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医疗服务的利用情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最近,知名数据可视化公司Visual Capitalist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对全球30余个成员国的居民就医频次进行了排名。
结果显示,韩国以年平均就诊16次排名第一,而美国则以年均就诊3次位列倒数第二。
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各国医疗体系的差异,也揭示了不同国家在医疗资源分配、医疗保障制度以及居民健康意识等方面的特点。
韩国之所以在就医频次上排名第一,与其医疗保障制度、医疗系统效率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韩国的健康保险制度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实施,目前已实现全面覆盖。
其特点包括“一人投保,全家受益”、自付费用少、国家财政提供医疗救助等。
这些政策使得韩国居民在就医过程中享受到极大的实惠,减少了个人负担,从而提高了就医频次。
其次,韩国的医疗系统效率高,体检、癌症筛查等预防性医疗服务也被纳入医保范畴。
这不仅提高了疾病的早期发现率,也增强了居民的健康意识。
此外,韩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2022年人均预期寿命为82.7岁,尽管较2021年有所下降,但仍比OECD成员国平均值多出2年有余。
老龄化程度的提高自然会导致就医频次的增加,这一点在日本等其他老龄化严重的国家也得到了验证。
然而,韩国的高就医频次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韩国每千人拥有医生2.6名,远低于OECD的均值(3.7人),导致每名医生平均每年接诊6113名患者,为OECD成员国之最。
医生少、患者多,导致人均问诊时间缩短,一级医院每名患者的平均问诊时间仅为4.3分钟,是OECD均值的1/4。这不仅影响了医疗质量,也加剧了医生的负担。
与韩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尽管美国拥有世界一流的医疗技术和设备,但其年均就诊次数仅为3次,在OECD成员中排名倒数第二。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美国高昂的医疗费用和不均衡的医疗资源分布。
美国的医疗体系以私立医院为主体,实施的是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相结合的制度。
患者可以选择不同的保险公司进行投保,但这导致了医疗费用昂贵、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
2019年发布的《美国医疗费用危机》报告显示,美国人“借钱看病”的债务总额约为880亿美元,25%的美国人因为医疗费用高昂,会推迟自己或家人的重大疾病诊疗。
此外,美国约有2750万人没有任何健康保险,占总人口的8.5%。这使得许多人在面临高额医疗费用时,选择减少定期体检的机会,甚至放弃治疗。
因此,美国的医疗体系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最有钱的人享受到最优质、先进的医疗服务,而中产阶层和穷人则面临因病返贫或放弃治疗的风险。
相较于韩国和美国,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近十几年来,中国居民的就医频次呈小幅上升趋势,从2009年的4.2次提高到2019年的6.2次。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住院率。202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次达到3.01亿,居民年住院率达到21.4%,首次突破20%大关,高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平均住院率(14%)。
中国高住院率的成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公立医院为主的供给诱导需求行为、医保待遇的“重住院、轻门诊”倾向以及人均医疗机构床位数的增加等。
业内人士指出,医院为了创收,可能会推高住院率,导致过度医疗现象。此外,社会医保待遇的基本特征也推动了住院率的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