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SCI来源期刊载文量和影响因子的动态变化及载文量对影响因子的影响

学术   2024-11-05 07:00   陕西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摘 要

【目的】 从不同维度探讨期刊载文量和影响因子在近5年的动态变化,并研究载文量的增加对期刊影响因子和期刊引证指数(Journal Citation Indicator,JCI)的影响。【方法】 选择Web of Science (WoS)数据库中2018—2022年连续被SCI收录的8094种期刊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各年度载文量、影响因子进行统计和对比,并选择不同年度的载文量与影响因子和JCI进行分析。【结果】 各年度总载文量以增加为主,但是载文量增加为主的期刊数少于载文量减少为主的期刊数。年度刊均影响因子总体呈增长趋势,影响因子上升的期刊数明显多于下降的期刊数。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学科的期刊载文量和影响因子大多在2020年的上升幅度最大,于2022年出现近5年的首次下降。中国期刊的载文量和影响因子均呈现出稳健增长的态势。载文量增加的期刊中,影响因子上升的期刊数量多于下降的期刊数量,但JCI的变化趋势相反。期刊载文量增加对影响因子和JCI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度总载文量的变化与载文量变化的期刊数表现出明显不一致,年度影响因子上升与各期刊影响因子逐年变化呈现高度一致性。近年来中国的SCI期刊载文数量与质量稳步提升。载文量和影响因子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试图通过压缩载文量来提升期刊影响因子缺乏科学性。

关键词:科技期刊 ; 载文量 ; 影响因子 ; 期刊引证指数 ; 动态变化

载文量是学术期刊信息量的重要体现,通常是指科技论文产出的数量,它是科技成果产出的一个重要量化指标[1]影响因子是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所有文献在统计当年的总被引频次除以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量[2](Citable Items,包括Article和Review;文中统称为载文量),它由著名文献计量学家Garfield博士[3]于1955年率先提出,是衡量期刊学术影响力最直观、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其目的在于为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遴选刊物[4],并在后续将引文的方法引入期刊评价中[5]

载文量和影响因子联系密切,部分学者从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出发,认为载文量作为分母,其增加会使得影响因子降低。有研究发现,当前中文科技期刊的载文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载文量“瘦身”现象明显,一些学术期刊主编甚至认为“要提高影响因子并不难,压缩载文量、做小分母即可”[6]。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因为只有在分子(被引频次)不变的情况下,分母(载文量)增加必然导致影响因子下降,分母减小则影响因子会上升。然而,载文量的增加会导致期刊被引频次增加。载文量增加对影响因子的影响取决于增加这部分文献的被引频次增加幅度:如果被引频次的增加幅度大于载文量的增加幅度,影响因子必然提高;若被引频次的增加幅度小于载文量的增加幅度,影响因子必然下降。这部分学者机械地理解影响因子计算公式,通过人为限制载文量来提高影响因子,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目标。

本研究分析SCI期刊载文量、影响因子逐年变化情况,探讨期刊载文量增加对影响因子的影响,分析是否“提高影响因子,一定要从压缩载文量入手”,进而对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策划和规范管理提供参考与建议。

1 相关研究概述

关于载文量、影响因子,以及二者的关系已有大量研究。Duy等[7]发现美国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在2018—2019学年实习期间的发文量和科研项目数量之间存在潜在联系,拥有更多数量、更高被引频次论文的住院医师会申请到更多的科研项目。戴洋等[8]比较大气科学领域2011—2020年中外期刊的载文量,发现中文期刊的刊均载文量偏小且持续下降(年均降幅近3%),全球JCR期刊刊均载文量较大且不断上升(年均增幅逾3%),中外期刊的载文量差距不断加大。李佳悦等[9]对22种代表性SCI收录期刊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探讨期刊影响因子波动的文献计量学特征。杨朝阳等[10]对《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2000—2003年的影响因子变化进行分析,并研究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和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

