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你、你……你你,口吃吗?翻开这本“社恐族”治愈之书吧!

文化   2024-11-09 23:17   江苏  




看i人如何逆袭与突围


口吃,作为一种让人“难以启齿”的疾病,总是会对人产生心理上的影响,尤其是需要“雄辩”的写作行业当中。

但其实,德摩斯梯尼、韩非、扬雄、朱见深(明宪宗)、曼德尔施塔姆、三岛由纪夫,乃至以“毒舌”著称的毛姆和纳博科夫都曾遭受过口吃的困扰。

作家王永胜新书《口吃简史》,就以“口吃”为线索,打通古今中外,将人物经历与作品解读融为一体,试图解析口吃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成因。

它是关于“自卑与超越”的故事,也是你与我的治愈之书。


点击“预约”可参与线上分享会
点击图片即可入手

【精彩书摘】

毛姆与口吃
文/王永胜
毛姆8岁丧母,10岁丧父,年纪轻轻就寄养在牧师叔叔亨利冰冷的家中。童年失爱,早年生活的陡然变化,是造成毛姆口吃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这个缺陷,他甚至根本不适合从事他叔叔所期望的教职工作。与此同时,口吃也和其他因素(例如在性取向上并不循规蹈矩)一起裹挟着,塑造了毛姆敏感、羞涩、冷眼旁观的性格。对毛姆来说,口吃无疑是他“华冠”上一块最重的“灰尘”、枷锁上最醒目的一处部件。“华冠灰尘”是毛姆很喜欢的一个词,1915年出版的半自传体小说原本取名《华冠灰尘》,无奈早已有人捷足先登,毛姆退而求其次,就把书名定为《人性的枷锁》。
毛姆曾有过一次挫败的经历。有一次,叔叔带他坐火车去伦敦,当天叔叔让他自己回去。三等座售票处排着一队长龙,终于轮到他时,他怎么也说不出“惠斯泰布尔”这个词,他站在那里结结巴巴。后面的人等得不耐烦了,他还是说不出来。突然,两个男人把他推到一边。“我们可不能等你一个晚上,”他们说,“别浪费时间了。”于是他不得不回到队伍后面重新排队。他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刻的耻辱,所有人盯着他看。
儿时便有的口吃毛病让他与这个世界进一步疏远,并使他在极其痛苦的同时异常敏感。口吃给他的生活造成了阻碍,因此,成年后,他习惯身边带一位翻译,一个善于交际、性格开朗的小伙子——这个人往往也是他的情人——作为他的中间人与陌生人进行接触,毛姆则或多或少地退居幕后。虽然毛姆竭力保护自己,但他依然脆弱无比。
毛姆将整个人生写入他的书中。书中许多人物都有自己的影子,他们大多刻薄、羞涩,也爱慕虚荣。在《人性的枷锁》里,毛姆把以自己为原型的主人公菲利普写成瘸子。口吃转换成瘸子,是一处高明的创造,因为瘸子和口吃,都会给当事人带来深深的屈辱感,而在描写上,瘸子比口吃更具有画面感。于是,可怜的菲利普就“瘸”了整部厚厚的书。
在《人性的枷锁》第11章,毛姆写到了菲利普求学时受到的屈辱——

菲利普看见有个男孩跑过去,想抓他,但他那条跛腿根本追不上,其他人都看准了机会从他身边直接冲过去。有个人异想天开地开始模仿菲利普瘸着跑步的怪样子,其他孩子看了都大笑,接着全部跟随第一个人模仿起来,他们围着菲利普,怪里怪气地装跛脚,一面大声尖叫,发出刺耳的笑声,在这个新把戏里兴奋得昏头转向。有个孩子伸出脚绊了菲利普一下,菲利普也一如往常,毫不意外地重重摔倒在地,膝盖都擦破了。他爬起来,他们笑得更大声了,有个男孩从背后推了他一把,要不是有人接住他,他一定又要再摔倒一次。他们以取笑菲利普的畸形为乐。

