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高霏,等:2022年度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领域综述

学术   2024-11-24 07:01   陕西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2022年度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领域综述

高霏1 , 栾嘉2 , 张广萌3 , 韩晓宁4 , 张昕4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中心, 北京 100083 

2《陆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重庆 400038 

3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4 

4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北京 100083 

[通讯作者]张昕, E-mail: zhangxin-308@163. com


摘  要

本文以中国知网收录的2022年度发表的与高校科技期刊相关的163篇文献为样本进行基本发文统计, 如主要载文期刊、基金论文分布等;利用VOSviewer绘制研究热点及核心作者群知识图谱, 深入探究2022年度高校科技期刊相关领域的研究知识结构及前沿热点。结果显示, 高校科技期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服务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育、期刊队伍建设、传统业务、转型升级业务等方面, 存在对新现象和新问题研究不足、作者群团队合作有待提高、分析角度有待扩大和研究深度有待加深等问题, 建议今后继续深挖高校科技期刊服务学科建设的主题和内涵, 关注高校科技期刊的集群化和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

高校科技期刊;前沿热点;学科建设;人才培育;队伍建设;转型升级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163 articles related to the topic of Chinese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s published in 2022 and indexed by CNKI, and provides basic statistics on publication sources, funding sources, and other aspects. It also employs VOSviewer to visualize the research focuses and author networks, and investigates the research knowledge domains and topics of Chinese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s published in 2022.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current study on Chinese university journals mainly focuses on serving university discipline development, talent cultivation, editorial team build-up, traditional busines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business, etc. However, these studies also have some shortcomings (e.g., lack of research on new phenomena and new problems, low level of authorship collaboration, limited and narrative analysis perspectives).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urther explore the topics and implications of Chinese university journals serving university discipline development,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journal clustering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s.


请滑动浏览 ↑


Key words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s; trends and focuses; discipline development; talent cultivation; editorial team build-up;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business

引用本文:高霏,栾嘉,张广萌,等.2022年度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领域综述[M]//学术出版研究(第1辑). 长沙: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24: 148-164.

高校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支撑力量, 不仅是传播先进科学技术理论和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 还对完善高校的文化体系建设、促进高校文化输出及影响力提升都有着积极意义。通过文献梳理发现, 现有研究成果一部分选择以国内外学术出版研究领域的高水平期刊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报》、《科技与出版》、Journal of Scholarly PublishingLearned Publishing上发表的论文为样本, 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对论文的作者分布、机构分布、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可视化呈现与分析[1-3]; 另一部分研究则以CNKI、WoS数据库为来源, 聚焦于科技期刊研究的单一主题, 探索其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4-5]。针对高校科技期刊这一主题的前沿热点可视化研究则更为稀少。邵华等[6]以CNKI为数据来源, 采用VOSviewer和内容分析法结合的方式, 尝试分析我国高校学报出版领域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脉络与热点。陆维仪[7]则选取CSSCI作为数据来源, 利用CiteSpace对我国高校学报研究进行探讨。
本文以CNKI 数据库为数据来源, 采用 VOSviewer软件与内容分析法结合的方式, 旨在全面梳理与分析2022年度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前沿话题, 对推动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与实践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收录的高校科技期刊出版相关领域研究文献作为数据来源, 检索时间为2023年3月4日。在CNKI数据库中选择“高级检索”类型, 选择“主题”及“关键词”进行检索, 检索条件为“高校 and科技期刊or学报or英文期刊”, 选择文献发表年度为2022年, 共得到中文文献449篇, 剔除非学术文献如“征稿启事”“期刊公告” “获奖情况”等, 以及非高校科技期刊相关研究文献, 最终获得样本文献数据163篇。导出文献信息主要包括题名、作者姓名、单位、文献来源、关键词、摘要、第一责任人、基金等。文献导出XLSX格式文件用于部分信息的定量统计, 导出RefWorks文件用于在 VOSviewer中进行部分信息的可视化计量分析。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择文献计量分析软件VOSviewer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版本是VOSviewer1.6.19[vosviewer.com/Manual:VOSviewer_1.6.19]。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163篇文献数据为研究样本进行分析: 对样本文献进行基本发文统计, 如主要载文期刊、基金论文分布等; 利用 VOSviewer绘制知识图谱, 可视化展示核心作者及作者合作网络、关键词和研究热点等; 结合内容分析法对全部文献的关键内容进行观点提炼与凝练, 并对其中关键文献和关键词共现结果的内容进行识别与分析, 揭示高校科技期刊出版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  






