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托育、养老、就业、就医等,是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日常,承载着每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年,我国聚焦人口高质量发展,不断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持续提高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绘出一幅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生育友好的民生画卷。
8月31日,浙江省杭州市首届健康家庭“城市漫步”挑战赛暨市民健康减重大赛启动。图为参加活动的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学练八段锦,以运动促健康。
让生育友好可感可及
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口问题始终是一个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新的人口环境和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并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是提升家庭生育意愿、释放生育潜能、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今年,从国家层面到各地陆续召开的高规格会议、持续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为新时代人口工作指明方向、为育龄人群提供了有力支持。
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18次提到“人口”,在多个层面的改革举措都考虑了人口因素;7次提到“生育”,并在第46项任务专题部署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12月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2025年重点任务中提出“制定促进生育政策”。
相关会议精神和工作要求,正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具体举措。
在经济支持方面,全国已有23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实施生育补贴制度。例如,5月,安徽省合肥市印发的《合肥市育儿补贴实施方案》提出,对生育第2个子女的家庭,给予2000元的一次性补贴;对生育第3个子女的家庭,给予5000元一次性补贴。8月,湖北省宜昌市伍家乡共同村明确规定,共同村村民合法生育二孩、三孩,可享受一定金额补助。
在服务支持方面,国家“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将“千人口托位数4.5个”作为重要指标。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制定了一系列标准规范和支持政策。
在时间支持方面,今年,我国多地在地方性法规中明确延长婚假。山西省、甘肃省明确,新人可享受30天婚假;河南、黑龙江、宁夏、陕西四省份明确,新人在主动参与婚前医学检查条件下,可获得额外的婚假奖励。
在文化支持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百家生育友好工作先进单位交流会、发布生育友好招贴画,组织开展生育友好、普惠托育服务等主题宣传活动,各省(区、市)利用国际家庭日、世界人口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倡导新型婚育文化。
在总结前期地方实践的基础上,国务院办公厅10月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针对家庭育儿痛点难点,提出4个方面13项一揽子举措。《若干措施》注重统筹归纳,将一些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建立具有统领性的支持和激励机制,解决了各地政策存在的碎片化问题;对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作出具体安排与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具体路径。
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是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生育友好型社会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更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着力提高政策实施效果,让生育友好可感可及。11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贯彻落实《若干措施》电视电话会议,提出各地各部门要统筹谋划,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这意味着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将会加快构建。
让夕阳岁月更加幸福
老有所养的并行需求是病有所医。从容变老,需树立积极老龄观,更需“医养结合”作为支撑。
2022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部署开展全国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创建工作。今年初,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命名山东省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同时命名100个示范县(市、区)、99个示范机构。这些示范省、示范县(市、区)、示范机构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智慧赋能等方面巩固和发展创建成果,使高龄老年人有选择、低龄老年人有期待。
针对庞大的居家医养结合需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7月印发的《关于开展失能老年人健康服务行动的通知》提出,由具备服务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为辖区内提出申请的65岁及以上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和健康咨询,指导转诊转介。
失能老年人健康服务行动是在总结四川等省份失能老年人“健康敲门行动”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敲开的不仅是老年人的家门,更是老年人的心门。“进门之后,才了解需求所在。”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文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罗林华说,“健康敲门行动”定位准、身位近、步位稳,通过登门入户的方式洞察老年人的医疗刚需,很多老年人的疾病问题正是在行动中被发现并解决的。
《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报》显示,在实际有人照料的老年人中,配偶作为主要照料者占比达45.5%。这意味着,近一半家庭是老两口相互照料。相较于子女照料,配偶照料面临着更多挑战。
北京市朝阳区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运杰深知老两口相互照料的困境。“所以,我们在几年前开办了益智康护养老照料中心。”刘运杰说。这家养老照料中心内嵌于道家园社区内,设置50张床位,与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的道家园社区卫生服务站毗邻建设,实现“医”“养”衔接,中心配备七八名养老护理员,由卫生服务站全科医生对入住老年人进行日常巡诊。
这种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深受老年居民欢迎。根据民政统计年鉴数据,全国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总量逐年增长,已从2018年的13.6万个增至2022年的34.7万个。许多养老服务机构正以与医疗卫生机构毗邻建设、签约合作等多种方式引入医疗卫生服务。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民政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于今年12月印发《关于深化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的通知》,强调以基层为重点,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机制;支持有需求的养老机构对接所在辖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协议合作。
