,购置雕刻工具,创办工作室,让他深深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为更好的提升自己,他积极参加玉雕技艺培训的同时,也认识到玉雕传承的重要意义。他深知,玉石雕刻产业不仅能够为乡村手艺人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还能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
此外,玉石雕刻产业还能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玉石雕刻,乡村可以打造自己的品牌和文化名片,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他的玉石雕刻作品通过网络平台直播、视频号、微信等方式销往省内外各地,为自己创收了5万元/年的收入,通过产业发展实现了脱贫致富。
展望未来,不忘初心
作为一位有着特殊技能的雕刻工匠,杨常彦始终将回馈社会视为己任。他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帮助困难家庭的孩子圆上学梦。同时,他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发起了一系列以“玉雕传情,温暖人心”为主题的公益活动,通过义卖自己的作品,为1位孤寡老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面对荣誉和成就,杨常彦始终保持着一颗谦逊的心。他深知,艺术之路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不断突破自我,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因此,他依然坚持每天深入工作室,与玉石为伴,用心雕琢每一个细节,力求在技艺上精益求精。
同时,他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他希望能够在玉雕领域做出更多的创新尝试,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钻研出更多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新作品。此外,他还计划建立一座玉雕艺术馆,将自己的作品以及收藏的精品集中展示,为公众提供一个了解和学习玉雕艺术的平台,进一步推动玉雕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作品本身,更在于它所能激发的社会正能量和文化自信。因此,杨常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他相信,只有当每个人都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中华文化的瑰宝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玉雕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每一块玉石,都承载着大自然的馈赠和工匠的心血,它们通过杨常彦的巧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而他,也在这份执着与热爱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归属感。
如今,杨常彦已经步入中年,但他的艺术之路依然漫长而充满挑战。但他坚信,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路。他会继续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在玉石上刻画出更多美好的故事和愿景。
杨常彦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梦想、执着和脱贫致富的故事。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工匠的坚持与热爱,更看到了一个传承者的责任与使命。他用自己走过的路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只要我们坚定信念跟党走,用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去创造美好,就一定能够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审核:周 强
编辑:龙春玉
来源:乐都区下营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