样本文献整体情况分析

2.1 文献来源分布
从文献来源分布情况来看, 2022年度刊发有关高校科技期刊出版领域研究成果数量较多的刊物依次为:《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1篇)、《编辑学报》(8篇)、《黄冈师范学院学报》(8篇)、《出版广角》(7篇)、《传播与版权》(7篇)、《新闻研究导刊》(6篇)、《科技传播》(6篇)、《科技与出版》(5篇)、《中国传媒科技》(3篇)、《采写编》(3 篇)、《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3篇)。其中, 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的论文31篇, 占样本文献的19.02%。可以看出, 大部分关于高校科技期刊出版的研究成果并未刊发在核心期刊中。

2.2 基金论文分布

期刊的基金论文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期刊的学术质量[8]。在此次样本文献中, 基金论文共有104篇, 占样本论文总数的63.8%。其中, 主要基金情况(篇数>2)如表1所示。受“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和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专项基金资助的发表文章量最多, 均为25 篇。 


 2.3 作者群及发文机构分布

发文量靠前的作者有8位, 分别为赵新科、何运斌、丁佐奇、冷怀明、秦明阳、杨玙、张德福、胡晓梅, 其所属机构和发文量分布如图1所示。其中, 何运斌在发表的4篇文章中均为共同作者, 无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文章。 


2.4 关键词共现分析及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可以揭示关键词组间的关联程度, 进而明确该领域的研究主题和热点。本文利用VOSviewer软件, 选择Keywords Co-occurence功能, 在分析单元中选择Full counting, 共涉及647个关键词, 将最小出现频次设置为3时, 有40个关键词入选, 最终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可视化图谱如图2所示。聚类图谱中节点的大小与关键词出现频率呈现正相关性, 关键词的间距可以反映关系亲疏。由图2可见, “学科建设”“特色栏目”“融合发展”“高质量建设”“地方高校”“媒体融合”“集群化”“双一流”等关键词在高校学报出版研究领域出现频次较高。40个高频关键词根据主题归纳可以得出6大研究热点: 第1大类是学术影响力与特色栏目的建设; 第2大类是双一流建设和融合发展; 第3大类主要是卓越计划, 以及期刊助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第4大类是高校科技期刊的专业化和集群化; 第5大类为新媒体与媒体融合; 第6大类为期刊评价和选题策划。 






研究热点分领域分析

3.1 服务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
高校科技期刊与高校学科建设互融共生, 协同发展。高校科技期刊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延伸, 在服务学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成为近年来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对样本文献分析发现, 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是借鉴场域理论研究高校科技期刊对主办高校的促进关系。姜红贵[9]从场域论的视角, 剖析了高校学术期刊在主办高校内部被边缘化的原因和危害, 提出通过打破场域融合壁垒, 搭建高校学术期刊与主办高校之间的沟通桥梁, 实现双方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
二是研究高校科技期刊与学科布局的关系。张广萌等[10]对国外典型高校出版社期刊布局进行对比研究和特点提炼, 为国内高校出版社依托所属高校学科优化期刊布局、期刊学科门类优化反哺学科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就高校SCI期刊与“双一流”学科建设协调发展的策略, 黄谷香等[11]和丁佐奇等[12]指出, 一流学科建设的投入与我国高校SCI期刊的数量和质量呈正相关, 直接影响我国高校期刊的学科布局和增长趋势, 高校可以从创办新刊、集群化办刊、增加社交媒体推广和提高论文开放获取占比等方面促进高校SCI期刊与“双一流”建设的协调发展。
三是研究重大项目对高校科技期刊服务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杨惠等[13]指出, 高校入选卓越计划的领军、重点和梯队期刊均依托其所属高校一流学科或强势学科, 期刊入选卓越计划后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 助推一流学科建设。
四是研究地方高校科技期刊服务本地区学科建设的作用。何祯等[14]以河北省高校期刊为例, 对照河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 分析高校主办的核心期刊的情况, 提出应将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学科转化为期刊的特色, 在提高期刊质量的同时助推学科和高校发展。

