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青创Youth Startup
如今,短视频大热,很多平台几乎都在做短视频。
相比于文字,短视频看起来既不烧脑也不费劲,逐渐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
甚至随着一些教学类视频的出现,很多人开始把短视频作为学习的一种方式。
以至于,从早到晚,无论是娱乐还是学习,都开始不断地刷视频。
那同样作为学习的方式,一天到晚看书,和一天到晚看视频,两者会有什么不同呢?
01
学习要尽量找
“信息密度高”的途径
“很多人会说,我看视频,或者电影,或者浏览网页,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不看书也没有什么吧?”
我想这是大部分人的观点。其实这就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你所谓的学到很多东西,其实是一种假象。
就比如你看完一条视频,留在你脑海里的,多半也可能只是剧情和段子,而不是真正能够让你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论。
再比如你想要了解某一段时期的历史,通过看视频,你可能了解的都是主要事件,但其实真实历史发生的事儿,要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视频的内容可能连十分之一都比不了。
所以,这其中的核心就在于“信息密度”。
我们单纯靠视频渠道,通过碎片化的信息,所获取的信息密度是很低的,而且这些信息,其实是无法支撑我们去更好地处理和解决当下遇到的实际问题的。
那什么才是“信息密度高”的途径?
答案是读书。
因为无论是看视频还是听音频,信息来得都太慢,密度太低,从时间成本上来看,接收速度最快的途径还是靠眼睛看。
就比如你可能追一部几十集的连续剧,就很费劲,但是看书的话,可能很快就完了。
很多人可能会讲说,自己看书看不进去,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习惯了“信息密度低”的渠道,比如电视电影、短视频,这种信息密度低,不用过多思考就能获取信息的途径。
但其实,如果想要获得更快速的成功,还是需要用读书这类信息密度高的途径去获取信息,即使过程很难,但结果一定不差。
02
有些能力,只有读书能给你
网红法考老师罗翔有一段视频,谈到自己看书的时候会把手机关上。
大多数人其实不会为了读书而关机,一是觉得不需要,二是哪怕关了手机,过几分钟就会想,是不是有人找我?我不会错过什么重要信息?心里就像有个虫子在咬,很快就把手机打开了。
这种不断切换的画面和信息,吸引着我们的视线,瓜分着我们的时间,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分散、也更难专注去做某一件事。
歌手李健曾在节目里被拍到自己使用的手机,还是十来年前的非智能手机,不能上网,没有微信。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很吃惊,觉得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微信呢?
但当时李建提到,自己希望生活能保持安静,在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听听歌、读读书。
而且在采访中,他说的一句话让人至今记忆犹新,他讲:
“很多信息是没有用的,我们需要的是知识,需要的是智慧。”
用现实经验来增长智慧,需要经过一定的岁月沉淀,然而在阅读中获得智慧,并不需要特别长的时间。
法国作家加缪说:“重要的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
读书其实就是让我们活得最多的一种方式。
你读的每一本小说,读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他人人生体验的一种叠加。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你和作者对坐在书桌前,听他娓娓道来,这些会在无形中塑造你的价值观、丰富你的人生阅历,而这些都是读书才能给你的。
03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才是读书的意义
叔本华说:“光是不停读书,过后却不深入思考的话,绝大部分知识都会流失,不会在精神中扎根。”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才是读书的意义。
在《深阅读》这本书中,提供了几个提升阅读品质的方法:
一是“自问自思”。
拥有再优秀的头脑,没有问题也无济于事,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养成边提问边阅读的习惯,这样才能提高兴趣和关注的持久力,从而更容易吸收书中的内容。
有一个方法就是如果遇到问题型的句子,可以用括号把它括起来。这样一来,就能弄清楚这本书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二是“读书不只是用眼睛看字”。
出声朗读能够让语言沁入身体,用耳朵听到的话容易在大脑里形成影像,所以精神也会更加集中。
三是“把书的内容讲给别人听。”
“能否把书的内容向别人说清楚”,是衡量你吸收了这本书多少内容的标准之一。通过这样的形式,真正让自己系统掌握书中的知识。
总之,无论是怀着一定的诉求,还是打发时间的消遣,每天给自己一段时间,把注意力从电子屏幕上移开,转向书籍,去从先贤智者那里,获取更多的力量与治愈。
木心说:找好书看,就是找一个制高点。
有了这个制高点,生活看起来就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