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哪里有木耳?”
我在老家的板栗树上见过木耳。
幼儿园里的滴滴乐园木板上也有木耳。
晴天的时候木耳消失了,被晒死了。
下雨的时候就能看到木耳。
滴滴乐园里坏掉的木板上有木耳,好的木板上就没有木耳。
。。。。。。
教师识别
在初探木耳的过程中幼儿初步发现了木耳的生活习性及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幼儿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发现:木耳生长不仅需要潮湿的环境,还需要有腐木,幼儿初步发现天气的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问题2:“木耳为什么颜色不一样?”
这个木耳颜色是棕色的,我们平时吃的是黑色的,为什么呀?
品种不一样。
我们平时吃的是熟的,滴滴乐园的木耳是生的。
这个是雨淋的太多,掉色了。
干的木耳是黑色的,这个是湿的。
你们平时还见过哪些种类的木耳呢?
菜市场有白色的银耳。
。。。。。。
教师识别
幼儿对于木耳的颜色、干湿、种类产生了兴趣。幼儿发现的棕色木耳与幼儿的已有认知黑色木耳造成了冲击,幼儿能够调动已有的经验对于这种差异进行大胆猜测。
“我想种木耳”
老师,我们想把这个木耳带回教室种。
可以呀!这个想法很好,可是怎么把它们带回教室呢?
老师你看!我发现了这个小小的种子,我们可以把小种子带回去。
这个种子太小了,我们还是种一些大一点的,你这个是小种子,我这个已经发芽了。
。。。。。。
教师识别
幼儿对木耳种子以及种木耳产生了兴趣,同时两个孩子对于种木耳应该是选小种子还是选已经发芽的种子各持己见,最后在教师的支持下允许她们将种子带回到教室,幼儿开启种植活动。
“多种栽培方式”
随着幼儿们对木耳的持续探究,幼儿们产生了种植的兴趣,在商讨中萌发了三种不同的种植方式,第一种是有根土培:连在树枝上生长的木耳(树枝一端浸在湿土中,连接木耳的另一端在湿土上面);第二种是无根土培:脱离木头移栽到盆里的木耳;第三种是有根水培:连接在树桩上生长的木耳(树桩一部分浸泡在水中,木耳在水上面)。
“为什么种在土壤里的木耳失败了?
你们觉得为什么在土壤里种的木耳失败了?而树枝和树桩上的木耳能种植成功呢?
土壤里的木耳小,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抵抗力差,所以就活不了。
土壤里的木耳水浇太多了,死了。
我不同意,是土壤里的水太少了,我们没有及时浇水,干死了。
树枝上的木耳本来就没有死,只是因为太干了,给它加点水它就复活了。
滴滴乐园的木耳就是天气变晴的时候它就晒死消失不见了,雨天或者是阴天的时候他就会出现,所以土壤里的木耳也是干死,消失不见了。
树枝上的木耳种的时候没有和树枝分开,但是土壤中的木耳是从滴滴乐园的木头上拔下来的。
那连接木耳和树枝的是什么?
是木耳的根。
那你们觉得木耳是如何吸水的?
我摸过木耳的根连接在树枝上是牢牢的。
木耳是通过根吸水的,树枝先吸水,然后木耳吸树枝的水,木耳通过根吸水。
那你们觉得土壤里的木耳有根吗?
土壤里的木耳没有根,拔掉时它的根还留在原来的木头里,所以种植失败了。
是啊,木耳是有根的,而且木耳的根是和树枝连在一起的。既然木耳需要通过树枝来喝水?那我们来如何养护呢?
我们要每天都要给它们浇水。
还要给那个树桩换水,保持干净的环境。
。。。。。。
教师识别
幼儿通过种植实验在观察、比较与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木耳的根与木耳吸水之间的关系,并且知道了种植环境对木耳的影响。
“木耳味之美”
幼儿们对吃木耳很感兴趣,幼儿在品尝木耳的时候有以下发现:
我妈妈喜欢烧木耳炒鸡蛋。
木耳汤也很好喝。
我妈妈做的凉拌木耳里面有豆腐,还有皮蛋。
幼儿园里面我也吃到过木耳,汤里和菜里都吃到过。
汤里的木耳软软的。
。。。。。。
“木耳形之美”
在参与制作木耳菜肴的劳动过程中,孩子们又有了新的发现:
我妈妈在凉拌木耳里加了青椒,颜色好漂亮。
我在洗木耳的时候发现木耳泡在水里会变大。
我发现干木耳的两面不一样,一面是灰色的,一面是黑色的。
我在泡木耳之前发现干木耳的边边是卷起来的。
我觉得干木耳看上去一捏就碎,然后我就使劲捏了一下,结果手都弄痛了,木耳还是没有碎,原来干木耳看上去脆,其实很硬。
。。。。。。
教师识别
在品木耳的活动中,幼儿在家亲自参与木耳菜肴的制作:泡发木耳、洗木耳,在劳动的过程中幼儿发现了干湿木耳的不同特性,在劳动中启发了幼儿的智慧。生活美育是最好的美育,幼儿参与劳动是一种生活美,感受劳动创造的快乐,在品尝菜肴时感受木耳的色、香、味美。
(一)融合多育并举需以幼儿兴趣为契机
教师在观察中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教师观察是基础,兴趣是幼儿探究的动力源泉。在木耳种植活动中教师持续追踪观察,在幼儿的表征、谈话等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兴趣随着探究的深入在发生变化。教师以幼儿的兴趣为契机,解读幼儿的发展需求,在回应与支持幼儿的时候更得心应手,于是就有了种木耳、品木耳活动下的系列活动,在系列活动中幼儿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都有收获。
(二)融合赋予了幼儿多元体验的机会
多元体验是指幼儿运用多元化的方法亲身参与体验活动,此次活动中有实践探究、有合作讨论、有亲身创作等多种多元体验,充分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幼儿有意义的学习,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三)融合给予了幼儿完整发展的权利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指出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幼儿发展为本。课程应与幼儿阶段的学习特点与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本次的木耳探究活动中,活动伊始,个别幼儿关注,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关注木耳的幼儿越来越多,到最后全体幼儿的关注,教师捕捉这一发展需求,开始实施针对全体幼儿的班本化课程。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种木耳体验中渗透智育、劳育与德育。
~~相遇木耳,香遇奇妙~~
撰稿|田田老师
编辑|田田老师
审核|园长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