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种植大棚实现四季“生金”、“一棵草”长成“一条链”、加工车间里农产品上演着“变形记”……在兴安盟,各展其长的特色产业,撑起了乡村振兴的产业脊梁。
特色产业“枝繁叶茂”,源于“资金活水”持续润泽。今年,兴安盟获得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2.39亿元,用于推动设施农业、舍饲畜牧业、羊草产业、乡村旅游等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项目资金达9.46亿元,占衔接资金总额的76.3%。
乌兰浩特市高根营子嘎查高标准设施农业园区技术员查看蔬菜长势。(来源:兴安盟融媒体中心)
离开土,蔬菜还能活吗?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高根营子嘎查高标准设施农业园区给出了答案,空中爬、水上漂、墙上摆、顶上挂……在这里,通过无土栽培技术,蔬菜不但能活,还长出了“十八般武艺”。“无土栽培蔬菜,主要以叶菜类和果菜类为主,更节省空间。而且温室大棚不受季节影响,一年四季都可种植蔬菜。一栋温室大棚每年最多可收获8茬蔬菜,平均年产量达1.6万公斤。”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党委书记米占元说。
近年来,乌兰哈达镇高根营子嘎查使用各级衔接资金建成日光温室大棚6.79万平方米、冷棚3.12万平方米、智慧设施农业大棚5200平方米,为设施农业提升提供基础保障。该园区通过“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对种植作物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准管理。目前,园区生产的蔬菜已进入本地大型连锁商超和美团等线上线下平台销售,一栋大棚年收益能达30万元至40余万元。
乡村产业扎根成长,换来的是群众收入持续增长。“冬天家里的活儿少了,我就来园区打工,这里工作环境好,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补贴家用。”村民何晓青说。据悉,园区投入使用后,已为嘎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百余万元,带动周边农户80余人就业,实现人均增收1万元左右。
近年来,兴安盟扎实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提高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重,做优做精“土特产”文章,推动全产业链提质增效,通过吸引就业、设置公益性岗位、订单生产、托管代养、代耕代种、技术服务、以工代赈等方式带动农牧户增收,覆盖脱贫和监测人口7.41万人。
每年向周边嘎查村缴纳资产收益65.1万元以上、草畜一体发展实现产业链延伸升级、以羊草种植为依托推动生态保护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在科右前旗,这样的变化源于“一棵草的力量” 。
科右前旗阿力得尔现代草产业加工物流交易园区。(来源:兴安盟融媒体中心)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积极用好衔接资金,推动项目落地见效是关键举措。得益于衔接资金扶持,科右前旗阿力得尔现代草产业加工物流交易园区建成以来,积极发挥联农带农作用,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了秸秆可持续利用,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在加工、仓储、牧草收割、播种等环节吸引稳定性和临时性农牧民就业800人,并对科右前旗生态建设和草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切实让产业成链、牧草“生金”。
如今的兴安盟,处处都能感受到衔接资金为乡村振兴注入的蓬勃生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征程上,多元化发展的特色产业正以燎原之势,全面点燃兴安盟乡村振兴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