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两会期间,一份由20位医生联名提交的提案引起了广泛关注。
该提案聚焦于“在药品集采背景下如何能够用到疗效好的药物”,由上海市政协常委、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执笔。
提案中,郑民华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在药品集采大背景下,药物质量可能不稳定的问题。
诸如“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醉药病人不睡、肠道准备的泻药不泻或者量不够”等临床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
这一提案的出炉,不仅反映了临床医生对于药品质量的深切关注,也触动了公众对于用药安全的敏感神经。
药品集采作为国家医保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以量换价的方式,降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负担。
在价格降低的同时,如何确保药品质量和疗效不打折扣,成为了摆在各方面前的一大挑战。
郑民华的发言,迅速在医疗界引起了共鸣。不少临床医生纷纷表示,在使用集采药品时,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
华北某三甲医院的麻醉医师王彤就表示,自己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麻醉药的效果确实不如以往,需要加大剂量才能达到预期的麻醉效果,这无疑增加了手术的风险。
与此同时,网友们也对于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网友表示支持郑民华的观点,认为药品质量和疗效是关乎生命的大事,不能因为价格降低而忽视了对质量的把控。
也有网友提出质疑,认为个别医生的反馈并不能代表整体情况,需要更全面的数据来支撑这一观点。
事实上,关于集采药品质量的讨论并非首次出现。此前,就有不少专家和学者指出,在药品集采过程中,应加强对药品质量的监管和把控,确保患者能够用到安全、有效、廉价的药品。
而此次上海两会上的提案,无疑将这一问题再次推向了风口浪尖。
对于这一提案,国家医保局也迅速作出了回应。医保局表示,欢迎广大医务人员当好药品价格和质量问题的“吹哨人”,同时也将进一步加强对集采药品质量的监管和抽检工作,确保药品质量的安全可靠。
值得一提的是,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问题也成为了此次讨论的焦点之一。
仿制药作为我国药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疗效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确保仿制药与原研药具有相似的质量和疗效,我国自2015年起开始实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确保一致性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有专家指出,应进一步完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方法和标准,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同时,还应加强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的监管和抽检工作,确保其质量和疗效的稳定可靠。
此外,建立临床医生反馈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收集临床医生的实际用药体验和反馈意见,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