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6日—12日
综合
■ 2025年全国文物局长会议召开
■ 2025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在京召开
■ 国家文物鉴定区域中心建设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
■ 2024年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超14亿人次
■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出台
■ 湖北荆州:加快建设荆楚文化保护传承核心区
博物馆
■ 故宫开年首展,258件和田美玉斋宫展出
■ 恭王府博物馆文创咖啡店焕新营业
■ 北京大兴区新增一家“类博物馆”
■ 扬州博物馆郑重声明
■ 山西长治将新建一博物馆
■ 全国首家恐龙博物馆落地商场
■ 津市工业博物馆正式开馆
■ 新疆库车市龟兹博物馆装修布展工作有序推进
■ 藏今博谷水晶博物馆即将开馆
■ 济南开埠博物馆竣工
■ 骆驼祥子博物馆(老舍故居)恢复对外开放
■ 江西发文明确!支持建设陆军博物馆、江西革命军事馆!
■ 泰州市地质博物馆正式开馆
■ 全国首个高山松露博物馆在昆明揭幕
■ 老挝艺术博物馆开馆
考古
■ 30个项目参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启动!
■ 武王墩一号墓出土1万余件文物 确认墓主人身份为楚考烈王
■ 重庆长江岸线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遗存
■ 陕西西安发现唐代中低级官吏及平民公共墓地
■ 陕西西安张闫遗址出土封泥665枚
■ 考古发现秦咸阳城北郊有规划大型墓葬区 出土大量陶文
■ 陕西咸阳谢家河遗址发现形制新颖的仰韶中晚期房址
■ 陕西发现西周时期采邑性聚落遗址
■ 秦雍城近郊首次发掘出大型平民聚落遗址
■ 汉文帝霸陵考古新成果:西汉帝陵首次发掘祔葬墓
■ 湖北新发现一遗址 实证古人类生存与生产发展
■ 绍兴稽中遗址考古又有新发现
2025年全国文物局长会议召开
2025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在京召开
2024年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超14亿人次
湖北荆州:加快建设荆楚文化保护传承核心区
图为荆州古城。(资料图) 吴淘淘 摄
故宫开年首展,258件和田美玉斋宫展出
作为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的首展,“玉出昆冈——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特展”7日在斋宫展厅正式对公众开放。展览从院藏的19000余件清代玉器中遴选出258件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宫廷和田玉精品。展览分为玉之源、玉之礼、玉之雅、玉之巧5个单元,讲述清代和田玉文化,展现清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其中,28件展品堪称“国宝级”,约130件是首次公开展出。(中国新闻网)
近日,扬州博物馆发现有不法分子冒充扬州博物馆官方在“小红书”平台上发布“招聘有偿志愿者”的帖子,企图利用扬州博物馆的影响和信誉进行诈骗。扬州博物馆正式声明,我馆从未以任何形式、在任何平台发布招聘有偿志愿者的信息,且目前在馆服务的文博志愿者均为无偿志愿服务,请广大观众、网友及社会各界关心文博事业的朋友们,不要轻信非扬州博物馆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扬州博物馆)
山西长治将新建一博物馆
全国首家恐龙博物馆落地商场
2025年1月1日,沈阳·中兴恐龙博物馆在方大集团中兴商业七楼商场震撼开馆。这是中国首家开设在商业综合体内的恐龙专题专业博物馆。据悉,该馆由中兴商业与朝阳侏罗纪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携手打造。馆内展览面积超3000平方米,以真实的恐龙化石为支撑,以化石探秘、科考探险、生命探索为主线,数字化手段科学还原了近40个恐龙时代场景。
与其他博物馆相比,这里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单一科普教育模式,全新打造新型复合业态,以场景式展示和互动参与,全面还原恐龙生活景象,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置身于远古时代场景之中,360度沉浸体验恐龙时代的奇妙与神秘。这里是国内首家坐落在商业综合体内的恐龙专题博物馆,是中兴商业着力打造的新IP。(沈阳日报)
津市工业博物馆正式开馆
新疆库车市龟兹博物馆装修布展工作有序推进
