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主论坛上,他们谈了什么?

学术   2024-11-28 07:01   陕西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11月21日,由中宣部出版局、中国期刊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在长沙举行。在主论坛上,来自《哲学研究》《人民文学》《新湘评论》《探索与争鸣》《三联生活周刊》《知识就是力量》和中国科协科技创新部、中南大学等单位的8位代表在主论坛作交流发言。有哪些深刻认识?有哪些重磅观点?又有哪些办刊妙招?让我们一起来聚焦。

张志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研究》主编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不能再是空话套话充斥的应景文章,而是要用深刻的理论分析和丰厚的学术肌理充分打开创新理论的理论空间,充分呈现创新理论的分量和现实力量,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力量和光彩真正打动人民、深入人民。

张志强

贺弘联 湖南期刊协会会长,新湘评论杂志社社长、总编辑

主题宣传的“能量”,是媒体策划力、引导力的重要标识,关乎媒体的生命力。对党刊而言,“能量”的背后是作者与编者,“流量”的背后是读者,所以,能量和流量都是有生命的。一方面,“能量”是“流量”的传播基座。另一方面,“流量”是“能量”的传播追求。

贺弘联

刘兴平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部长

由中国科协等7部门联合组织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经过5年的建设,中国科技期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与国外科技期刊相比,中国科技期刊还需要久久为功,任重道远。在单刊建设上,要增量扩容、存量提质、优化布局;在集群建设上,要实施梯次培育,跨界整合资源,提升平台功能;在生态建设上,要优化出版资源配置,探索开放科学路径,推进同质等效评价;在期刊人才培养上,要健全人才体系,畅通职业通道,加强能力建设,拓展国际视野。

刘兴平

施战军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杂志主编

守正就是守命脉,创新就是创未来。对于以刊发原创文学作品为业的期刊来说,必须做到守正,守初心、守品质、守阵地。守正的功业,就是汇聚、展现、激发文化自信和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的奋斗心史、生命创造、审美活力。
而母题永在,未来已来。文学期刊必然要容纳不变与万变的砥砺交融,在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造中,以文学的特有探索,把握有根脉而不是无取向的未来,呈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新”合一的审美境界、万千气象。

施战军

叶祝弟《探索与争鸣》主编、编审 
在近40年的办刊历程中,《探索与争鸣》坚持与大时代同频共振,推进健康雅正的学术批评,推动跨学科、跨文化对话,增强立体、多元的学术传播,活跃学术气氛。与此同时,与青年学人共成长,争做青年学人的第一发现者、贴心人,构建“活泼泼”的青年“学人-编辑”共同体和青年学术共同体,服务和引导青年学人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2022年起,编辑部搭台,青年学人唱戏,每年举办全国优质青年学人论坛,共有700余名青年学人登台演讲,共同托起中国学术的青春力量。

叶祝弟

李鸿谷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期刊的转型融合,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即:“+互联网”,让杂志整体互联网化;“互联网+”,以互联网方式生产内容。互联网传播,更强化内容生产,而非弱化。内容生产与内容传播,是源与流的关系,坚持“内容为王”让源头更强大,让传播更广泛。《三联生活周刊》以纸质杂志为基石,做强周刊,做深内容,微信公众号爆款10万+的文章数量,已由2018年的平均每天1.5篇,增长到2023年的平均每天3篇。在此基础上,杂志社运用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扩大传播提升影响。

李鸿谷

郭晶《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社长、主编 

创刊于1956年的《知识就是力量》,是一本老牌科普期刊。近十年来,该刊通过建立老中青创作梯队,以青少年感兴趣的视角解读中国科技的创新成果;将杂志内容转为科学课程,以科普活动助力科普阅读;再造机制体制,搭建融媒体出版平台等举措,已将期刊重塑为一个集网络出版、定制出版、新闻编发、课程研发、品牌活动于一体的科普融媒体出版平台,实现了纸刊收入、品牌活动收入、融媒体项目收入各三分之一的多元化经营模式。

郭晶

姜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坚持科学家引领,编委队伍几乎涵盖我国有色金属领域的所有院士;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有色金属全产业链科技前沿领域,刊发了一批高水平、原创性论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助力科研成果转化,50多篇原创性论文助推了8个核心作者团队单项科技成果转让过亿元,为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搭建资源平台。

姜涛

转载自:“传媒瞭望”微信公众号


期刊说
说出期刊人的心里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