关于载文量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目前已有的研究大致得出以下三种观点:一是载文量与影响因子相关。Yeung[11]以2017年Neuroimaging (神经影像学)领域的14种期刊为研究对象,发现载文量与影响因子呈正相关关系。薛亚玲等[12]使用同年度载文量和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宁夏医学杂志》影响因子与载文量呈正相关。李静等[13]以SCI收录的眼科学类期刊为研究对象,认为具有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其载文量的增加会使影响因子降低。二是载文量与影响因子不相关。俞立平等[14]选取9种CSSCI情报学期刊,并基于CNKI引文数据库进行研究,发现我国情报学期刊影响因子与载文量的发展周期基本同步,分为同步上升、波动发展、调整提升3个阶段,而情报学期刊载文量与影响因子无关。三是载文量与影响因子之间呈现双重关系。董秀玥[15]从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出发,论述增加载文量对提升影响因子值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即增加载文量有时会提升影响因子值,有时会降低影响因子值。张玉新等[16]以美术设计学与情报学期刊为例,发现载文量与影响因子之间同时存在正向和负向作用机制。

在载文量与影响因子的关系上,多数学者只选取某一领域的期刊,研究对象较少。另外,有些学者研究二者关系时局限于某一固定年份,缺少对载文量和影响因子动态变化的研究。使用同年度影响因子与载文量直接进行分析的研究也不在少数[12,17–19]。因此,本文以8094种SCI期刊为研究对象,对近5年的载文量、影响因子进行描述性统计,并使用与计算影响因子时间窗口严格对应年份的载文量进行分析,客观分析载文量变化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JCR中2018—2022年均被SCI收录的期刊。经过匹配对比后发现,2018—2022年均被SCI收录的期刊共计8193种,剔除缺少必要指标数据的99种期刊,共获得8094种样本期刊。

2.2 数据获取与处理

登录InCites数据库,点击“Analyze,Publication Sources”进入检索页面,时间周期设定为2022年,指标信息选择“Publication Source Country/Region,导出格式选择csv,另存为xls格式。点击Products进入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检索页面,选择SCI期刊,指标信息选择JIF、JCI、Citable Items,逐年度(2016—2022年)、逐学科下载,导出格式选择csv,另存为xls格式。

将2018—2022年连续被SCI收录的期刊进行匹配,共得出8193种期刊,其中缺少必要指标数据的期刊共计99种(Citable Items信息缺失期刊共87种,JIF信息缺失期刊共12种,无JCI信息缺失期刊),将这部分期刊剔除,最后纳入研究的期刊共8094种。将以上期刊的指标信息使用Excel的vlookup、match等函数进行一一匹配,匹配后的xls文件包含的指标信息有:学科、国家/地区、2016年和2018—2022年载文量、2018—2022年影响因子、2018—2022年JCI。期刊数据获取及处理流程详见图1。

2.3 期刊载文量和影响因子变化的统计方法

假设某期刊t年载文量为d,下一年(t+1)的载文量为d+1d+1/d>1时载文量增加,d+1/d<1时载文量减少,d+1/d=1时载文量不变,载文量变化幅度期刊影响因子变化的统计方法与载文量变化的统计方法相同。

期刊载文量和影响因子的变化包括增加和减少(绝对相等的情况极少),二者呈现完全对立的关系。在明确载文量增加对影响因子的影响后,载文量减少对影响因子的影响自然就清楚了。因此,在研究载文量变化对影响因子的影响时,仅研究了载文量增加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

2.4 统计学方法

使用IBM SPSS 27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earman相关检验进行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绘图使用Origin 2021、Excel软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载文量变化情况