3.2 人才培育

高校科技期刊对于研究生培养上的育人优势。据统计, 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占高校科技期刊所发论文的37%~70%[15], 已成为高校科技期刊作者群的生力军。然而, 由于研究生正处于科研起步阶段, 还存在着科技论文写作不规范、投稿经验不足、论文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 加之导师身兼数职无暇顾及指导学生, 编辑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修改研究生论文, 才能使其达到出版要求[16-17]。这就要求高校科技期刊不仅要成为科研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 还要承担起培养研究生人才的责任, 对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18]。科技论文写作培训是密切高校科技期刊与研究生联系的有效途径, 很多高校开展了包括学科领域专家论文写作技巧与经验传授、资深编辑的论文写作指导、写作规范解读和高产作者论文投稿与写作心得分享在内的写作培训, 为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带来了一定的启发。但有研究指出, 这些培训缺少系统性、连贯性和持续性, 难以满足初入科研领域的研究生在开题报告、项目申报书及论文撰写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19], 未能进一步深入挖掘高校科技期刊在研究生培养上的育人优势。
因此, 高校科技期刊编辑更应立足本职工作, 为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提供指导, 切实参与到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来, 在科研起始阶段就帮助研究生作者建立起良好的学术道德, 以减少学术不端情况的出现, 同时参与到讲授研究生论文写作课程中, 加强与研究生的沟通交流[16]; 提高写作课程的针对性, 针对中英文分别开展写作教学[20]。张改侠等[21]提出, 针对初次投稿的研究生, 高校科技期刊可开展以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和相关国家标准为主要内容的、专门性的写作常见基础问题系统培训, 从而夯实研究生的科技论文写作基础。此外, 还有研究指出, 还可以通过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兼职导师的模式联合培养研究生, 提高研究生的写作能力, 节约科研团队在论文写作和投稿方面花费的时间精力[19]

3.3 期刊队伍建设

高校科技期刊对编辑队伍建设和编辑人才培养的重视度亟待加强。进入新时代以来, 国家对科技发展高度重视, 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 高校科技期刊编辑是编辑活动全过程的直接参与者, 期刊质量的高低与编辑个人素养有着密切联系。然而, 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部却普遍地呈现出被“边缘化”的现象, 长期以来, 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部普遍被归为教辅部门, 高校领导层未能充分认识到编辑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编辑人员存在感弱, 工作认同感较低, 且相较于科研、教学人员, 待遇低、晋升难, 抑制了编辑的工作积极性[22]。同时, 由于部分高校在人才选用上没有严格遵守《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 致使高校科技期刊编辑人员配备不合理、分工不明确、制度不规范[23], 且缺乏数字化出版的专业技术人才。许多高校科技期刊纷纷开通了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 推送期刊文章、分享行业动态, 但多数高校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的运营和维护都由传统编辑兼任[24], 在信息技术掌握和数字技术应用方面仍有很大不足, 致使推文内容缺乏创新性, 并不能很好地吸引读者关注和扩大期刊的影响力[23]
针对上述问题, 许多研究者提出, 一方面, 高校需从思想层面认识到加强高校科期刊编辑队伍建设、提高编辑素养的重要意义。例如, 予以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部与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同等的地位, 制定科学有效的专业人才选拔机制, 选择具有专业编辑出版资格的人才, 同时完善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 加大在评优评奖、职位晋升、工资薪酬等方面对编辑的扶持力度, 将新媒体应用和数字出版化纳入部门年度考核指标中, 鼓励编辑掌握更多的新媒体技术, 进一步激发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23]; 此外, 还应加速编辑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编辑工作制度, 细化分工, 完善编辑工作流程[25]。另一方面, 编辑人员应强化媒体融合意识, 提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 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 分析整理高校科技期刊出版信息和受众信息, 真正适应融媒体时代的需求[26]。 