与年初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示范县(市、区)、示范机构命名工作相呼应的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民政部、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于今年底印发《关于促进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加强质量管理、提升服务质效、强化队伍建设、保障服务安全4个方面作出具体部署。有了“医”“养”共同守护,健康晚年更有保证。
在2024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全国主会场(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主题系列活动开幕式上,群众敲响欢庆大鼓。
让孕育之旅更加安心
如何孕得更优、生得更安,事关万千家庭的幸福,事关人口高质量发展大局。
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聚焦出生缺陷防治重点病种,引导各地广泛开展相关宣传活动,所构筑的孕前、产前、出生后三道防线正在强力拦截出生缺陷风险。第一道防线是优化免费婚检流程。越来越多的地方将免费婚检纳入民生工程。第二道防线是阻挡致病基因传递。比如,甲基丙二酸血症是很具代表性的遗传疾病。河南省已率先将甲基丙二酸血症产前诊断纳入全省重点民生实事预防出生缺陷产前筛查项目。第三道防线是建立全程干预路径。如湖南省面向增量和存量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同步开展筛查,并探索建立覆盖筛查、诊断、治疗、康复、救助等多环节的干预路径。
一个家庭共盼新生的喜悦,同样交织着等待医生传达“母子平安”的焦灼。今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技术评估方案》,要求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分级开展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技术评估。各助产机构正借助此轮评估,进一步提升母婴安全保障能力。
在浙江省杭州市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杭州市妇产科医院产科主任柴芸看来,危重孕产妇救治重在及时性和安全性,“此轮评估不局限于评估救治能力。救治能力和救治网络二者兼顾,才能显著提升危重孕产妇救治成功率”。
“作为省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我们通过国家‘云上妇幼’远程医疗平台,为下级医疗机构提供远程技术支持。2023年,在我们参与的危重孕产妇救治中,有1/4是通过远程技术指导实现的。”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曾晓明表示,同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之间也需加强合作,尤其是专科医院要与综合性医院形成横向联动。
继此轮评估后,一场服务革新又在各助产机构接续推进。今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关于加强助产服务管理的通知》要求助产机构以产妇为中心提供人性化分娩服务,促进安全舒适分娩。从注重安全到兼顾舒适,这一变化回应着育龄女性对分娩服务的更高期待。
在新开诊的北京市朝阳区妇幼保健院北院区普通产科病区,18间产科病房均是含独立卫生间的双人间;特需产科病区的房间内,配备电视、沙发、陪护床等,基本实现孕产妇“拎包入住”。
在许多老院区,对产科床位的调整也在同步推进。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两个院区的7个产科病区均已开设单人间,平均每个病区有7间房间。河北省人民医院在满足分娩需求与改善住院条件之间寻求平衡,将产科病房调整为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多种规格。
“生育友好医院”不单单意味着更优越的住院条件,从助产机构的具体实践来看,还体现在围产服务精细化、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正推出产科一体化门诊——超声、抽血、心电图、胎心监护等产检项目在同一区域就能完成,由护士送检样本、打印检查报告,孕产妇只需原地等待。部分医疗机构还利用教具还原产房环境,开设分娩体验门诊——孕产妇在引导下提前熟悉产程,并掌握如何与医务人员形成有效配合,确保更顺利地分娩。与此同时,伴随我国分娩镇痛率持续上升,从待产到分娩,孕产妇更多了一分心安。
12月12日,河北邯郸市广平县妇幼保健院开展“定格美好、记录时光”留下你的全家福活动,免费为产房内初为人母的宝妈们拍照留念,记录这一美好时光。
让“小家”安“大家”稳
推动托育服务健康发展,解决入幼之前的“带娃难”问题,满足千万家庭之所需,是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应有之义。
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妇幼保健院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创新推出“医育结合”新模式,为0~3岁婴幼儿家庭解决了养育难题,让更多婴幼儿得到了优质的陪伴。
9月10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推进托育服务工作情况。
雷海潮介绍,统计调查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千人口托位数达到3.38个,共有托位477万个,包含社区嵌入式托育、用人单位办托、家庭托育点、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幼儿园托班等多种模式,可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托育服务的多元发展,让“幼有善育”惠及千家万户,托举起“稳稳的幸福”。
推动托育服务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今年,我国推进托育服务立法工作,健全普惠托育支持政策体系,做好政策规划衔接。
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卫生健康进展成效举行发布会,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推动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托育服务法》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
为此,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组建调研组分赴北京、江苏、黑龙江、湖北等地,就托育服务立法工作开展调研。与各地政府部门、托育机构代表、家长代表交流托育服务经验做法、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对托育服务法立法的意见建议等。10月,《武汉市托育服务促进条例》施行,这是我国首部托育服务专项地方性法规,用法规保障婴幼儿托育服务的普惠性与可及性。
多地调查显示,超过三成的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有送托需求。受行业发展阶段及服务价格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全国实际入托率仅为7.86%,现有托位缺口较大。“家庭送托难”与“机构收托不足”并存的局面,折射了当前托育服务难以满足家长们“普惠”和“高质量”双重需求的现状。
针对“普惠”需求,今年,多部门不断强化多元投入保障,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国家层面第一个托育服务价格政策文件——《关于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支持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推动普惠托育服务机构建立基本服务费和其他服务费目录清单,有效减轻人民群众托育整体负担。多部门投入真金白银,推动托育机构降本提质。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23—2024年遴选30个地市,中央财政共安排补助资金30亿元,推动地方结合实际发展普惠托育。全国总工会、国家卫生健康委支持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评选了175家全国爱心托育用人单位,下拨补助资金1500万元。
针对“高质量”需求,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相关部门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托育服务专业化水平。8月,全国总工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妇联组织开展全国托育职业技能竞赛,推动提升托育服务队伍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放心托育方便可及”,是今年全国托育服务宣传月的主题。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托育服务,养育好0~3岁婴幼儿,既能让“小家”安,也能让“大家”稳。
文:健康报记者 郭蕾 赵星月
图:张丹 陈波 陈政君 郑纯胜 杨海斌 魏莹莹 姚秀秀 杨丽仟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4Q5AQIIJ】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