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The Outsiders(商界局外人)》有感

文摘   2024-11-22 18:32   上海  


本文核心观点:

1、一本书如果提供了足够多的有用信息,我认为就已经是本很不错的书了;如果还能激发读者的各种思考,甚至辩论欲望,我认为那就是一本难得的佳作了。

2、无论是多大的咖,都很容易走入人类固有的偏见区,比如以偏概全、忽视幸存者偏差、错误归因等等。

3、这本书可能并不完美,比如有些地方过于故事化,口吻有点像记者,有些概念也存在争议,但就整体而言,信息密度高、观点多,能激发大家很多想法和对未来的思考,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

一、The Outsiders》更像一本并购故事书

前我写了一篇文章,“如果把资本的角色定位为辅助位,那企业家可能无法利用好资本把企业做得更大更强!”,强调了资本配置的重要性,提出一个观点资本与实业,不是一虚一实,而是企业家的左右脑,两者平等、互补、互动、互推,共同作用于产业。企业越大,越想做强,越需要动用资本这个左脑。

后来有个朋友和我说,我的这个观点其实境外早有研究,有人写了本书叫The Outsiders,早在2012年就出版了,还有中文版。当时知道境外大佬和我有一样的观点时,我还挺窃喜的。因为自己过去的阅读量并不算大,大部分观点是自己或周遭的经历给的启发,然后再去思考、研究得出来的,遗憾的是这些观点大多没有实证研究支撑。这倒也不是我偷懒,因为一方面,很多问题很复杂,目前的我还没有能力构造一个足够合适的模型来量化说明它;另一方面,很多关键的数据和信息本身无法通过公开渠道获得,即使能私下获得也有很多局限性,尤其是真实性和准确性方面,而且很多事情还会因后视原因导致历史被扭曲等。

当时朋友和我说这本书给他的震撼感很强,认为这本书深入浅出的同时又很系统、专业,大体上整本书通过研究8位非常成功的CEO,发现他们通过高效的资本配置,为股东创造了巨大的价值,揭示了资本配置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在朋友的推荐之下,我抱着极高的期待,花了近5小时(我看书和做笔记都是比较慢的,全文字数其实并不多,中文版约13万字)精读完了The Outsiders》全文,获益良多,发现这不仅是一本教我们如何辨别优秀企业家的书籍,更是一本讲企业并购故事的书籍,里面有很多未曾公开披露过的有意思的细节信息。同时我也注意到了这本书的一些问题或者说局限,虽然这些并不影响它仍是一本很有用且值得大家广泛阅读的书籍,我对这本书的整体评价是信息本身比观点更有价值,很值得阅读与深思

二、The Outsiders的A面

1、基础信息扎实

作者围绕8位企业家的公司做了超长时间维度的财务数据分析及同行数据对比分析,并对这些企业家及相关人员做了大量的访谈交流,这都是耗时耗人的大工作量,实属让人钦佩。同时又很羡慕作者能调动这么多人力和资源,去完成普通人难以有机会完成的信息采集工作。

2、有用信息的密度高

整本书看完,我有162条划线和笔记,足以证明这是一本高信息密度的书籍,全文提供了很多组织良好的信息与总结归纳(以下有些是我自己的总结,有些是原文或原图),比如:

1)8位优秀企业家的一些共同情况

2)8位优秀企业家与同行相比的一些差异

3)8位优秀企业家的8种特质(加上了一些自己的理解)

特质1:无比重视EBITDA,重视经营和现金流效率(每个业务单位的人均现金流和人均净收入)。

特质2:紧盯战略(不要与趋势作对)与资本配置,低买高卖(包括投资自己,即回购,也包括分拆),保持时间冗余(保持机动灵活)做最有利公司的事,而不是陷入日常管理的陷阱。

特质3:高管利益与股东利益绑定,比如Outsiders既是CEO也是重要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所以我认为称他们为企业家更合适)。

