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解决草原过牧问题——锡林郭勒探索实践(一)

政务   2024-12-18 17:30   内蒙古  
锡林郭勒盟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路子,以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为主,深入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把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摆在突出位置,紧抓“人”“畜”“草”这一解决草原过牧的关键问题,分类施策,多措并举,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方面,盟委行署2024年先后出台《锡林郭勒盟优质良种肉牛发展扶持办法(试行)》《促进浑善达克沙地及半农半牧区发展肉牛规模化舍饲养殖若干政策措施(暂行)》《锡林郭勒盟促进肉牛精深加工产业链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暂行)》《锡林郭勒盟稳定饲草价格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盟本级安排资金8000万元,重点在肉牛产业、饲草产业、舍饲圈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全年建成标准化畜棚20万平米,新增舍饲圈养肉牛4万头,仅在肉牛舍饲圈养上就释放草牧场载畜量20万羊单位,特别是今年自治区制定的《过牧方案》10个养殖模式中,就有7个模式来自于我盟,数量占全区70%,为全区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提供了锡盟方案。
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域的多伦县模式

一、抓牢“禁牧+转型”务实之策,推动超载放牧根本解决。一是打好禁牧“阵地战”。早在 2000 年,全县就率先启动禁牧工作,采取“递进式禁牧”这一革命性举措,明确“一禁两育一促”发展思路,对牛实行7个月禁牧,并建立过渡期,超载过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年禁牧舍饲圈养肉牛达到1730户6.8万头,占存栏总量45%。二是打好转型“持久战”。大力推行“减羊增牛”战略,引导农户少养精养、科学饲养,推动肉羊由57万只减至10万只,肉牛由4.6万头增至15万头,畜种结构更为合理。同时,良好生态环境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有力支撑,“生态多伦”名片更加亮丽,真正实现了“禁得住、绿起来、不减收”。

二、用好“制度+政策”基本保障,推动养殖方式根本转变坚持人畜分离,是有效破解传统养殖“高生态成本、低经济效益”瓶颈的关键之举。一是政策搭台,开好舍饲圈养“对症方”。制定《促进半农半牧区肉牛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支持建设人畜分离小区25处,鼓励创办人畜隔离家庭牧场295户,实现了肉牛“退村入区”,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二是制度保障,服下养殖转型“定心丸”。坚持“政府定标准、乡镇做规划、村组建队伍、农户盯施工”,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立兽医服务保障、饲草供应管理、人居环境整治、禁牧资金补贴四大体系,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推动建成肉牛核心群67群,良改肉牛比重达98%,肉牛繁成率达80%,真正实现了由“增量”向“提质”转变。

三、坚持“林业+草业”同步谋划,推动饲草保障基本形成。一是向林业“要效益”。大力推行两行林地、一行草带的“两行一带”和窄林带、宽草带“一窄一宽”模式,为饲草产业和林下种养留足空间,林带间饲草产量不降反增,亩产从35公斤提高到80公斤左右。二是向草业“要产出”。按照“为养而种、为牧而农”思路,引导群众种植高产饲草,建成45万亩全株青贮玉米、8万亩优质苜蓿基地及5处饲草储备基地,年均生产饲草3.2亿公斤,为舍饲圈养稳定发展、养殖户持续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内蒙古农牧厅
内蒙古农牧厅面对公众服务平台。服务内容:行业资讯,政策法规、政策解读、公示公告等。投稿地址:nmtxczb@163.com(内蒙古农牧厅主办 内蒙古农牧厅办公室、内蒙古农牧厅综合保障中心承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