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过艺术看科学”系列 | 第四期《呦呦鹿鸣》]
广州市科协与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携手推出“透过艺术看科学”系列,透过多件/组正在广东美术馆白鹅潭新馆区展出的艺术珍品,带大家感受艺术的魅力,挖掘蕴藏在画作中的科学元素和科学故事,解读画作中的科学知识。
本期介绍的画作《呦呦鹿鸣》,是一幅大尺幅的木板坦培拉画作,由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的副教授马蕾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张彩翼两位艺术家共同绘制。
这幅画作的主人公是谁,有着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欣赏画作,探秘画作里的科研故事,感受科学家的精神吧!
呦呦鹿鸣
马蕾、张彩翼 坦培拉 240×360cm 2019年
中国美术馆藏
这幅作品正在广东美术馆白鹅潭新馆区
三楼“新时代赋”展览9号厅展出
展至2024年10月31日
●●●
“透过艺术看科学”系列·第四期
青蒿济世屠呦呦
《呦呦鹿鸣》描绘的是八位女性研究人员正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场景,画面右端清晰标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字样,不仅指明了实验室的名称,也揭示了科学家所涉足的研究领域。该场景的灵感源自著名药学科学家、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带领的中医药研究团队。
艺术作品再现屠呦呦团队科研场景
展览现场
作品以白色调为主,融合实验室器物材质的透明感,整体展现出细腻的视觉效果,局部点缀少量的红、黄、绿,增添了色彩的活泼感。屠呦呦被巧妙地置于画面中人群中最前方,引导着观者的视线。她的右手正举起一个医学实验玻璃瓶仔细端详思考,左手手持着的可能为科研数据资料,在其身后的青年科研人员们,神情专注地看向屠呦呦。画作呈现的八位研究人员都是身穿白色实验服的现代女性,白色不仅象征着医学研究领域,更为画面增添了一份柔和与纯净的理想之美。
画作作者马蕾曾介绍:“屠呦呦女士的获奖资料已经很多,立意上我选择她带领团队科研工作的形象来表达主题。(我)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采风时,透过白亮的玻璃器皿看到了忙碌的科研工作者,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我描绘了身穿白衣的屠呦呦女士和科研团队与透明玻璃器皿相互映射的画面,她们组成一首闪亮的岁月交响曲,默默地惊艳了时光。”
在画作的前景,用于医学研究的玻璃器皿映入观者眼帘。两位画家选用坦培拉作为绘画材料,取其透明感强,有利于把玻璃瓶罐的透明、反光质感表现得通透。玻璃器皿这一富有意象化元素的运用不仅赋予画面现代感和科技感,还表现出屠呦呦科研团队正苦心研究各种物质和实验。两位画家精心设计了画面色调、构图布局和人物形象,表现出实验室中时光的流逝与科研的艰辛,象征着科研人员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和坚持,以及科研团队的协作精神,整幅作品呈现了屠呦呦团队理性积极的科研氛围。
屠呦呦团队探索中医治疗疟疾的奥秘
疟疾(malaria)是一种通过某些类型的蚊子传播给人类的疾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国家。疟疾主要通过一些受感染的雌性按蚊的叮咬传播给人;输血和受污染的针头也可能传播疟疾。最初的症状可能比较轻微,类似于许多发热性疾病,并且难以识别为疟疾。如果不予以治疗,恶性疟原虫疟疾可能在24小时内发展成严重疾病,甚至死亡。
时间回溯至五十年代,屠呦呦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在全国统一考试中脱颖而出,被北京大学药学系录取,由此她与中医药的命运紧紧相连。屠呦呦于1969年加入了国家疟疾防治项目“523”办公室,担任中药抗疟组组长,从此踏上了寻找抗疟新药的漫漫征途。
我们从画作可以看到,在充满了各种现代医学用具、仪器的实验室工作场景里,前景桌面上摆放着传统装帧的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格外引人注目。古代医学典籍与现代显微镜仪器相对,显现出中医传统源远流长。在《肘后备急方》的旁边,竖立着两株绿色植物,那是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也就是中医药中的“青蒿”,是一种具有治疟疾功效的中草药。
《呦呦鹿鸣》作品局部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国中医研究院从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对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屠呦呦在翻阅东晋葛洪的医学典籍《肘后备急方》时,书中一句“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让她发现了中药青蒿的秘密。中草药大多采用煎熬法,而葛洪却采用“绞取汁”的方法,这让屠呦呦意识到温度是提取抗疟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关键所在。于是,屠呦呦尝试了用不同温度的水、乙醇、乙醚等多种溶剂分别进行提取,或是将茎秆与叶子分开提取等研究方法。