特质4:高效运用杠杆,同时警惕过高的杠杆率。包括财务杠杆、经营杠杆和供应商杠杆,很多行业创造价值的关键是最大化整体杠杆,而这种价值创造的方式的关键就是规模。

特质5:勇于逆向而行,懂得耐心的价值,有时不为才是最佳,一旦确信则快速出击。

特质6:数据思维制胜,计算赔率,当赔率明显对自己更有利时,要敢于下大赌注。对数据敏感,收益不如人意的买卖就卖掉或者关掉。

特质7:永远关注现金流,不管是融资还是投资决策都以现金流为关键和核心考虑。

特质8:首席执行官就是首席投资官,企业家有效地配置资本需要一种特定的气质,需要像投资人一样地思考问题,平心静气且相信概率,保持充分的冷静。

4)Outsiders的董事会常常包括投资专家。

这点与我们国内有很大差异,国内往往只强调法律和财务方向的独立董事,对于投资方向的专家并没有强制要求,在实践中也极少有投资专家进入上市公司担任董事或者独立董事。

5)对于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Outsiders更关注对分母的管理,即公司股份数,因此会选择时机做股票回购。

6)巴菲特的出色业绩来源于三个重要相关领域:资本形成、资本配置和运营管理。查理·芒格曾经说过,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取得长期成功的秘密就在于,它能够“以3%的成本形成资金,再通过它们获得13%的收益”。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保险业子公司,保险公司与生俱来的杠杆性能够产生低成本的浮存金。

7)在建造精致的新总部大楼和投资者回报之间存在着一种明显负相关性。

3、有建设性的观点多

全书还提供了很多有建设性的观点和金句(以下有些是我自己的总结,有些是原文),比如:

1)投资自己是把握最大的投资,全部在自己掌控之中。

2)CEO是否伟大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数据:任期内带给股东的年复合收益率;同一时期同行的年复合收益率;市场整体的年复合收益率(这往往用标准普尔500指数来衡量)。

3)对于我们正确评价事件而言,历史情境非常重要。市场的主旋律往往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起点和终点对CEO的业绩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4)CEO的首要目标就是每股的长期价值最优化,而不是组织的增长。事实证明,增长与股东的价值最大化并不相关。

5)要想成功,CEO需要做好两件事:第一,高效管理运营活动;第二,配置从运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

6)许多公司的CEO们都不精通资本配置,因为他们大多数是在诸如营销、生产、工程、管理或者制度政治等领域表现出色才得以晋升的。

7)资本配置是CEO最重要的工作。本质上说,资本配置就是投资;所以,CEO其实就是投资人。投资于熟悉的行业,集中配置。长期来看,有条理的、系统的“高抛低吸”为股东带来了高额回报。

8)公司越大,总部越难以清楚基层面临的具体问题,也就越应该去中心化。去中心化的组织解放了企业家的活力,降低了成本和积怨。

9)对Outsiders的一些观点:

  • 经营管理高度去中心化,但资本配置是高度集权的,实质上就一个人负责,CEO自己完成分析工作,亲自处理所有谈判。

  • 十分了解自己所在的行业的商业本质,又十分懂资本运作,包括财务数据的真实意义与价值。

  • 他们是新手,没有被此前的经验或者是行业传统所束缚。他们的综合履历展示出新颖视角所具有的强大力量。在多个领域里,新颖视角一直是创新的催化剂。

  • 惜时如金,不愿浪费时间在无意义的各种活动和社交上,为维护投资者关系是对时间的低效利用。但他们愿意担任其他上市公司的董事会里,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可以接触到新境况和观点的难得机会。

  • 深谙数据之道(很多人都拥有工程学位,而不是MBA),具有一种简化天赋,他们能坚守业务的经济本质,屏蔽来自同侪和媒体的聒噪。

  • 没有一个曾经作为经理人干过一万个小时,也许他们的成功恰恰表明在精通和创新之间存在重大差别。

  • 世界观核心是对理性的信奉、对分析数据与独立思考的信奉。天性讲究实用、持不可知论。

  • 复杂的决策尽可能简化,坚持把所有问题还原到自己坚守的几条基本简单原则上,符合就去做,违背就放弃。

  • 他们没有严格的公式,没有不可更改的法则。并不是说回购股票、进行收购或者是置身事外等做法总是有道理的。在不同阶段,资本配置的正确方法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变通才是是最重要的。