3.4 传统业务

3.4.1 质量建设
质量是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生命线, 全面提升高校科技期刊的质量是加速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首要任务, 对建设世界文化强国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研究显示, 目前制约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痛点, 包括管理体制僵化、运营机制落后、影响力水平不高[27]; 其中, 制约农业高校期刊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同质化问题, 如定位模糊、与学科发展结合不紧密、学术内容同质化等[28]。因此, 多个研究者呼吁高校科技期刊要增强主动探索意识, 深挖优势资源与特色, 结合专业期刊特点和优势制定规划, 探索差异化、特色化的品牌发展路径; 特别是要从栏目设置、策划稿约和组织审稿等方面提高学报学术质量[28-30]。孟婉婉等[31]为提升高校学报初审质量, 建立了一个客观可行的包括作者背景指标、稿件内容及形式质量评价指标、引用质量评价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 
3.4.2 栏目策划
2022年研究显示, 高校科技期刊栏目策划研究主要围绕栏目策划理念、栏目策划制度建设、编辑策划能力提升等方面。多个研究者从学报选题策划的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阐述了推动学报特色栏目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策略, 提出选题策划应遵循政治性、创新性、针对性、前瞻性、开放性、发展性等基本原则; 同时, 依据高校的特色学科、优势学科来定位学报特色, 以此打造特色鲜明、与众不同的高校学报栏目[32-33]。综合性学报专题化、专刊化发展的必要性在近年来已得到业界广泛认可, 卓选鹏等[34]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为例, 指出“三级约稿制”的实施能够为期刊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稿源支持。地方高校学报也可以探索自身特点, 张莹莹[35]指出, 地方本科院校学报对所属地方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能够通过学报特色专栏建设来体现, 可以利用特色专栏优化重点学科建设方案, 将重点学科人才队伍转化为特色专栏作者队伍, 并将特色专栏搭建为重点学科的开放式学术交流平台。
3.4.3 编委会构建
编委会建设是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一是分析国际化编委办刊经验。李二斌[36]比较了中英文学术期刊编委会运作效能的差异, 高水平英文期刊和国内新创办的英文期刊编委会深度介入办刊流程, 运作效能十分显著; 而中文期刊编委会建设收效甚微, “准行政化”色彩浓厚, 编委作用虚化、弱化现象普遍存在。多数研究肯定了编委会国际化对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积极影响, 如通过提升编委会国际化程度影响稿源国际化程度, 进而影响期刊学术质量[37]。然而, 也有研究指出, 我国部分英文科技期刊也存在主编精力投入不足或影响力不足的问题, 期刊应该在确定主编人选时兼顾其所在行业的学术影响力与奉献投入程度; 此外, 选择编委时应从编委会整体的构成、知识基础与社会资本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合理配置, 充分发挥各层次编委的作用[37-38]。贺柳等[39]CAAI Transactionson Intelligence Technology一刊为例, 指出, 期刊要为加入编委会的专家及其团队提供快速高质的审稿和出版服务, 通过定期拜访、举办或参加会议等途径加强编辑部与编委会的沟通。
二是分析青年编委的重要作用。近年来, 青年编委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有关研究也随之展开。《森林工程》《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等国内中英文高校科技期刊, 通过引入地方科技文化领军人才、高校青年教师等加盟青年编委会, 培养了一批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人才, 成为学术共同体的黏合剂[40-42], 增加了高精尖研究成果刊发数量, 实现学报品牌重塑[41], 建立了高校学报与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实现了青年编委自身成长与期刊发展的双向助力[40]。 