3.1.1 载文量总体变化情况

8094种SCI期刊2018—2022年的总载文量分别为1410614篇、1453350篇、1702888篇、1724906篇、1629988篇,相关变化见图2。以2018年载文量为起点(基期),共有4个变动期,2019—2021年的总载文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仅2022年有所减少,因此各年度总载文量以增加为主,2020年的增加幅度最大,2021年的总载文量达到峰值,2022年出现了近5年的首次下降。4个变动期中,不同期刊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见图3~5,其中折线后面的数字表示呈现该变化趋势的期刊数量,折线图Y轴的变化趋势仅指某期刊在该年度载文量绝对数的增加或减少趋势,不反映指标增幅。图3所示为载文量增加为主(包括持续增加和三年增加一年减少)期刊的数量分布,此类期刊数量共有1859种,其中载文量持续增加的期刊有259种;图4所示为载文量增加和减少持平(两年增加两年减少)的期刊数量分布,此类期刊数量共有3500种;图5所示为载文量减少为主(包括持续减少和一年增加三年减少)期刊的数量分布,此类期刊数量共有2735种,其中载文量持续减少的期刊有349种。对载文量增加的期刊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载文量增加为主的期刊数(1859种)少于载文量减少为主的期刊数(2735种)。4个变动期中,载文量下降的期刊数量占明显优势,这与8094种期刊年度总载文量的变化存在明显差异。

3.1.2 不同国家/地区期刊载文量各年度变化情况

不同国家/地区期刊的平均载文量反映出各个国家/地区期刊信息容量大小,可在某种程度上表征期刊对作者投稿的吸引力,通常用SCI收录期刊的载文量及被引频次评价一个国家/地区、机构的自然科学研究国际化水平[20]。2018—2022年美国期刊以约273万篇的总载文量遥遥领先,英国的总载文量约为192万篇,二者的期刊载文量远超其他国家,荷兰、瑞士和德国期刊载文量位居第三到第五位。凭借载文量巨大的OA出版商MDPI,瑞士的刊均载文量领先于其他国家,荷兰、英国、美国、德国和中国(含港澳台)紧随其后。

若某一年载文量增加的期刊数量占比超过50.0%,说明该国家/地区载文量较上一年增加的期刊数更多;若不超过,则说明载文量减少的期刊数更多。表1给出了期刊数≥50的19个国家的期刊载文量变化情况。期刊总数排名前2的美国、英国的刊均载文量均在2020年出现大幅增加,在2022年有所减少。新加坡和瑞士在2019—2022年实现了刊均载文量连续增加,特别是在2022年,新加坡与中国一样,成为载文量增加期刊数占比超过50.0%的国家。中国的总载文量位于亚洲第一,除2019年有小幅回落外,自2020年起刊均载文量持续上升,其中原因可能有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中国期刊对国外作者的吸引力有所提高;项目支持(如2019年中国科协等七部委联合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1])和政策倾斜(如2021年中宣部等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22])等,使得科技期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加坡期刊表现优异,不仅实现了载文量的逐年增加,并且载文量增加的期刊数占比在各年均超过50.0%。俄罗斯、波兰、西班牙各年度载文量增加的期刊数占比均未超过50.0%,说明这些国家的期刊在吸引文献方面有待增强。

3.1.3 不同学科期刊各年度载文量变化情况

WoS的学科分类较为复杂,不仅学科数量多,而且有相当数量的跨学科期刊。2018—2022年SCI连续收录的期刊共有8094种,共涉及178个学科,其中属于单一学科的期刊有4444种,分属2个学科的期刊有2548种,分属3个学科的期刊有854种,分属4个学科的期刊有204种,分属5个学科的期刊有37种,分属6个学科的期刊有7种。2018—2022年总载文量排名前5的学科分别为综合性材料科学(Materials Science,Multidisciplinary),工程、电气与电子学(Engineering,Electrical & Electronic),综合性化学(Chemistry,Multidisciplinary),应用物理学(Physics,Applied)和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s),以上学科期刊平均载文量同样位于前5名,并且在2019—2022年平均载文量持续增加。除此之外,期刊平均载文量持续增加的学科还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植物科学(Plant Sciences)。

