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为什么是他们?而没有李白和杜甫呢?

文化   2024-10-30 09:38   江苏  

“唐宋八大家”大家都很熟悉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

这些人除了曾巩,其他的人文章我们初中高中或多或少都学过,但与李、杜相比,名气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因此就有人问了:堪称伟大的李白、杜甫,为什么没有进唐宋八大家?

其实很简单,评点的标准很简单——散文,或曰古文。

对于唐人而言,古文是相对于六朝流行的骈文而言的,也就是秦汉的那些不讲究声律、辞藻、 排偶的散文。

签名版(to签)·点击图片可入手好书

而“唐宋八大家”,明确指写这些散文的人。

该说法最早源自明朝朱右的《八先生文集》,后来又有唐顺之纂《文编》,明末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开来。

那么问题又来了,唐宋之际古文大家可多了去了,为什么独选这八位呢?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从南北朝到唐代中期,文坛被一种浮靡华丽的骈文所统治,骈文有优点,文风典雅,辞藻奢华;但也有缺点,就是人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往往由于过分注重它的文字音律,而忽略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韩愈
韩愈、柳宗元这种文章大家很是看不上,于是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他们提倡质朴自由的散文,反对华而不实的骈文,对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进行了一次文学革命。

这场运动使得唐代的散文发展到极盛。一时古文作家蜂起,形成了“辞人咳唾,皆成珠玉”的局势。


不过,这场革命不彻底,晚唐、五代到宋初,骈文又再度泛滥。

随后,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一些文人,十分推崇韩、柳的“古文运动”,于是他们又掀起一次“新的古文运”,这代表人物就是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这六位了。

这场运动其实一直持续着,明清两代很多作家也是深受影响。

比如在晚明,苏东坡特别火,特别受晚明士人推崇,大家争相研究效仿苏轼那宏博奇诡的文风与独抒性灵的意趣


这种“崇苏”的风气还延续到了清初,甚至还达到了巅峰。


那时的文坛霸主钱谦益觉得苏东坡和“唐宋八大家”其实很不相同,他觉得苏东坡的文章形式上和佛教经典《华严经》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他十分推崇苏轼文章中这类如华严楼阁般随地涌起的词句。


其同乡后学也有不少人继承了这一观念,并认为此类文字乃苏轼“大文章”。


然而在传统评价中,苏轼长于策论而短于叙事,钱谦益的观点便颠覆了当时人们对苏轼文章的总体认知。


那么,钱谦益的这一独特的苏文读法是如何产生的,它的提出又是否合理呢?既然与主流观念有了冲突,这种主张又是否能被后世的人们所接受呢?


周游老师最近出了一本新书《唐宋八大家与清代古文研究》,就是研究这个话题的。


先来个预告——11月2日晚7点半,江南大学文学院的周游老师将做客慢书房,为读者朋友们带来新书《唐宋八大家与清代古文研究》的分享会,届时老师将带着我们将跟随钱谦益的目光,聚焦于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史传类文章,通过细读与比较,体味苏轼文章之妙,并进一步了解何为“苏轼大文章”。


周游老师,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他对古文一直很有兴趣,研究方向也以这个为重点。

他觉得清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系统总结期,因此考察清人对待唐宋八大家的态度,既可勾勒出八大家在清代的接受史,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清代古文发展脉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总结整个传统散文世界学习八大家的经验,有助于完善和建构古代散文的批评话语,具有相当的开创性。

111

签名版(to签)·点击图片可入手好书

《唐宋八大家与清代古文研究》以清人对待唐宋八大家这一文学典范的态度为研究对象,探索清人学习八大家散文以及利用八大家话题建构文学理论的历史状况及其成果。


全书以“唐宋八大家”话题为中心梳理清代古文的发展脉络,不仅勾勒主脉,还特别关注每个时期的“异见者”,以展现一个多层次的古文发展态势,大大增加了论述的深度;


又从观念史角度入手,探究韩柳苏重要文论在清代的发展,保留了阐释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同时,选取了长期被忽略却极为重要的个案进行重点研究,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

点击图片即可入手


满100元即赠帆布书袋



慢书房
一家有人情味的独立书店,在苏州古城深处,静候每一个爱书的知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