3.5 转型升级领域

3.5.1 集群化建设
集群化发展是当今世界科技期刊发展的主流态势, 也是我国高校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研究显示, 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实施统一管理期刊数量前五位的单位分别是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浙江大学出版社期刊分社、上海大学期刊社、郑州大学期刊中心和中南大学出版社期刊部[43-44]; 其中, 集群化发展较为成熟的模式如清华大学在信息科学、纳米技术、生命科学与医学等领域建设的多个英文科技期刊集群, 其实质是以“双一流”建设学科为依托, 以旗舰母刊为核心, 以学术资源为基础, 构建专业特色的科技期刊集群, 最终实现专业刊群“以群育刊”和“以刊带群”的刊群联动模式, 成为提升高校科技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之一[43,45]。针对我国高校医学期刊目前以单刊发展为主的现状, 有研究者提出, 应整合期刊资源, 突破以各自期刊社为阵营的运行模式局限, 实现跨高校、跨主管主办单位期刊集群[44]
3.5.2 数字化建设
近年来, 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能力与传播效果都有了一定提升。入选2019年卓越计划的高校科技期刊已大多实现了网络优先出版、数据出版、增强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 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 实现选题策划、论文采集、编辑加工、出版传播的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一些高校还建立了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综合性学科资讯平台、知识服务平台等, 运营服务学者的虚拟学术社区[46]。有研究指出, 传播内容同质化、缺乏主动传播意识、缺乏有效的互动与融合和精准化传播方式受限等成为目前我国高校学报传播的主要问题[47]; 此外, 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号在互联网时代的只“加”不“融”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高价值文章关注度低、阅读量和点赞数低等问题屡见不鲜[48-49]。以湖北“双一流”高校学报为例, 各刊融合出版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部分期刊官网和新媒体平台的建设水平与期刊国际化水准不符[50]
面对上述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很多高校期刊都在开展积极的探索。2022年以来,《航空学报》策划热点选题、依托多个线上学术交流平台开展学术直播活动[51];《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在内容上将平面媒体无法展现的实验过程等视频通过二维码方式实现增强出版, 通过打造融媒体矩阵, 全方位推进期刊品牌建设[52];《中国有色金属学报》首次以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RP)为理论基础, 对学术用户群体服务与管理、学术资源挖掘和利用、出版周期和媒体融合四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为高校期刊的良性发展提供实践参考[53]。 
3.5.3 期刊专业化建设
研究显示, 目前大部分高校学报仍是综合性学术期刊, “全、散、小、弱”且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54], 因此专业化是提升普通综合类期刊学术水平的最佳途径。部分高校学报通过变更刊名的方式, 打破综合性和地域性的限制, 聚焦实现专业化转型[55]。但也有研究者指出, 高校学报的综合性和专业化程度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循序渐进——从专栏到专辑再到专刊的专业化分步走战略——是一条相对风险低、易操作、可控性高的最佳转型发展路径[56]
对于大部分地方高校学报来说, 专业化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区域化和本地化。例如,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就三峡地区生态、地质等研究主题进行约稿,《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关注陕北地区油气资源开发、能源化工转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等刊登大量由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主持的科技文化项目, 为地方科技文化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重要支持。与此同时, 地方高校学报、特别是高职院校学报, 依托校企双主体共建共享背景下的办学特色和核心优势, 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合办刊, 拓展企业学术资源, 争取优质稿源, 设置特色栏目实现学术性与产业性的统一, 促进期刊为企业创新发展服务[57-59]






存在问题

第一, 对新现象、新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不足。首先, 对最新政策观照不足。例如, 2022年1月底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 我国高校科技期刊领域尚缺乏支撑三大导向的总体研究成果。其次, 对全球出版趋势敏感度不够。例如, 面向包括开放获取在内的开放科学大变革, 高校科技期刊也缺少系统的对策研究。最后, 缺少敢于“啃硬骨头”的重大问题导向研究。例如, 在新的发展阶段, 高校综合性学报价值弱化、高校期刊在学校“边缘化”等重大问题都缺少重磅研究, 没有系统性的呼应。

第二, 作者群团队合作还有待提高。从作者分布来看, 高校科技期刊领域的研究作者群体相对分散, 合作程度不高。大多数研究是由单个作者或少数几个作者完成, 缺乏大规模的合作研究。在这种情况下, 研究力量难以形成合力, 不利于高校科技期刊研究的发展。同时, 作者群体的分散也导致研究成果的影响力辐射范围有限, 难以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第三, 分析角度还应该再扩大, 研究深度还有待加深。现有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主要从国内视角出发, 探讨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问题。这种分析角度有利于我们了解国内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 但缺乏对国际科技期刊发展动态的关注及对比分析。在目前科技期刊发展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 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同样需要借鉴国际科技期刊同行的先进经验, 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因此, 未来研究应拓宽分析视角, 关注国际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 为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指导。 






未来研究趋势分析 

结合前文分析, 高校科技期刊界今后应当从更多的角度对高校科技期刊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尤其要关注以下方向。

第一, 继续深挖高校科技期刊服务学科建设的主题和内涵。随着高校学科建设的深化, 高校学科建设经验和理论将不断丰富, 例如, 在教书育人、科教兴国、教育信息化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将为高校科技期刊的研究指明重点方向, 提供更多的素材, 引导行业关注学科建设主线。
第二, 关注高校科技期刊的集群化发展。毫无疑问, 在政策和措施的支持下, 我国高校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将取得更大的进展。如何通过集群化发展, 提高高校科技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影响力, 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三, 关注高校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 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至关重要。如何提升高校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如何吸引更多的国际优秀论文在我国科技期刊上发表, 都将是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1]姜春林, 王海龙. 科学知识图谱在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的应用[J]. 编辑学报, 2010, 22 (1): 26-28. 

