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博物馆消失,人类会怎样?

文化   2024-10-25 11:43   江苏  

△大英博物馆原址

近年来,“博物馆游”日益成为大众的新宠,每逢假节日,各地展馆游客摩肩接踵,一座座精美的博物馆,宛如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置身其间,时光的纵轴静静铺展,向前,可以追溯先辈们的生活与智慧,向后,能够畅想未来世界的奇妙模样。

置身其中的你是否会好奇,博物馆是怎么来的?谁是创始人?而最原始的博物馆和现在有什么区别?还有就是博物馆是怎么营收的?如果博物馆消失,人类会怎样?

最近博物馆人李翔、一森就针对大家这一系列的问题写了一本书《博物馆简史》,里面讲博物馆的前世今生都说了个遍,顺带还为我们回顾了人类现代博物馆的精彩案例。

点击链接即可入手

书里还有近100幅高清彩色插图,带领我们从一场聚焦博物馆的“纸上艺术展览”开始,学会如何沉浸式地逛展,并真正理解博物馆存在的意义。

那么10月25号(周五)晚7点,两位作者将做客慢书房,分享这本新书《博物馆简史》,届时将会为我们解答上述的一切问题,还会跟我们谈谈博物馆的前世今生,敬请期待。

👇
分享嘉宾

李翔,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艺术史与考古学学士,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创意产业应用想象力硕士,“90后”博物馆人。多场国际展览负责人,策划展览“对话:视觉进行时”等。


一森,谢菲尔德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学硕士,“90后”博物馆人。多场国际展览负责人。





在进入分享之前

让我们先看一下作者对博物馆的一些认识

这也是作者的前言部分



精彩书摘


前言:重新认识博物馆


今天,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博物馆的存在,带着不同的期待进入博物馆,观看文物或艺术品,并且尝试探寻其背后的意义。同时,我们又似乎经常忽略博物馆的存在,它就像游离于我们生活之外的一个承载历史和文化的房间,静静地伫立在某处,等待着探寻者的造访。


相比其中承载的物件而言,或许博物馆本身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存在,而针对博物馆的研究更是晚于博物馆百余年才出现。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带着好奇将探索进行下去。


人类历史上第一本关于博物馆的学术刊物创办于19世纪末,是由德国德累斯顿瓷器收藏馆馆长约翰·格奥尔格·西奥多·格雷斯博士(1814—1885)于1878年创办和编辑的《博物馆学与古物学杂志》,这份刊物在格雷斯博士过世后便停刊了。


戈登·邦夏设计的华盛顿赫施霍恩博物馆


博物馆领域第一个专业组织——英国博物馆协会成立于1889年的伦敦;第一本完全致力于介绍博物馆理论和实践的英文杂志《博物馆月刊》于1901年创刊。


直至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成立后,对博物馆的研究才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曝光度,尽管当时大多数学术关注点都集中在博物馆运营学和博物馆实践领域。


在此之后,沃尔特·本雅明(1892—1940)、米歇尔·福柯(1926—1984)和本尼迪克特·安德森(1936—2015)等批判理论家的理论,又帮助现代人打开了了解博物馆的另一扇门,对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博物馆研究者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对于人类而言,博物馆到底是什么?它究竟是庄严肃穆的艺术殿堂,抑或只是知识共享的论坛?是思想的苗圃,还是艺术和灵感的墓地?它究竟是源于以缪斯之名出现的知识圣殿,还是珍奇屋式的占有和展示?它又经历了什么才变成了今天的模样?……


在博物馆工作数年后,这种冲突感似乎变得愈发强烈。正是基于这样的心理,我们决定开始重新审视博物馆——这个无比熟悉但又时常感到陌生的存在,并试图梳理其历史的脉络,期待从中找到一些线索。


△南肯辛顿博物馆内广场北面速写


本书尝试从社会学、艺术史和人类学等多个视角来观看博物馆在历史中发生的改变,与此同时,我们也适当结合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论点作为补充,以求较为全面地描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主题和时刻


全书以时间为轴,将博物馆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8世纪中期到1914年,1915年到20世纪50年代,以及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


第一阶段主要聚焦博物馆的起源。在这一时段近150年的时间里,我们发现博物馆完成了其形态从最初的私人收藏空间到公共机构的转变,逐渐平衡展出和艺术史之间的关系,但也因为与公众的关系,遭遇了理想与现实差异巨大的窘境。但无论如何,这个阶段的博物馆完成了对自身基础形态的探索,其收藏、教育的使命自此便确立下来。


第二阶段,博物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之后迅速恢复生机,成为人们从战争和社会经济冲突中救赎性撤退的空间。同时得益于科技的发展和全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早期博物馆包括建筑空间、展出形式、收藏系统和公众关系在内的几乎所有领域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位于伦敦东区的白教堂画廊

△坐落于黄河西岸的银川当代艺术博物馆


面对这些挑战,博物馆丰富了其更多内在的可能性,也基本完成了职业化的探索;尽管这种探索在各个领域显得参差不齐,却也为后来的探索发展播下了种子。


第三阶段距离当下最近,也是对当下博物馆形态影响最直接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不论是20世纪后半叶兴盛的后现代主义思考,还是无法回避的财务问题,都成为威胁博物馆生存的不稳定因素,前者试图从根本上质疑博物馆存在的理由,后者则阻碍了博物馆的日常运营。


也正是为了应对这两大难题,博物馆最终呈现出了今天的形态,甚至在部分领域完成了产业化、市场化和公共化等此前看似艰难的成就。


由此看来,博物馆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满足社会各界对它提出的需求和期望的过程。它曾经是启蒙精神栖息的神庙,又在工业革命时期承载了人们对民主、理性和人文主义的寄托。而当时间进入20世纪60年代,它又背负了后现代主义者的集体反叛。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结束,到了今天,面对这个似乎被按下了加速键的世界,博物馆依然时刻承受着新的争议。


尽管我们无法就其面临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但仍然试图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去寻得一些线索和启示。


因此,我们在此邀请各位读者怀揣着这份好奇,和我们一起开启这段关于博物馆的时空旅行。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中国艺术展展览现场

古根海姆博物馆内部的螺旋形展厅

展览“人类之家”

英国国家美术馆鲁本斯展厅现已更名为伊夫·圣·罗兰展厅




本书亮点

点击链接即可入手


慢书房
一家有人情味的独立书店,在苏州古城深处,静候每一个爱书的知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