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的消失与零售银行的“苦日子”有关系吗?
中国的中产是零售中间业务的主要贡献来源,撑起了消费市场和银行中间业务的大旗。可如今,坊间流传的“中产正在消失”让银行业者频频皱眉——这难道意味着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就要“凉凉”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一问题究竟有多严峻,银行们又要如何奇奇怪怪自救的。
零售银行基本就是靠中产支撑起来的
还记得过去十年吗?银行的中间业务,尤其是理财产品销售、信用卡、财富管理等,基本就是靠中产支撑起来的。中产阶级买房、买车、教育孩子、投资理财——样样需要银行的支持。这类收入曾被看作银行的“金饭碗”,端着既香又稳。
“大隐隐于市”:中产去哪了?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饭碗渐渐变冷了。中产阶级到底去哪了?以下是一些幕后“真凶”:
生活成本“扶摇直上”:房价一飞冲天,教育和医疗费用让人望而生畏,中产阶级发现口袋里已经所剩无几。
收入增长不再乐观:经济增速放缓,收入增长的幅度逐渐被高企的通货膨胀吞噬,钱包缩水的速度赶不上钱袋子的负担。
资产泡沫与风险:曾经的投资增值渠道,如房地产和股市,充满了不确定性。中产阶级的财富缩水,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消费和投资行为。
零售银行的同行们:站在风中凌乱的守望者
银行在这场“中产剧变”中看着自己的中间业务收入像沙漏中的沙子,流逝得飞快。具体表现如何呢?
理财产品“冷风阵阵”:原本炙手可热的理财产品销售逐渐降温。曾经的“月月盈”变成了“月月凉”。
贷款需求“忽然很佛系”:消费贷和房贷的热度下降。中产阶级不敢随便背负新的债务,贷款部门的电话响起的频率都低了。
财富管理失宠:客户的需求从“怎么赚钱”变成了“怎么保命”。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方案不再是中产的菜。
银行们的自救大法:
中产拜拜了,银行该怎么办?自救之路已然展开,方法五花八门:
大银行“富人优先”战略:银行瞄准了口袋鼓鼓的顶层富裕阶层,提供VIP私人银行服务、奢侈理财产品,拼起了服务和细节。
数字化“大救星”:银行推出手机银行App 3.0、AI投资顾问,直接送科技金融的系统给到客户,让金融科技和传统服务实现“梦幻联动”,不仅便捷还更年轻化。
关注小微企业:中小企业在经济中虽小但不可忽视,银行找到了新宠儿——它们需要贷款、融资和服务。
推出创新产品:开发结构化理财、环境友好投资产品等,以吸引不同类型的客户。银行不仅卖产品,还开始讲故事——“你买的每一份产品,都为地球变绿贡献了力量”。
最最厉害的是捡芝麻:要老百姓的小钱,区区2元钱的短信通知费也是我们宇宙银行重要的考核指标,搞得基层员工焦头烂额。
五、未来是挑战,看不到契机
虽然中产的“下岗”让银行业陷入焦虑,能在风雨中稳住阵脚的银行,将会发现新的业务蓝海——或许是乡村振兴的金融服务,或许是面向新一代消费群体的个性化产品。
结论:银行的“金饭碗”,还要靠创新端稳
中产阶级的动荡不是终结,而是转型的前奏。银行能否从“仰赖中产”到“创新自立”转型,将决定未来的命运。毕竟,金融行业的王道在于适应与创新。那些还在端着“老饭碗”发愁的银行,是时候重新起锅热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