期刊总量排名前20的学科各年度期刊载文量增加情况见表2,数学(Mathematics)期刊总量位列第1,但是刊均载文量排在第19名,仅大于动物学(Zoology)。尽管应用物理学期刊总量相对较少,在所有学科中排名第19,仅略高于生态学(Ecology),但其刊均载文量位居榜首。综合性化学学科的刊均载文量紧随应用物理学,其拥有155种期刊,期刊总量排名第16。在总载文量排名前5的学科中,应用物理学和综合性化学是仅有的期刊总量不超过200种的学科,反映了这两个学科领域的期刊研究成果较为集中与丰富。各学科载文量增加的期刊数在各年度间差异较大。2019年,仅有综合性材料科学、肿瘤学(Oncology)载文量增加的期刊数占比超过50.0%。2020年所列学科载文量增加的期刊数占比均超过50.0%,增加数占比最低的学科基因与遗传(Genetics & Heredity)也达到了59.2%,但是其余年度各学科均未超过这个比例。2021年,仅有工程、电气与电子学,神经科学(Neurosciences)和综合性地球科学(Geosciences,Multidisciplinary)学科载文量的增加幅度超过50.0%,2022年未有学科载文量的增加幅度超过50.0%。

3.2 期刊影响因子变化情况

3.2.1 影响因子总体变化情况

8094种SCI期刊2018—2022年期刊平均影响因子分别为2.716、2.850、3.515、4.047、3.735,相关变化见图6。2020年期刊影响因子的上升幅度最大,2021年期刊平均影响因子达到峰值,在2022年出现了近5年的首次下降。8094种SCI期刊影响因子在各年度的变化情况见图7~9,其中折线后面的数字表示呈现该变化趋势的期刊数量,折线图Y轴的变化趋势仅指某期刊在该年份影响因子绝对数的增加或减少趋势,不反映指标增幅。图7所示为影响因子上升为主(包括持续上升和三年上升一年下降)期刊的数量分布,此类期刊数量为3945种,其中影响因子持续上升的期刊共有785种;图8所示为影响因子上升和下降持平(两年上升两年下降)期刊的数量分布,此类期刊数量为3269种;图9所示为影响因子下降为主(包括持续下降和一年上升三年下降)期刊的数量分布,此类期刊数量为880种,其中影响因子持续下降的期刊有24种。

3.2.2 不同国家/地区期刊各年度影响因子变化情况

影响因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期刊的学术声誉与影响力[23],但不能等同于期刊的实际影响力,它只是反映期刊影响力的指标之一。在所有影响力评价指标中,期刊影响因子无疑是最重要而且备受关注的期刊评价指标。一般来讲,一个国家/地区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值可以大致反映该国家/地区期刊影响力的平均水平。2018—2022年期刊平均影响因子排名前5的国家分别为英国、美国、荷兰、中国和丹麦,这些国家的平均期刊影响因子在2019—2021年均有所上升或不变。

期刊数≥50种的国家各年度影响因子变化情况见表3。2020年,不同国家的刊均影响因子均有所上升,除俄罗斯以外,其他国家的刊均影响因子上升幅度均超过20.0%。2022年仅有中国的刊均影响因子有所上升,其他国家的刊均影响因子下降或不变,并且2019年、2021年、2022年刊均影响因子上升幅度最大的国家均为中国(分别为17.4%、32.4%、4.4%),说明近年来中国期刊质量稳步提升,同时从侧面反映出中国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度提高和影响力逐步增强。除2019年的俄罗斯和丹麦,2019—2021年所列国家影响因子上升的期刊数占比均超过50.0%。2022年仅中国的影响因子上升期刊数占比超过50.0%。2020年影响因子上升期刊数最少的国家为新加坡,占本国期刊总数的74.1%;最多的为澳大利亚,占本国期刊总数的94.6%。2020年,荷兰、中国、巴西、韩国、丹麦这5个国家的影响因子上升的期刊数占本国期刊总数的比例超过了90.0%,其余年均没有国家的该比例超过90.0%,可见2020年是不同国家/地区期刊影响因子大幅上升的一年。

