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主席的和诗看处理事务的分寸
王华清
1961年10月10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剧场,浙江省绍剧团演出剧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扮演者“六小龄童”章金荣,白骨精扮演者为绍剧名旦,当时26岁的筱艳秋)。毛泽东、刘少奇和董必武等一起观看。8天后,郭沫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观看了这部绍剧,剧团负责人诚恳地请郭沫若提出批评意见,就写下了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并发表在报刊上,毛主席看后作诗应和。
绍剧《三打白骨精》 图源:网络
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沫若观 1961年10月18日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 1961年11月7日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正所谓“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莎士比亚语)。 在我看来,站位不同、眼界不同,看法大相径庭。在唐僧、孙悟空的认知迥异的情况下,折射出是非观的天地之别。有诗云:
悟空三打白骨精
王华清
唐僧西行入险途,妖魔纷扰路难行。
白骨精来施诡计,悟空棒下显神通。
天地人伦本不同,人心各异难相融。
愿得世人皆明理,慧眼识妖辨英雄。
窃以为“生活之妖”无处不在,只有明辨是非,坚守“真心”(初心),方能“精明”、“糊涂”自由拿捏,准确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
作为决策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精明”、知人善任是必须的,但“糊涂”也要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哪怕是暂时的,一切以结果导向,“紧箍咒”念早了也会错怪好人。
作为执行人,坚决贯彻领导意志是职责所在。在大力提倡“创新”精神的当下,“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随机而动,是基层人员的基本素养,在不便及时汇报的情况下当断不断即为失职。
从郭沫若、毛主席的诗歌可以看出,站位不同境界大为不同。郭沫若对唐僧的“千刀当剐”是对“领导”角色的严重误判,毛主席对唐僧的“犹可训”看法,值得作为领导者、监督者(纪检、司法等)思考。很多事并非非黑即白,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型,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着共同的目标努力才是根本出发点和归属。
分寸、分寸,还是分寸,是分析、处理一切事物的精髓!
“欢呼孙大圣”,涌现更多的孙大圣,是时代的迫切需求。
但“天地之间本不同,人心各异难相融”,加强过程监督和结果评估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没有反馈控制环节的“系统”是失效的。
作者:王华清(湖北云梦人,资深管理咨询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