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文物安全守护人】原雪瑞——忻州市文物安全守护人

文摘   2025-01-09 11:30   山西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三月。

辽国可汗耶律贤发兵十万,欲破代州古城北部的中华第一关——雁门关。大军气势汹汹,关内的三千守军只得借着天险死命拖延,守将杨业却不在关中。

杨业忠心耿耿,战功赫赫,没人设想过他会逃跑,更没人设想过他竟率千余骑兵主动出关,取道西边小路,神不知鬼不觉地绕到了辽军背后。

狭路相逢勇者胜!

时机已到,杨业一声令下,众军士如离弦之箭,向辽军中军乘风而去。

杀!杀!杀!

杀得那辽兵丢盔弃甲!杀得那中原固若金汤!

“兵临中原欲见川,忽闻蹄声三军乱。飞雁易去重山岭,十万难过千骑关。”

这是杨家将与雁门关的故事,也是原雪瑞从小最爱听的故事。

原雪瑞生在代县,这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县,全境共有444处文物保护单位,可谓遍地开花。受这一风水宝地的熏陶,原雪瑞年纪轻轻就热衷于寻访古迹,丰富阅历。

自1998年起,他开始挖掘整理地方民俗文化,研究古戏台、寺庙建筑及相关碑记,考察雁门军事防御体系之两关四口十八隘、三十九堡十二联城。可他很快就发现,如今的雁门关在地理位置上与他近在咫尺,却与他心目中那雄伟的天堑相差甚远。

原来,再坚固的砖石也经不住岁月的侵蚀,曾经气势磅礴的雁门关早已不复往昔,举目皆是断壁残垣,尤其是关楼损毁严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只剩一个土疙瘩”。

当年的辉煌,如今的沧桑,令人唏嘘不已。

直到2009年,代县县委、县政府投资了5个亿,在原来的雁门关遗址上大兴土木进行修复,终于令“中华第一关”重振雄风。

而千年前杨家将守关的重担,也落到了原雪瑞的肩上。2018年,因吃苦耐劳、热衷文物保护、敢于制止破坏长城行为,他被县文物部门聘为了文物保护员。

这下,他不仅要为心爱的长城整理仪容,还要探究她的前生今世,诉说她的史诗故事。

正所谓是:

两关四口十八隘,多少天堑过云烟。千年一梦残楼处,不见杨枝见瑞雪。”

2024年,冬至。

窗外寒风萧瑟,又是一年岁月随风飞逝。原雪瑞端起一碗热腾腾的饺子,偷得浮生半日闲。

时间啊,总是匆匆忙忙地推着人向前走,在身上刻下一道又一道疤痕,却也将心灵的璞玉一步步雕琢。

二十多年的时间,原雪瑞一直在往出走,去见识,去发掘,去记录。

尤其是最近的两三年,更是风尘仆仆,收获颇丰。

2022年10月,他在下乡巡查中发现一通“唐茹仆射庙记”石碑,引起省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陕西考古研究所重视,并前往青山寺考证。他将考察成果写成文章《山西代县惊现金代承唐石碑》,不仅令镶嵌进墙体的石碑重见天日,也令一位擅于治水的代州清官跃然纸上。

2023年5月,他的个人保护文物事迹被《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网、新华社、黄河新闻网、山西青年网、凤凰网、国际观察网、华人头条、今日头条等媒体争相报道,激励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报道中,“守护长城,就是守护家乡!”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是他长久以来的愿望。

2023年7月,他为家乡代言、组织了一场“请城砖回家”活动,用人心为长城修修补补,用长城为人心擂鼓昂扬。这年夏天,他又带领自愿者穿越县境前胡峪口至山阴水峪口地段,行程六十余里。

2024年4月,他在白仁岩景区发现三处摩崖石刻,一个月后,又在段家湾发现一处石刻。

他在高山间挥舞国旗,他在古树边与友笑谈,他在草地上奋笔疾书……

又是一年岁月随风飞逝,志愿者单良老师端起一碗热腾腾的饺子,聆听着他的故事。

撰稿人:单良

编辑:知夏

初审:大宝

终审:守望

山西省文物保护志愿服务协会
山西省文物保护志愿服务协会是由关心、爱好、支持或从事文物保护的团体、个人自愿组成的全省性、学术性、专业性、公益性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地方性行业社会组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