3.2.3 不同学科期刊各年度影响因子变化情况

2018—2022年期刊平均影响因子前五名的学科分别为肿瘤学、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综合性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综合性材料科学。不同学科期刊影响因子的整体水平有较大差异,分析期刊影响因子学科差异性的成因可知,一个学科的文献增长率越大、引文数量越多、有效引用占比越大,该学科的期刊影响因子越高[24]。数学期刊总量虽然较多,但是其载文量增长速度较慢、引文数量较少,故期刊影响因子较低;生物、医学、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社会关注度较高,引文数量较多,因此期刊影响因子普遍较高。

期刊总数排名前20的学科各年度影响因子变化情况见表4。所列学科仅有工程、电气与电子学的刊均影响因子在2019—2022年逐年提升。2019年刊均影响因子上升最多的学科为肿瘤学(14.0%),其次为数学(11.1%),值得注意的是,生态学是唯一一个刊均影响因子下降的学科。2020年,刊均影响因子上升最多的学科为肿瘤学(36.9%),其后依次为:细胞生物学,上升幅度为28.3%;药理学与药剂学(Pharmacology & Pharmacy),上升幅度为27.3%;临床神经学(Clinical Neurology),上升幅度为26.5%;外科学(Surgery),上升幅度为25.0%。不难发现,刊均影响因子上升幅度最大的学科集中在临床医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大类。2021年期刊平均影响因子上升最多的学科依次为公共、环境和职业健康学(Public, Environmental & Occupational Health;38.7%)、环境科学(18.4%)、细胞生物学(14.7%)等。2022年仅有工程、电气与电子学,应用数学(Mathematics,Applied)和植物科学3个学科的刊均影响因子未下降。2019—2021年大多数学科的影响因子上升期刊数占比超过50.0%(除2019年的生态学与2021年的数学)。2022年仅有工程、电气与电子学学科的影响因子上升期刊数占比超过50.0%。

3.3 载文量增加对期刊影响因子和JCI的影响

3.3.1 载文量增加幅度≥20%期刊的影响因子和JCI变化情况

鉴于COVID-19相关研究可能导致期刊评价存在偏差[25],因此选择2019年和2018年的期刊影响因子作为分析对象。2019年的影响因子对应的是2018年和2017年的载文量,2018年的影响因子对应的是2017年和2016年的载文量,载文量的变化为计算2019年影响因子的载文量减去计算2018年影响因子的载文量,即ΔN=(N2018+N2017)–(N2017+N2016),即ΔN=(N2018N2016),本研究选取载文量增加(ΔN>0)的期刊样本来研究载文增量对影响因子的影响。JCI是指某期刊前3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的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Category Normalized Citation Impact,CNCI)的平均值,是一种全新的学科规范化评价指标,可以弥补影响因子不能进行跨学科评价的不足[26]JCI对出版年、学科、文献类型等进行了归一化处理,理论上不受出版年的影响,因此可以使用最新年份的JCI变化和载文增量进行相关分析。2022年的JCI (βJCI,2022)受2019—2021年载文量的影响,βJCI,2021受2018—2020年载文量的影响,载文量的变化为计算βJCI,2022的载文量减去计算βJCI,2021的载文量,实际上就是(N2021N2018),本研究选取载文量增加(△N>0)的期刊样本来研究载文增量对JCI的影响。

表5列出了不同学科2018年较2016年载文量增加幅度≥20%的期刊中,2019年较2018年影响因子上升或下降的期刊数,以及2021年比2018年载文量增加幅度≥20%的期刊中,2022年较2021年JCI上升或下降的期刊数。选取载文量增加幅度≥20%的期刊是为了使数据更有代表性。各学科影响因子上升的期刊数(701种)是下降期刊数(449种)的1.56倍,上升期刊数多于下降期刊数。学科JCI下降的期刊数(968种)是上升期刊数(567种)的1.71倍,下降期刊数多于上升期刊数。从影响因子的表现来看,不乏影响因子随载文量增加而上升的期刊,但是从JCI的表现来看,载文量的增加使得JCI下降的期刊数更多。