[2]李晶, 王菲. 2013―2017 年我国科技期刊研究领域知识图谱及可视化分析[J]. 科技与出版, 2019(8): 127-132. 

[3]刘杨, 林璐. 学术出版研究知识结构与前沿热点: 基于SSCI期刊 Journal of Scholarly Publishing和Learned Publishing (2010―2019 年)的文献分析[J]. 出版发行研究, 2021 (1): 75-84. 

[4]刘静, 翟亚丽, 朱琳, 等. 我国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研究现状: 基于 CiteSpace 的知识图谱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 30(5): 487-493. 

[5]刘杨, 林璐. 国际科技期刊研究知识结果与前沿热点: 基于 WoS 2011―2020 年的文献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1, 32(9): 1217-1226. 

[6]邵华, 宋瑞丽, 颜峻, 等.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学报出版领域研究脉络与热点: 基于VOSviewer 的可视化分析. 科技传播, 2022, 14(2): 25-29, 38. 

[7]陆维仪. 我国高校学报研究进展与前沿(2012―2021): 基于CSSCI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 传播与版权, 2022, 10: 7-11. 

[8]马峥.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与展望[J]. 中国出版, 2021(4): 52-57. 

[9]姜红贵. 场域论视域下高校学术期刊与主办高校的融合发展[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3): 281-288. 

[10]张广萌, 张莉, 陈禾, 等. 国外典型高校出版社期刊学科专业布局对比研究及启示 [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4): 529-537. 

[11]黄谷香, 曹永荣. 一流学科建设对我国 SCI 期刊学科布局的影响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4): 9. 

[12]丁佐奇, 孙劲楠. 我国高校SCI 期刊与“双一流”协同发展研究[J]. 中国出版, 2022 (2): 3-10. 

[13] 杨惠, 王晴. 科技期刊与一流学科建设的关系分析: 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校入选期刊为例[J]. 出版广角, 2022(19): 19-24.

[14] 何祯, 张卫国, 刘云章, 等.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河北省高校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策略研究[J]. 传播与版权, 2022(3): 32-36. 

[15] 黄家瑜. 重视研究生稿源, 加强对研究生作者群的培养[J]. 闽江学院学报, 2005(4): 103-105. 

[16] 周晓薇. 高校学报编辑对研究生作者学术伦理和学术素养的培养教育作用探究[J]. 天津科技, 2022, 49(9): 107-110. 

[17] 裴琴. 高校学报服务本校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2, 42(6): 33-36. 

[18] 黄建军. 高校学报应重视并加强其对研究生的培养功能[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0, 21(5): 717-718. 

[19] 王雪, 刘志强. 科技写作公益孵化营助力高校人才培养实践探索[J]. 编辑学报, 2022, 34(2): 226-230. 

[20] 谢孝文, 陈帅. 学报编辑视角下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的中文科技论文写作问题分析: 基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十年稿件的分析[J].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2(6): 10-18. 

[21] 张改侠, 孙晓红, 魏乐军, 等. “双一流”建设中专业学术期刊协同培养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的路径探讨[J]. 传播与版权, 2022(7): 8-11. 

[22] 刘炜. 高校学报编辑学术素养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2(3): 79-84. 

[23] 张盛男, 治丹丹, 张文颖, 等.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素养提升路径探讨[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8(5): 83-85. 

[24] 余朝晖, 邹强, 彭茜珍, 等. 媒介互联互通视域下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5(3): 119-124. 

[25] 陈新. 高校学报管理体制对期刊编校质量提升的影响[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 40(2): 60-61. 

[26] 沈晓艳. 融媒体时代高职学报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研究[J].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22, 30(2): 31-37. 

[27] 刘晓妍. “双循环”驱动高校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J]. 科技传播, 2022(2): 18-21. 

[28] 尤凯, 苏静艳, 王博. “双一流”背景下农业高校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J]. 新闻传播, 2022(2): 68-69. 

[29] 滕蓉. 高校科技期刊多元一体化学术品牌建设策略与实践: 以《控制与决策》为例[J]. 编辑学报, 2022(3): 346-348.

[30] 于辉, 游骏. 高校学报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与启示: 以《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1- 2020年载文分析为例[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6):26-28. 

[31] 孟婉婉, 邓佳. 基于高校学报初审环节的稿件质量评价研究[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2(6): 151-154. 