模仿、嘲笑、攻击是人的天性。口吃的人,对此深有体会。
毛姆意识到,每个独立的个体都必须经历一个“相同的过程”才能意识到自我,意识到独立完整的有机体,而“这当中又有一些不同”,因为口吃(书中是跛脚)的人意识到的是不同于正常人的残缺感与疏离感,这种感觉进入青春期之后会特别明显。他羡慕那些可以正常表达,融入群体生活的正常人,“你会看见这些人在圣灵降临节跑到汉普斯特德荒野跳舞,在足球赛场呐喊,或者从帕摩尔街的俱乐部对皇家仪仗队欢呼”,而毛姆(书中是菲利普)从天真无邪的童年,过渡到拥有痛苦的自我意识,是因为他的口吃(跛脚)引来的嘲笑而激发的。
绝大多数口吃者都是男性,而且几乎都是在童年——毛姆是在八九岁——变成口吃,背后有其原因。因为男孩比女孩调皮,有更强烈的模仿和嘲笑的冲动,而此时又是学习语言的阶段,稍有不慎就会变成口吃。毛姆提醒我的是,口吃的人要更加艰难地跋涉这条长长的幽暗慌乱的青春期过道。与此同时,青春期的迷茫、慌乱、敏感、羞涩,又“加持”在口吃者的身上,等于是在幽暗的画布上再抹一层幽暗的色彩。
由于口吃和羞涩,成名前的毛姆不会有太好的猎艳成绩。他最初企图跟一个妓女搭讪,但那个姑娘惊人的沉着,当毛姆磕磕巴巴提议要给她买杯酒时,那妓女一扭头,轻蔑地走开了。我想,这应该是毛姆自买票经历之后,受到的又一次内心重创。
《人性的枷锁》里的菲利普,曾在夜间绝望地游荡,后来他发现有户人家正在办派对,他站在一群衣衫褴褛的人中间,在门房背后看着宾客陆续抵达,听着从窗户传来的悠扬乐声,尽管天气很冷,偶尔还是会有一对男女在阳台上驻足透气。菲利普一面想象他们是彼此相爱的恋人,一面心情沉重地转身,一瘸一拐地沿着街道离开。阳台上那个男人的地位,是他永远也无法企及的,他觉得世界上没有一个女人会正眼看他而不厌恶他的残疾。
恋爱中的自卑感最致命。口吃的人,对此也深有体会。
口吃也会影响毛姆的人际交往,尤其是对情人的态度。他刻薄、残酷,甚至沉迷于相互折磨。《人性的枷锁》的后半部,其实就是写菲利普和他恋人旷日持久的相互折磨的过程。
而毛姆对口吃的解脱之道是,承认它,然后超越它。这句话虽然很心灵鸡汤,不过事实确实如此。
毛姆有学医的经历,这让他更好地了解人性。他在上解剖课时,曾徒劳地寻找某一根神经,老师以高超的技术在一处他没想到的地方找到了它。他感到恼火,因为教科书误导了他。老师笑着说:“你得明白,正常的事情也是世界上最稀有的事情。”
这段经历让毛姆刻骨铭心,他反复把它写在自己的书里。在《人性的枷锁》和游记《在中国屏风上》,我都能读到这段故事。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扇门,只要这扇门打开了,心结就打开了。这段经历,正是打开毛姆心里这扇门的钥匙。
毛姆在《在中国屏风上》一书中说:

虽然他说的是解剖,但同样说出了人性的真理。这句随口之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许多金玉良言则不过如此,那时以来很多年过去了,我对人性更多的了解,只有进一步使我确信这句话的真理性。我遇到过成千上百似乎完全合乎标准的人,然而我发现,他们当下的某一特性如此显著,以致几乎可以认为是独一无二的。在种种最平常的外表下找出人的隐藏着的奇特之处,这让我得到了不小乐趣。我时常惊奇地在一些人身上发现他们可怕的堕落,而这些人你可以说是完全普普通通的人。最后,我寻找正常的人就如同寻求一幅艺术珍品。这样,对他的了解所能给我的那种特别的满足,我想只能称之为审美愉悦。

当毛姆把口吃这块看上去“不正常”的小拼图拼在整个人性的版图之上,不正常的感觉就会被消融。当毛姆通过洞悉人性的方式,从口吃的苦闷之中脱身之后,他的视角开始变得人性、悲悯。两者之间,其实就是隔着一层薄薄的窗户纸。
点击图片即可入手

慢书房
一家有人情味的独立书店,在苏州古城深处,静候每一个爱书的知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