3.3.2 载文增量与影响因子和JCI变化的相关分析

将载文增量和影响因子、载文增量和JCI分别进行相关分析,即对2018年较2016年的载文增量与2019年较2018年的影响因子变化进行相关分析,对2021年较2018年载文增量与2022年较2021年的JCI变化进行相关分析,载文增量和影响因子、载文增量和JCI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6。可以看到,载文增量和影响因子变化之间存在极弱的相关关系,载文量的增加对JCI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学科载文量增加与影响因子和JCI变化的相关分析见表7,其中rIFPIF为载文量与影响因子的相关系数和概率值,rJCIPJCI为载文量与JCI的相关系数和概率值。可以看到,除外科学(rIF=-0.253,PIF<0.05)和工程、电气与电子学(rJCI=-0.174,PJCI<0.05)以外,其余学科的载文量增加对影响因子和JCI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

4 结论与建议

4.1 年度总载文量的变化和载文量变化的期刊数表现出明显不一致

从总体上看,2018—2022年SCI期刊的总载文量以增加为主,但大多数期刊的实际载文量减少,揭示了SCI期刊年度载文量总体变化趋势与个刊载文量变化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不同国家/地区出版的期刊上,刊均载文量由2018年的180.6篇增加到2021年的222.3篇,仅在2022年减少。然而,载文量增加的期刊数占比仅在2020年超过50.0%(65.9%),说明除2020年外,其余年期刊载文量都是以减少为主的(占比均在50.0%以下)。这是因为期刊载文量增加具有集中趋势,少部分期刊的载文量大幅增加,而大部分期刊载文量虽然会减少,但是载文量减少的幅度较小。期刊载文量减少的可能原因有:(1)部分期刊为了提高影响因子而压缩载文量,这种做法最直接的不良后果便是稀释了单篇论文的质量,降低了学术期刊有效信息的密度[27];(2)论文篇幅越来越长,因为在期刊信息容量(页码)不变的情况下,论文篇幅越长,载文量越小。

4.2 期刊平均影响因子和影响因子上升的期刊数变化呈现高度一致性

期刊平均影响因子在2019—2021年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仅在2022年有所回落,期刊平均影响因子变化以上升为主。不同国家/地区、学科的影响因子上升的期刊数变化与期刊平均影响因子的变化呈现相同的规律。

通过对影响因子变化的期刊数进行分析,发现期刊影响因子以上升为主的期刊数(3945种)多于以下降为主的期刊数(880种),上升为主期刊数是下降为主期刊数的4.5倍。影响因子上升为主的期刊中以2019年、2020年、2021年上升,2022年下降的期刊数最多(1888种)。除2022年外,2019—2021年不同国家/地区、学科的影响因子上升的期刊数占比均超过50.0%,说明近年来各期刊的影响因子变化以上升为主,这与期刊平均影响因子的变化趋势相同。以上均说明期刊平均影响因子和影响因子上升的期刊数变化呈现高度一致性。

4.3 近年来中国SCI期刊的载文数量与质量稳步提升

中国的SCI期刊总载文量在亚洲居于领先地位,刊均载文量在全球排名第6。除了2019年的载文量小幅下降外,自2020年起,中国期刊的刊均载文量持续上升,这一趋势揭示了中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及其对作者的吸引力持续上升。这些显著的成就与中国政府对科学研究和教育的持续资金支持[28]和政策激励[29]密切相关。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19—2022年中国期刊的影响因子增长幅度连续3年居全球首位。这一现象显示出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提升并不是依靠降低载文量实现的。中国期刊的优秀表现,不仅对全球科学出版有积极贡献,而且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地区提升学术出版质量提供借鉴。