新疆库车市龟兹博物馆位于库车市中心,作为展示库车历史文化重要窗口,自2024年8月底主体结构全面封顶以来,装修布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据悉,博物馆建设项目工作人员按照冬季施工措施,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各项施工工序。该项目总工程师张亮介绍,目前,装饰装修工程进度已达50%,室内墙面精装修、吊顶、管线,与机电安装同步穿插进行。室外幕墙施工也在抢抓工期,外幕墙龙骨已经完成,外幕墙及精装修材料均在工厂同步进行加工,确保今年5月份龟兹博物馆能正式开馆。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达1.6201万平方米,建筑层数为地上3层,地下1层,内设古墓展厅、多功能厅、报告厅、主题展厅、通史展厅、龟兹壁画展厅等。对公众开放后,将展出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唐、元、明、清等不同时期共上千件文物。(央视网)
藏今博谷水晶博物馆即将开馆
济南开埠博物馆竣工
1月5日,在济南中山公园北门西侧,济南开埠博物馆已经竣工,目前施工人员正在对门前广场的地砖铺设及绿植栽种进行最后的收尾。博物馆规划总建筑面积约3700平方米,地上共2层,包括展厅、多功能厅及公共配套用房等,博物馆载体将以改造的方式达到展陈需求,以全面展示济南自主开埠的历史,呈现开拓进取的城市精神。(大众新闻)
骆驼祥子博物馆(老舍故居)恢复对外开放
为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25周年,骆驼祥子博物馆自2024年8月份启动整体保护性修缮工程,遵循建筑原有结构分区,对建筑外立面墙面、屋面、窗户等进行了翻新改造。近日从市南区文旅局获悉,骆驼祥子博物馆(老舍故居)已经完成修缮保护工程,并于1月4日起恢复对外开放。
博物馆位于黄县路12号的老舍故居,建于20世纪20年代,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坐北朝南,是一座“一”字形的砖石结构二层楼房。修缮后的老舍故居外墙温暖明亮,楼体坚实,修旧如初,砖红色的窗框和楼梯油光发亮,新漆的明黄色墙面诉说着岁月,整个院落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博物馆分为序厅、版本厅、创作厅、艺术厅和青岛厅五个展陈部分,全面展示了老舍先生在青岛期间的创作与生活。(青岛日报)
江西发文明确!支持建设陆军博物馆、江西革命军事馆
近日,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省会引领战略 提升南昌综合实力和发展能级的若干措施》。
在打响文旅消费品牌方面,江西提出,支持陆军博物馆、江西革命军事馆建设,高规格举办建军100周年江西系列活动。支持梅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后续建设,指导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统筹体彩公益金支持南昌举办高规格体育赛事活动,建设一批高水平羽毛球、篮球职业俱乐部,持续打造南昌国际马拉松、南昌国际龙舟赛等赛事品牌。
支持南昌旅游产业配套服务行业发展,引进国际一线品牌和江西首进品牌,打造1-2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核心商圈。加大向国际市场宣传推介南昌力度,积极争取昌北机场纳入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口岸。(江西省人民政府官网、江西新闻客户端)
老挝艺术博物馆开馆
位于老挝首都万象的老挝艺术博物馆1月5日举行开馆仪式。(新华社)
30个项目参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启动!
1月12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启动。候选项目均为各发掘资质单位主动申报,经国家文物局审核,最终确定30项参评。活动办公室将组织投票推荐产生20项进入终评。
武王墩一号墓出土1万余件文物 确认墓主人身份为楚考烈王
记者从安徽省文物部门获悉,淮南武王墩一号墓的野外考古工作日前已全部结束。
武王墩墓地是一座带围壕的大型独立陵园,面积约150万平方米。武王墩一号墓共出土各类文物1万余件(组)。根据墓葬规模和结构形制、出土文物及文字材料,对照历史文献综合分析,武王墩一号墓主人身份基本可以确认为《史记·楚世家》记载的战国晚期楚考烈王。
重庆长江岸线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遗存
西安发现唐代中低级官吏及平民公共墓地
4日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发现唐长安城西郊中低级官吏及平民的公共墓地,为唐长安城西郊中小型唐墓的分布、族属及居葬关系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图为墓主人生前居住里坊。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供图
2023年11月至2024年12月,考古人员对位于西安莲湖区的利君制药厂唐代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其中,一批唐代中小型墓葬和陀罗尼经咒的发现是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
专家介绍,根据有明确纪年的墓志显示,其作为公共墓地的使用时间至少长达231年,早起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晚至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墓主人来源为唐长安城西北角(大唐西市以北及两侧里坊)附近的中低级官吏及平民,身份有武将、刺史、和尚、宦官家属、庶人等。他们生前居住在西市附近的修德坊、颁政里、休祥里、义宁里、金城坊、布政里、延寿里、群贤第等里坊。