[32] 高伟云, 程勇. 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与选题策划研究[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22(6): 74-77. 

[33] 李春红. 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与学报特色栏目双向赋能研究[J].传播与版权, 2022(1): 38-40. [34] 卓选鹏, 张敏, 刘湘,等.高校学报专题、专刊选题策划的思考与实践: 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为例[J]. 编辑学报, 2022(5): 561-564. 

[35] 张莹莹.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学报特色专栏与重点学科建设的协同发展策略 [J]. 出版广角, 2022(1): 69-72. 

[36] 李二斌. 我国中英文学术期刊编委会运作效能的差异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3): 273-280. 

[37] 吕志军, 常冬雨, 刘爽. 编委会国际化对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研究[J]. 出版科学, 2022, 30(6): 42-52. 

[38] 孙宪昌, 逄小红, 张金铭, 等. 高校创办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的现状、问题与策略[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12): 1711-1718. 

[39] 贺柳, 彭熙, 徐佳忆. 提升英文科技期刊编委“主人翁”意识的探索与实践: 以CAAI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ce Technology为例[J]. 科技传播, 2022, 14(24): 5. 

[40] 刘美爽, 池泓颖. 《森林工程》启用“青年编委”的动意及十年后的经验总结[J].传媒, 2022(24): 4. 

[41] 张力. 地缘性耦合: 地方高校学报与地方科技文化的协同发展研究[J].出版广角, 2022(14): 74-77. 

[42] 秦明阳, 何运斌, 陈灿华, 等. 中国特色的一流高校学报与“双一流”建设的融合发展: 以《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9): 7. 

[43] 秦明阳, 游玉佩, 何运斌, 等. “双一流”高校学术期刊集群:特征、定位和发展建议[J]. 编辑学报, 2022, 34(6): 611-617. 

[44] 张维, 冷怀明, 汪勤俭,等.医学期刊集群化发展模式和平台建设探究: 以高校医学期刊为例[J]. 科技与出版, 2022(9): 10. 

[45] 张莉, 孟宪飞, 陈禾. 科技期刊专业刊群建设探索[J]. 科技与出版, 2022, 41(4): 11-15.

[46] 王维朗, 胡英奎, 邓军.高校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科技与出版, 2021, 40(11): 62-68. 

[47] 余溢文. 高校学报传播现状与传播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基于入选“卓越计划”的几种高校学报[J]. 中国传媒科技, 2022(9): 7-9. 

[48] 吴明敏. 全媒体时代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号融合问题探析[J]. 新媒体研究,2, 39(5): 101-104,2022,8(1):76-78. 

[49] 田杰, 赵琳, 刘元元. 后疫情时代高校学报传播能力提升研究: 面向河北省高校学报的调研分析[J].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 39(5): 101-104. 

[50] 陈勇, 于杰, 郭伟. 湖北"双一流"高校学报融合出版概况调查[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2, 42(6): 3. 

[51] 李世秋, 蔡斐, 李明敏. 聚焦一流学科, 培育高质量中文科技期刊: 以《航空学报》为例[J]. 出版广角, 2022(22): 64-69. 

[52] 平静波, 郑羽彤, 杨华, 等. 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学报传播能力提升探讨:以《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为例[J]. 中国传媒科技, 2022(9): 18-20. 

[53] 王超, 陈轶群, 何运斌,等.高校科技期刊的业务流程再造实践: 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11): 7. 

[54] 冷怀明, 张凌之, 邹小勇.学术期刊繁荣发展背景下高校学报转型发展的思考[J].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2(1): 9. 

[55] 赵彦, 王汝芹. 高校科技期刊专题出版的实践与思考: 以《防灾科技学院学报》为例[J]. 采写编. 

[56] 周俊, 段艳文. 高校学报专业化发展分步走路径探讨: 从专栏到专辑再到专刊[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2): 6. 

[57] 杨旺平. 高校学报助力地区产业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 新闻研究导刊, 2022, 13(22): 243-246. 

[58] 侯燕, 李明富, 杨麒,等.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学报办刊定位与发展策略研究[J].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 38(4): 76-80. 

[59] 王俊, 陈猛, 于传, 等. 科技期刊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 以高校学报为例[J].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 27(4): 43-46.




利益冲突声明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转载自:“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微信公众号


期刊说
说出期刊人的心里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