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应对当下环境——This is Strategy

文摘   2024-10-26 10:30   上海  

有网友在线上留言问我,“现在的大环境,普通人应该如何应对以度过寒冬?”

我想我们可以先来拆解下这句话,再试试看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现在是个啥大环境呢?我觉得是个经济下行、不确定性很高、群体性丧失信心的大环境。我想不需要多说,大家都有自己的感受,留言者则提到了寒冬这个词。

然后,啥人叫普通人呢?我觉得是综合各方面情况和条件处于数据分布的中间这么一部分人,这个置信区间大概80%左右?我也不是很确定这个具体的量级,到底是多大,如果放在几年前,我可能会觉得这个比例应该会低一些,但随着房市和股市的崩溃以及持续低迷,将一批没啥背景和资源,自我努力起来的中产基本给消灭掉了。我想现如今,你、我、ta,可能大概率都是这普普通通大军中的一员。

那这个普通人,大概是个啥画像呢?

如果这个人,已经毕业了,那ta大体是个:有份工作但已经被降薪了,或者原来工资就不高,这几年一直也没涨过薪;虽有工作但并不开心,过得有点憋屈,或者有些焦虑;虽没给别人打工,自己创业,但总觉得生不逢时,没赚到钱,甚至有的还一身债;啥都没干,在家啃老,却也难以又躺又平,各种郁闷;啥都想干,想啥干啥,职业看似自由,但精神却没有自由。

如果这个人,还没毕业,那ta大体是个:在双非读书的,快就业了才意识到母校的级别、分类、品牌、声誉度等等尽然这么重要,重要到他个人的优秀微不足道;在211或985读书的,突然发现即使是好学校出来的,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海外留学归来的,发现留学生真多,哪哪都能碰到,如果不是全球前十的院校,还会被大家认为是水硕,有理说不清;越来越多人发现人生的尽头是考编、考公,这条路其实比高考更显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接着,应该如何应对,说明想主动思考,提前布局,而不是完全地被动等待或者接受;度过寒冬,表明不想死在寒冬中。

最后,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我想了很久,但是一直觉得不完善、有偏颇,又怕误人子弟,不敢乱回复。

直到这两天看到一本书《This is Strategy 》,这并不是一本写企业战略的书,而是为每一个你我他写的战略书籍。觉得这里面的很多内容或许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应对思路。这本书里有很多内容我都觉得感触颇深,我摘录一些(有些是微信阅读自带的译文,有些是我自己根据原文翻译的意思),大家随意感觉一下:

1.大问题之所以成为大问题,是因为系统放大了问题,使问题变得棘手。大问题往往需要小解决方案。
2.如果你能看到你要去的地方,工作就会更容易。
3.更好是有可能的。
4.如何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建立可持续的事业,并在过程中避免精疲力尽。
5.战略是难以看到的,也不容易谈论,因为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
6.为了找到更好的战略,我们需要准备好放弃默认的战略。
7.战略不是地图,而是指南针。战略是更好的计划。
8.战略是选择今天做什么才能让明天更美好的艰苦工作。
9.时间、博弈、同理心和系统。它们无处不在,很容易被忽视。
10.如果你想了解为什么有人做出选择,就要寻找人们真正想要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他们说他们想要的东西的代理人和替代品。
11.不思考战略,就不会有战略。
12.精简的战略事半功倍,但这需要洞察力和耐心。
13.系统优势胜过英雄主义。英雄主义令人兴奋,但长期精简的战略很少需要每天创造奇迹。
14.精简的战略很容易解释,但很难坚持。随着时间的推移,偏离精简战略的压力越来越大——成千上万的小妥协最终导致平庸。
15.系统创造价值。
16.人很少是理性的。
17.一条河不仅仅只有水,湖里也有水。河水的本质是流动。逆流而上比顺流而下更难。
18.容易的、直接的、显而易见的道路不太可能让你获得你努力想要的结果。事实上,这些道路可能是一个陷阱。
19.当事情失败,我们很容易把精力集中在最近发生的事情上,而忽视了真正的问题所在其实可能在第一步或者第五步。
20.当你为最小的可行性受众群体服务时,你的想法就自然会传播开来,你的业务自然就会增长。虽然没有你想要的那么快,但又会比你以为的要快得多。


并购魔女刘丹
聚焦产业并购整合,广泛分享研究,深度服务于少数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