  • 为了提高用户体验并捍卫长远的竞争地位,他们会有意识地牺牲短期收益。

  • 他们以一种有耐性、理性、讲究实用的机会主义,而不是一份细节详尽的战略规划,去面对商业世界骨子里的不确定性。这其实是他们更底层的思维模式。

  • 知道自己需要专注于什么,用不着大量的调研,也用不着银行家。不需要冗长的报告,而是几个核心假定。方法简单,但并不意味着容易,越简单其实越难。

10)在传统业务中做变革与创新,可能是商业模式创新和融资创新。

11)管理是为利用世界的不确定性而存在。管理就是实现资源的最优化调配,为此必须保持对世界的开放心态。摆脱死板的计划,才能保持企业的活力,充分抓住未来的机会。

12)刺猬VS狐狸,专注vs跨界。狐狸能以跨界的视角看问题,从而形成全新的方法。狐狸知道非常多的事情,而刺猬只知道一件事,却了解得非常透彻。

13)最好的董事会只需要相对少的人,因为真正有智慧的人就是极为少数的。他们应该是经验丰富的生意人、投资家,且拥有大量公司股票,同时必须承担糟糕决策造成的后果。

14)传统观点认为,抵御通货膨胀的有效避风港就是硬资产(如黄金、木材之类)。巴菲特认为只有资本需求不高又能够提高价格的企业才最适合抵御通货膨胀的侵蚀性后果。

15)一个CEO拥有的投资选项越多,能制定出获得高收益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大。

16)有能力迅速而大幅改进被收购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而变相降低实际收购价格,这才能为未来收购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逻辑基础。

17)选择最好的人和业务,减少因经理人、投资人或者是股东的剧烈变动带来的大量金融和人力成本。这些长期关系所带来的能量也许是最值得重视的。

18)真正重要的是打好你手里的牌,能够在给定的环境中尽可能做好。

19)企业家个人魅力对管理的作用极其有限,其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才是重要的。制定有效决策的关键,就是方法性和分析性导向的思维过程。领导力其实就是分析力,否则会被银行家和CFO玩弄于手掌中。

The Outsiders的B面

1、对伟大的定义

作者对伟大的定义大体上就是跑赢了同期同行和同期整体市场的复合收益率的企业家,他的年复合收益率越高就是越伟大的。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

1)只强调了比率没兼顾绝对值。

一个确实跑赢了同期同行和同期整体市场的复合收益率的企业家,比如说A复合收益率30%,但绝对值只有1亿,和另一个B复合收益率15%,但绝对值有100亿的相比。按照作者的标准,A就比B伟大了。但实际上,绝对值规模越大,高收益率的难度是越大的,这也是为什么资产体量越大的上市公司ROE一般都比相对小的公司低得多,基金规模越大的产品,其收益率也一般不会有小基金那样高。

2)看似考虑了时代背景和市场整体的因素,但还是考量不足。

作者虽然剔除了行业以及市场本身收益率高低的影响,但是对于他们所处的大宏观时代机会与机遇和当下不能相比的影响没有充分考虑。

这么说吧,同样是创业,国内上世纪90年代左右创业的,整体而言其存活率会比现在创业的要高得多。这是一个时代背景赋予的大机会,过去了就很难再出现,当然各个细分领域可能会不定时迎来各种机会,但放在整体层面上,可能得60年一周期去看。作者举例的这8位优秀的企业家,其任期考量背景大体都在上世纪1962-2010年,虽然也经历了美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但整体而言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到现在,这些企业家的收益率可能会向下的显著变化。

3)只强调了对股东的回报率,却没有考虑更全局的回报率。

如果作者是用优秀或者卓越来形容他们,我会觉得更合适,而伟大这一词,我会天然地与社会或者人类集体利益、历史深远的影响以及人类精神的影响等联系上,如果没有这些联系何以称之为伟大?