东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书影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屠呦呦与其团队最终在1971年10月4日第191次提取中,利用沸点34.6℃的乙醚作为溶剂,所提取出来中药青蒿的中性部分,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一发现不仅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纪元,更为全球数亿疟疾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随后,屠呦呦团队再接再厉,成功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这些药物的诞生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抗疟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更为中国中医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屠呦呦——中国科学家精神的代表
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熠熠生辉的领航者,她带领的科研团队成为中医药领域科技创新的璀璨明珠。数十载春秋,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引领着她的团队穿梭于古老的医书与现代实验室之间,最终揭开了青蒿素的神秘面纱,为抗疟治疗开辟了新天地,也为人类健康事业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科学无国界,来自中国的科学家们,正用自己的研究成果造福全人类,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和诺贝尔医学奖。在画作右上方的诺贝尔头像,正是象征着屠呦呦所获得的至高荣誉。
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她不仅是巾帼楷模,也是中国科学家精神的代表,体现了新时代优秀共产党人奋发进取、学无止境的探索精神,迎难而上、勇于攻关的担当精神,精诚合作、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时代精神。2019年9月,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屠呦呦的先进事迹和科学家精神,激励着广大医学工作者为人民的健康事业不懈努力,鼓舞着无数共产党员为人民的利益不懈奋斗!
阅读艺术中的科学家故事
到美术馆感受原作的温度
“透过艺术看科学”系列还将继续推出
敬请关注!
延伸阅读
坦培拉,是指一切由水溶性、胶性颜料及结合剂组成的绘画,常用于鸡蛋等乳性胶结合剂组成的绘画。坦培拉并非只使用蛋液,也使用其它材料做媒介。坦培拉材料蛋彩的调配是一门复杂的技巧,主要的用料有:蛋剂、亚麻仁油、清水、薄荷油、达玛树脂、凡立水、酒精、醋汁等,配制较复杂。配方不同,使用方法及效果也不同。
坦培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传统绘画技法,其技法本身在艺术追求上强调肃穆与永恒,赋予作品一种崇高感和永恒感,曾经造就了乔托、波提切利等众多绘画大师。现在有更多的艺术家和绘画爱好者希望通过对这一古老画种的研习,来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
参考资料:
1.《她来自中国,入围20世纪最伟大人物,与爱因斯坦并列!》(共青团中央:https://mp.weixin.qq.com/s/XRgx0Jkclv9C-zEI3EpwzQ)
2. 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展党史主题经典美术作品学习活动:马蕾、张彩翼《呦呦鹿鸣》(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https://mp.weixin.qq.com/s/8A201XaFyCfjkc25Nm2IpQ)
3. 《光辉历程 时代画卷——美术作品中的党史》第92集《呦呦鹿鸣》(中国艺术头条:https://mp.weixin.qq.com/s/8A201XaFyCfjkc25Nm2IpQ)。
4.世界卫生组织: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malaria
科普广州 往期回顾
(点击图片 跳转观看)
本期内容到这里就结束啦
想看更多有趣又实用的内容
赶紧关注我吧
点点赞
点分享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