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100余座未成年人竖穴土坑墓,均为瓦棺葬,为进一步研究唐代未成年人墓地的分布提供了实物资料。
此次发掘共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套),其中陶器约占69%,大体可分为器皿(塔式罐、深腹罐)、陶俑两类。瓷器包括罐、碗、盒、盖等,金器有钗、耳坠,铜器有镜、盆、钵、扣饰,其余还有铅俑、铅饰、玉握、石墓志、石尺、骨梳、贝壳等。
其中,出土的两件纸质印绘结合本陀罗尼经咒对研究唐代佛教的传播、雕版印刷术年代的推定有重要意义,而石刻度尺的发现对研究唐代度量衡标准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中国新闻网)
陕西西安张闫遗址出土封泥665枚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1月5日披露,2023-202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位于西安市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正阳街道张闫村的张闫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清理房址、灰坑、水井、道路、壕沟、墓葬等丰富遗存,厘清了该遗址自西汉时期聚落址到东汉、晋十六国、北朝、唐宋时期平民墓地再到清代建筑址及平民墓地的演变沿革脉络。发掘中出土封泥665枚,绝大多数为首次发现的新见实物,为进一步研究西汉陵邑管理制度提供了实物资料。
考古人员介绍,本次工作最重要发现为西汉时期聚落址及出土封泥。聚落由道路与水利系统,居址,手工业遗存,儿童葬等要素构成,时代自西汉早期延续至西汉晚期。聚落内部以道路或壕沟分区,其中一条宽41米的东西向道路横贯遗址。居址有半地穴及地面式房址两类共80座,地面式房址成排规整布局,最大一处院落式房址面积达960平方米。密集的灰坑、水井围绕居址分布。手工业生产种类见有制陶、铸币等。儿童陶棺葬集中分布于道路两侧。
发掘中出土封泥665枚,集中发现于18座灰坑中。封泥多与汉阳陵邑出土C式封泥相同,少量背部见有竹、木检痕或封压囊类软物痕迹。印文内容可分为安陵邑属官,专门机构,县以下基层组织,私印,其它等五类,多为首次发现的新见品,其中以安陵邑属官、县以下基层组织最多。所见安陵属官有“安陵令印”“安陵丞印”“安陵右尉”“安陵置尉”等;专门机构均为仓储职能相关如“少内”“库印”“仓印”“厩印”等;下辖乡名见有“西乡”“中乡”“北乡”“都乡”等,以“西乡”发现最多。
作为汉惠帝安陵邑的组成部分,张闫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是西汉帝陵考古,特别是西汉陵邑考古的重要发现,对于西汉陵邑规模、分区、内涵等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根据发掘资料推测,张闫遗址应为安陵邑下辖的乡一级建制聚落,这一等级遗址的发现和发掘,目前是极为罕见的,因此也是非常重要的,对研究秦汉时期基层社会机构的设置、管理及经济、文化等奠定了基础。结合遗址内发现的东西向大道,用其串联周边其它汉代遗址或墓地,有助于构建安陵邑周边遗存的格局脉络,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关中地区汉代乡邑制度研究走向深入。该遗址大量封泥的出土,是陕西乃至北方地区汉代封泥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出土封泥时代明确、数量较多、种类丰富,绝大多数为首次发现的新见实物,为进一步研究西汉陵邑管理制度提供了实物资料。(央视新闻)
考古发现秦咸阳城北郊有规划大型墓葬区 出土大量陶文
图为出土的铜戈。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图为戳印陶文。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据悉,针对难以保护的脆弱文物,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合作,采用整体提取的方式转移至实验室开展保护。利用各种化学溶液对器物表面进行加固,并对保存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分析,采用广谱杀菌剂进行预防性保护;采用色谱质谱联用仪研究漆器的制作工艺,确认了器物表面的红色颜料为朱砂,未使用朱漆等。(中国新闻网)
陕西咸阳谢家河遗址发现形制新颖的仰韶中晚期房址
陕西发现西周时期采邑性聚落遗址
7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富平县长春村发现一处规模较大的西周聚落,初步判断为西周时期关中东部一处采邑性聚落,为研究西周采邑制度和政治格局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