4.4 载文量和影响因子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对不同学科载文量增加的期刊的影响因子和JCI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在载文量增幅较大的期刊中,影响因子上升的期刊数量有701种,下降的期刊数量有449种。这说明在载文量增加的情况下,期刊的影响因子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JCI作为一个多维度标准化指标,其随载文量变化的规律更能说明载文量对期刊影响力指标的影响。随着载文量的增加,不同学科都存在JCI上升和下降的期刊,和影响因子表现不同的是,JCI下降的期刊数量(968种)多于上升的期刊数量(567种)。

载文增量和影响因子、载文增量和JCI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科载文增量和影响因子及JCI的相关系数既有负值又有正值,而P值几乎均大于0.05(除外科学的PIF<0.05和工程、电气与电子学的PJCI<0.05),这说明载文量的增加对影响因子和JCI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时间选取不同期刊作为研究对象,可能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

当前,科技期刊“压缩载文量—做小分母—提高期刊影响因子”的现象非常普遍,但减少载文量不一定能提升期刊影响力[30],若一味地降低载文量,对期刊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31]

本研究的结果也表明,载文量的增加对影响因子和JCI没有明显影响,这就意味着载文量的增加对不同期刊影响力指标的影响存在3种结局,即提升、下降和不变。对于期刊办刊历史悠久、影响力较大、稿源质量好、来稿量大的高质量期刊,增加载文量有可能提升期刊影响因子和JCI;相反,对于期刊办刊历史较短、影响力不大、稿源质量欠佳、来稿量小的普通期刊,盲目扩大载文量必然导致期刊影响因子和JCI等影响力指标下降。决定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根本因素是其录用的论文水平,因此科技期刊应该根据自己的办刊宗旨、办刊理念、读者对象等因素合理进行栏目设置,准确识别并录用优秀稿件,精准定位期刊规模,科学有效开展主题策划,可以通过开展学术研讨会、主题征文活动或者向专家约稿来扩大稿源渠道,确保期刊高质量发展。

5 结语

本研究以8094种SCI期刊为例,分析了载文量和影响因子的动态变化以及载文量增加对影响因子和JCI的影响。研究证实,载文量的增加不一定会带来影响因子的下降,因此在期刊建设上,期刊编辑要严格把控载文质量,发掘更多优秀的论文,与此同时,要兼顾载文的规模,不能一味地降低载文量。本研究的局限性包括:(1)研究对象为2018—2022年连续被SCI收录的期刊,未包括SSCI收录的期刊;(2)选取的研究对象数量庞大,涉及的期刊来源国家/地区、学科、年份较多,无法将每种期刊的相关信息细致展示出来。关于载文量与影响因子的动态变化以及二者的关系,SSCI来源期刊是否呈现相同或相似的规律,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以便为社会科学期刊工作者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钢, 颜志森, 谢文亮, 等. 我国33种学术期刊11年间刊名、载文量和出版方式变化分析[J]. 韶关学院学报, 2017, 38(6):93-96.

[2] Lei L, Sun Y M. Should highly cited items be excluded in impact factor calculation?The effect of review articles on journal impact factor[J]. Scientometrics, 2020, 122(3):1697-1706.

[3] Garfield E. Citation indexes for science;a new dimension in documentation through association of ideas[J]. Science, 1955, 122(3159):108-111.

[4] Garfield E, Sher I H. New factors in the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literature through citation indexing[J]. American Documentation, 1963, 14(3):195-201.

[5] Garfield E. Citation analysis as a tool in journal evaluation[J]. Science, 1972, 178(4060):471-479.

[6] 许力琴, 顾黎, 周英智, 等. 中文科技期刊载文量“瘦身”现象的调查与建议:基于71种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统计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 30(5):443-450.

[7] Duy P Q, Paranjpe M D, Antwi P, et al. Preresidency publication productivity of U.S. neurosurgery interns[J]. World Neurosurgery, 2020, 137:e291-e297.

[8] 戴洋, 俞卫平, 吴灿. 2011—2020年中外科技期刊载文量比较与分析[J]. 科技传播, 2024, 16(1):49-53.

