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兴安盟坚决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深入实施“五良”举措,促进“五能”提升,在粮食生产领域不断开创新局面。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兴安盟粮食总产量达140.42亿斤,居全区第二位,同比增加4.79亿斤、增幅3.53%,首次跨入140亿斤新台阶,粮食生产实现“十五连丰”。
建良田,提高增收潜能。农田是农业的基础,良田孕育丰收的潜能。在持续抓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3年增发国债建设高标准农田130.14万亩,2024年超长期国债高标准农田47.24万亩年底前开工、累计建成801.62万亩,高标准农田基本实现相对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全面提高。年均投入耕地地力保护资金8亿元左右,引导农户开展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地膜回收等提升地力措施,夯实粮食增产基础。
育良种,激发增产动能。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良种是丰收的源头。加大良种培育、筛选力度,依托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丰垦种业、兴安粳稻研究所等本土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选育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和生态环境条件的品种。同时,积极布局生物育种新赛道,2024年生物育种大豆推广示范面积30.53万亩、玉米新品种推广示范面积23.34万亩。持续提升“看禾选种”平台建设水平,8个平台集中展示示范近三年通过国家或自治区审定、自治区引种备案的玉米、水稻、大豆新品种313个。加快了新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推良法,保障要素势能。科技助推农业腾飞,良法推广促进丰收提质。在生产中不断总结归纳,自主研发的大豆大垄密植浅埋滴灌技术入选2022年中国农业农村10项重大新技术,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水稻宽窄行高光效栽培技术入选自治区2025年农牧业主推技术名单。同时结合实际大面积推广,2024年以152万亩玉米大豆单产提升工程、10万亩水稻绿色高产高效项目为核心,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320万亩,因地制宜搭配推广秸秆还田383万亩、增施有机肥550万亩、接种根瘤菌剂面积60万亩、大豆提质固氮ARC耦合绿色增产关键技术推广面积10万亩,绿色防控686万亩,形成一批适宜本地区可复制推广的技术模式。建设“九有”园区31个,依托科技示范基地,展示高效种植技术的成果和效益,年度培训农户25万人次,提升农民种田水平,为粮食增产赋能添智。
配良机,增强服务功能。机具是生产力的延伸,良机是丰收的坚实保障。积极推动农机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基地建设,依托装备实力雄厚的农机生产企业及合作社,建设农机装备熟化定型、粮油机械化播种增单产、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系统、区域性农机社会化服务、粮食产地烘干、玉米籽粒直收减损等基地42处,强化高端智能农机技术装备推广。推进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扩面、争取购置补贴增量,2024年中央、自治区购机补贴到位资金31413万元,同比新增9495万元,创历史新高。带动农机更新换代和结构优化,高端智能机具占比增加,助力粮食产能稳步提升。
优良制,提升共赢效能。制度关系农业发展根本,良制带动长期稳定丰收。立足资源禀赋和生产基础,坚持整建制推动,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优势,结合各地需求,开展全程托管、单环节托管、产前产后综合服务等模式,为农户提供“菜单式”服务,带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500万亩左右、服务组织总数稳定在2000家。以鲜食玉米和高蛋白大豆为切入点,2024年订单生产面积达到181万亩。通过发展“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链条中,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链长”作用,在产前向农民统一供应优质农资,产中产后为农民提供机械作业、烘干仓储,以及农业生产全周期技术指导和品控把关等配套服务,有效减轻了小农户资金、技术压力,将现代化生产经营理念注入千家万户,带动种植结构调优和生产方式优化,助力“小特产”发展成“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