仅从股东回报率角度去判定一个企业家是否伟大,很可能与真正的伟大相去甚远。假设做一件事情或经营一个公司能带来的收益,是1亿,可以缴纳税款0.25亿,也可以做税收筹划将税款变成0.1亿,这差额0.1亿就会到股东手里;可以给员工提高底薪和奖金0.3亿,也可以降到0.1亿,这差额0.2亿就又会到股东手里;可以做慈善捐赠(但不能抵扣税款的那种)或者超远期的创新研究0.3亿,也可以一点不做,这差额0.3亿就又会到股东手里。

也就是说,股东利益最大化,某种程度上就是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小化。毕竟蛋糕是固定大的,你要分的多,其他人就得分的少。那到底给谁分的多一点更合理呢?哪种分法又更伟大呢?我没有想好,不过我认为股东利益最大化是比较好计量的,也是很合理的,但也要注意到股东又有大股东、小股东之分,很多时候股东利益最大化实际上演变成了大股东利益最大化。大小股东的利益并不经常是一致的,大股东侵害小股东的事时有发生。

在财务管理领域,其实早就有人对股东利益最大化这个理论持有不同意见,提出了利益相关者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我认为也许答案就在这里面,也许还没找到,但至少目前看股东利益最大化不像是一个伟大指标,更像是个上市公司的本分指标。

2、幸存者偏差

作者纵览数据选出了最优秀的8位企业家,然后对他们进行总结归纳,并试图提供一个清单来指引大家变得优秀。这里面有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这8个人里面有没有幸存者偏差的结果,如果有的话,那他们可能不具备代表性,通过研究他们无法得出对未来的有效指导;如果没有的话,这个样本量8个人,是不是过小而无法通过有效的数理统计方法得出有显著差异的结论。

也就是说,这种小样本天然地只适合定性分析。定性分析对未来能提供的往往是启发,而不是具体指导。当然对于底层逻辑和商业实质的定性分析,确实可以指导未来,但就本书而言,作者的分析和归纳更多是表象上的,显性行为上的,还未触及更深层次的真相与奥秘。

3、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理解

这本书信息密度很高,里面出现了很多关键概念,以及作者对这些关键概念的理解。比如,对清单的理解:“事实证明,清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决策工具,可以用在航空、医药和建筑等各种各样的领域。清单看上去很简单,使人不容易看明白它的能量。

对此,我有不同看法,我认为清单并不是一个有效决策的工具,而是一个很有效的风控工具。当然,风控在决策中至关重要。要决策的事情越复杂,其实越没法清晰化、结构化,也就越没法用清单这种清晰、结构化的东西去直接支持决策。但无论是何种决策,都会面临类似的风险控制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分类清晰,倒是特别适合用清单模式来审查。

我认为作者提到的医疗、航天等领域的清单,其作用并不是用来提高医生的医术水平或者飞行员的技术水平,而是避免他们犯重大错误,减少在面对复杂决策时,尤其是有极强的时间压力的复杂决策时,会慌乱、没法理性的情况。也就是说,清单是保障决策下限的,它没法对决策上限进行有效支持。复杂的决策上限需要一个人具备极强的理性、稳定性能力,还需要调用非结构化分析能力,结构化分析能力只是一个坚实的基础罢了。

四、总结

这本书可能并不完美,比如有些地方过于故事化,口吻有点像记者,有些概念也存在争议,但就整体而言,这是一本很值得细读的书,对于企业家、高管以及并购的相关人员都是。它不仅是一本信息密度高的书,同时也能激发大家很多想法和对未来的思考。

这里的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和思考,虽然我尽力保持独立性,试图做到客观、理性地表达,但在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和严谨性上,可能会有所欠缺。有些参与过的案例不方便直接点名引用,有些能引用的数据又难辩真假所以很多时候我可能会模糊化数据来源和准确数值,甚至简化真实案例。对于需要精准数据来支撑的,我会亲自整理和搜集数据,并特别注明。更多时候,数据其实是实战经验和市场交流所得。如果这些内容对你有所帮助,那就再好不过了,但请记住,这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若你因参考本文采取任何行动,产生的后果可得自行承担哦!欢迎线上线下的各种交流探讨和业务邀约,希望能互相成就,合作共赢。(引用或参考本文,请标明来源和作者以示尊重)

并购魔女刘丹
聚焦产业并购整合,广泛分享研究,深度服务于少数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