[9] 李佳悦, 邵桂芳. 单篇高被引文献与期刊影响因子波动内在关系的文献计量学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 30(8):897-904.

[10] 杨朝阳, 丛杭青. 对SHPS 2000年—2003年影响因子变化的分析[J]. 科学学研究, 2004, 22(S1):18-21.

[11] Yeung A W K. Higher impact factor of neuroimaging journals is associated with larger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 and smaller percentage of uncited articles[J].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9, 12:523.

[12] 薛亚玲, 王凯荣, 李洁, 等. 2005—2009年《宁夏医学杂志》影响因子与载文量、论著数量的关系[J]. 宁夏医学杂志, 2012, 34(1):20-21.

[13] 李静, 黄翊彬, 赵红梅, 等. 影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期刊因素分析与思考:以SCI收录的眼科类期刊为例[J]. 编辑学报, 2013, 25(4):356-358.

[14] 俞立平, 宋夏云, 王作功.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期刊影响因子与载文量关系研究:以情报学期刊为例[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8(10):81-87.

[15] 董秀玥. 增加载文量与提升影响因子值的辩证关系[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5, 16(3):405-406.

[16] 张玉新, 俞立平. 人文社科期刊载文量与影响因子关系比较研究:以美术设计学与情报学期刊为例[J]. 情报杂志, 2019, 38(11):151-157.

[17] 王文兵, 王学斌, 谭鸿益, 等. 影响因子的局限性:基于SCI和SSCI期刊1999—2007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图书与情报, 2009(4):28-32,74.

[18] 黄明睿. 期刊评价4个核心指标之间关系的探讨[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7, 29(12):151-155.

[19] 黄贺方, 孙建军, 李江. 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J]. 情报科学, 2011, 29(9):1322-1326.

[20] 刘雪立, 盛丽娜, 丁君, 等.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现状[J]. 科学学研究, 2014, 32(6):811-824.

[21] 关于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有关项目申报的通知[EB/OL]. [2023-12-25]. https://www.cast.org.cn/xw/tzgg/KJCX/art/2019/art_cc69507aeef7452da6476071dcda274d.html.

[22]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EB/OL]. [2023-12-25]. https://www.nppa.gov.cn/xxfb/zcfg/gfxwj/202106/t20210623_4514.html.

[23] 付海晏, 袁艺嘉. 论社科期刊繁荣发展的十大对策[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39(2):185-200,239.

[24] 郭佳程. 期刊影响因子的学科差异性及其成因分析[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21.

[25] 刘雪立, 申小曼, 郭潇, 等. JCR中一个新的跨学科评价指标:期刊引证指数(JCI)及其实证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3):361-370.

[26] 李楚威, 丁佐奇. 新冠肺炎疫情对传染病学期刊引文指标和载文量的影响及启示[J]. 科技与出版, 2023(9):88-96.

[27] 肖地生, 顾冠华. 正确处理学术期刊中的两对关系[J]. 编辑之友, 2017(1):50-54.

[28] 国家新闻出版署启动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EB/OL]. [2023-12-25].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5/21/content_5610266.htm.

[29]林鹏. 关于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思考与探索[J]. 中国出版, 2020(9):15-20.

[30] 崔建勋. 合理设置期刊出版周期与载文量的理性思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7):821-827.

[31] 陈璐, 刘谦. 从供给侧改革谈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J]. 科技与出版, 2022(4):29-36.

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河南省高校颠覆性创新测度与评价——基于颠覆性指数及其扩展指标的研究”(2024-JCZD-23);新乡医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支持计划项目“SCIE期刊载文量与影响因子的动态变化及双向互动关系研究”(YJSCX202319Y)。

引用格式:王丽云, 刘雪立, 姜育彦. SCI来源期刊载文量和影响因子的动态变化及载文量对影响因子的影响[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4, 35(7): 982-994.


原文发表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4年第7期

转载自:“SciOpen”微信公众号


期刊说
说出期刊人的心里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