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作品《青墩玉影》
体现出考古人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
01
在古典舞中遇见古今
《青墩玉影》从启幕到淡出,不过7分多钟,却表现了一位考古工作者从挖掘、记录、抢救、修复、守护、铭记的一生。舞台上,随着考古者的擦拭轻刷,“玉影”浮现。六名舞者化身玉器,向着光源中心聚拢;他们或遗世独立,或两人成型,或三人同框,以不同舞姿、动静结合的形式表现玉器的造型和神韵……
“这是一个关于海安青墩的故事。”1973年夏,海安青墩遗址的发现,将江海平原的历史追溯到了6000年以前,在此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物将彼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忠实地记录了下来。其中发现的玉琮、玉璧、玉环等玉器受到了专家学者的关注。海安市文化艺术中心舞蹈编导、舞蹈《青墩玉影》编导杭磊告诉记者:“南通地区不生产玉,却出土了许多精美的玉器,说明当时这里已经出现了文化交流,青墩遗址和其他的史前文明有所关联。这些信息,如果我们平时去看,就不会特别留意,但本着挖掘本土文化的初衷去看,这点让我深受触动。”
从文物入手,杭磊深入领会到考古的意义。在他的构想下,故事以考古工作者的视角展开,带领观众进入人物的思维世界,感受他与文物的互动和情感变化。作品中,阵阵风声传来,舞者逐一倒下并陷入黑暗,考古者难掩焦急,通过一段独舞传递痛惜无助之情。这是创作者留给观众的想象空间,“他们的倒下,可能是岁月流逝被毁坏的,也可能是受掠夺流失在外的。之后,考古者又用尽毕生努力,想办法让他们重见天日。”
“《青墩玉影》是目前极其少见的现实题材作品,让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中的人完全可以‘活’现在古典舞的舞台上。”专家如是点评,故事里,文物保护者将满腔热情倾注在文物上,当他力不从心的时候,文物仿佛穿越而来,给予他力量。“这些设计、空间的穿越,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02
用心用情打造精品
“中国舞蹈‘荷花奖’是舞蹈界最具权威性的‘专家奖’,是每个舞蹈专业的人梦寐以求的舞台,或者说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对杭磊来说,这是一次意料之外的收获。2024年春节,他和同学陈伟科叙旧时,萌生了创作的念头。前者是舞蹈专业出身又有编导的经验,后者则在北京长期从事舞蹈编导工作,两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既然要做,我就想能不能立足本土,讲一讲海安的故事。”由此,利用节假日,他们走访了海安青墩遗址博物馆等地,尤其对青墩遗址出土的玉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顺利的是,这一题材还得到了海安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领导的认可和支持,于是创作团队迅速组建,并在海安市歌舞剧团进行排演。
为了更好地达到舞台效果,该剧邀请了一批重量级舞者,包括肖雨、秦熙、高健、黄路霏等优秀青年舞蹈家,以期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获得情感共鸣。
“其实舞台版和第一版截然不同。”杭磊坦言,这类题材如何呈现?他们两人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开始我们的设计是在考古者观察研究的过程中,让文物活起来。但排演下来发现,很多东西没有交代清楚,情节缺乏逻辑性。”如何自然地由实转虚,让文物说话,他们经过了深思熟虑。最终,他们将考古者置于工作现场,通过加快手部动作,过渡到他的臆想空间;与此同时,文物从舞台两边慢慢地翻滚进来,与之发生联动。如此既借助考古者勾出历史,又能反映出考古者的痴迷。
一部精品的打造,不仅体现在细节之处,还在于整体性的把握。从选材到设计,每一个环节都需精心策划,确保每个部分都能和谐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直到现在,《青墩玉影》还在优化。他说:“青墩文化大有文章可做。我想,在此基础上还能进一步挖掘,让本地观众深刻感受地方文化内涵,同时以精品吸引更多人才走进海安,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03
用文艺讲好海安故事
从舞蹈《青墩玉影》看地方舞台艺术生产近况,海安这两年收获颇丰。其中,海安杂技团演绎的杂技《逐梦空天——男女集体爬杆》荣获第十一届全国杂技展演“优秀节目奖”,并作为精选的11件优秀作品之一,参加闭幕式文艺晚会;海安市文化艺术中心创排的小品《火花》在全国企(行)业歌曲、职工舞蹈、职工曲艺小品征集展演中荣获“全国职工曲艺小品(情景剧)优秀作品奖”,全国仅15个作品获此类别殊荣,属江苏省唯一;在“中华颂”第十四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中,海安市文化艺术中心创作的小话剧《一碗面》获“最佳剧目”(剧目最高奖)“优秀编剧”“优秀导演”等多项大奖;海安市文化艺术中心副研究馆员王祥编写的《联抗轶事》获评“戏剧中国”2023年度小戏小品类最佳剧本……
“总体来看,我们的获奖作品主要集中在小作品上,特别在音乐、戏剧、舞蹈、杂技等领域比较有优势,几乎每年都有优秀的群众文艺作品脱颖而出。”海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海安市文化艺术中心主任葛志华表示,得益于良好的文艺氛围,广大文艺工作者活跃在创演一线。
海安的文艺氛围有底蕴,更有新韵。据了解,海安群众文艺汇演作为本地一项文化品牌活动,已持续开展了41年;活动集群众之力,每年从基层遴选出70个左右的节目,让群众畅享文艺成果,感受时代变迁。此外,一年一度的海安春晚也成为群众文艺创作的平台,该活动自2018年起已连续举办6年。今年9月,“沃土恋歌”2024年紫金文化艺术节南通市群众文化活动专场演出在海安举行;11月,2024年江苏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南通市专场)再次落地海安。
文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间,海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挥指引者、服务者的角色,助推好的文艺作品走向更大舞台。“一方面,组织艺术名家面对面指导,以文艺会客厅的形式,培育新人,催生作品孵化;另一方面,依托本市和市级以上平台及海安文化艺术中心剧院等阵地,为群众提供展示展演的舞台,让作品走得更远。”葛志华说。
海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涂祖凤表示,接下来,《青墩玉影》将继续进行精细打磨,以备参加其他赛事;同时继续做好文艺创作,围绕海安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的典型故事、取得的喜人成绩,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文字:南通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