长春遗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长春村,地处石川河东岸、北山山系南麓的开阔台地上。从2022年10月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渭南市博物馆、富平县文旅局对遗址内部分被盗西周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2024年,为进一步弄清遗址范围、聚落结构及墓地分布等,开展了系统性的调查、大规模勘探和发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收获。通过调查,初步廓清了遗址的聚落是由居址区和大型公共墓地两部分组成,西南临石川河河滩,东北以自然冲沟为界,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公共墓地位于遗址的东北部地势最高的区域,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已探明西周时期墓葬和车马坑超过3000座,墓地内大多数墓葬墓向统一为北偏东,很少有相互打破关系,表明该墓地是经过有序规划的一处大型公共墓地。根据墓地区域的空白地带可将墓地分为南、北两个墓区。目前已发掘揭露西周墓葬70余座,车马坑5座。
墓地内墓葬按形制规模可分为四类,最高级的“甲”字形大墓,共探明9座,集中分布在墓地北区最北部,与中、小型墓之间无明显界限。车马坑数量较多,除甲字形大墓旁的大型车马坑外,墓地内还有规模较小的车马坑或马坑,其中车马坑均为拆车埋葬。
墓地早期曾遭系统性盗掘破坏,墓葬棺椁结构保存较为清晰,随葬品和人骨扰动较大。墓葬内仍出土有铜、玉、石、陶、原始瓷、琉璃、蚌、海贝等器物。从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特征可以判断,墓地应是一处以姬姓周人族群为主体的公共墓地,时代集中在西周晚期。
居址区位于墓地西南,二者中间有一条沟作为分界。居址区文化遗存较为丰富,目前清理了包括灰坑、墓葬、房址、陶窑,沟渠等各类遗迹300余处,遗物除常见的日用陶、石、骨角牙蚌质器物外,还见有铜刀、铜刻刀、卜骨、骨甲片、石玦等特殊遗物。特别是发现了与铸铜相关的陶范、炉壁等遗物,与制陶相关的集中分布的陶窑,以及与制骨相关的骨角废料等遗存,这些性质明确的遗迹或遗物为揭示居址区手工作坊的分布提供了重要线索。居址区内还存在墓葬与灰坑相互打破的“居葬合一”现象,丰富了对于遗址内居葬关系的认识。根据遗迹间层位关系和出土陶器形制特征判断,遗址至迟在西周中期开始形成,并一直延续至西周晚期。(中国新闻网)
秦雍城近郊首次发掘出大型平民聚落遗址
汉文帝霸陵考古新成果:西汉帝陵首次发掘祔葬墓
6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汉文帝霸陵发掘一座祔葬墓。该墓葬位于帝、后陵之间,从其墓葬规模和墓道内设立“外藏”的形制来看,其级别至少为列侯级。墓主“魏婴”本人尽管未见于文献记载,但从出土的“永巷之印”可知其与西汉后宫有着密切的联系,不排除其为汉文帝嫔妃的可能性。霸陵祔葬墓的发掘在西汉帝陵考古工作中尚属首次。
图为出土封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汉文帝霸陵祔葬墓(编号FM1)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墓葬位于汉文帝霸陵(江村大墓)与窦皇后陵之间,西距汉文帝陵约400米,东距窦皇后陵约300米。2021年12月至2024年8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组成汉陵考古队,对陵园内的祔葬墓FM1进行发掘。
墓葬所在区域地貌整体呈西高东低,因早年平整土地等因素,墓葬原始开口不存,耕土层下暴露出遗迹现象。经现场布方、逐层清理可知,FM1为带有一条墓道的竖穴土圹墓,平面呈甲字形,东西向,无封土。由墓道、墓道内外藏坑K1、墓室三部分组成,总长56.5米。
其中,外藏坑K1位于墓道西段,紧临墓室。清理表明,外藏坑内可依据埋葬内涵分为东西两大区块,其中西部靠近墓室处,出土兽骨、木炭、陶灶、陶罐及铁器残件,另发现彩绘塑衣式陶女俑10件,高约23厘米。其东侧三分之二坑体区域,主要埋藏明器木车马8辆,出土车軎、盖弓帽、达常、衡末、马衔镳、马络饰等车马小件。此外,外藏坑内发现约17件着衣式彩绘骑马俑,部分陶俑配有铁剑、铜镞、铁戟等武器。
图为外藏坑彩绘骑马俑。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墓室平面略呈方形,其内为木椁结构,由上棚木板、木构大梁、枋木、木立柱、侧枋木板、铺地板组成。清理显示,木椁内又可以大致分出两处木结构厢式空间。漆木箱范围内出土钱币、陶仓、铜器残片、砺石、铜殳、铁器、琴轸等,另发现残留小席纹痕迹。此外,木椁中东部还发现漆器(皮)、陶仓、陶罐、塑衣式陶乐舞俑、侍女俑、铜器构件、玉器、印章、封泥等不同质地的文物3000余件(组)。木椁中部偏西处为木棺痕迹,因盗扰严重,墓主尸骨保存极差,仅有残碎的骨渣,葬式不详。墓室中部出土“魏婴”玉印以及“永巷之印”封泥各1枚,为明确墓主信息提供了关键证据。
专家表示,本次考古工作,丰富并确定了霸陵陵区内的遗迹类型及时代,明晰了陵园内祔葬墓的基本性质,对进一步深入研究西汉帝陵制度发展演变积累了科学翔实的基础资料。(中国新闻网)
湖北新发现一遗址 实证古人类生存与生产发展
2024年12月27日,湖北十堰新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东钦村遗址。 (无人机照片)李广泽 摄
2024年12月27日,湖北十堰东钦村遗址采集到的刮削器。 付建丽 摄
绍兴稽中遗址考古又有新发现
2024年7月,国家文物局发布绍兴稽中遗址考古重要成果——首次在绍兴古城内确认存在战国时期越国大型建筑基址,为探寻越国都城提供了重要线索。目前,稽中遗址已发现古代水井21口,其中战国时期1口,系木壁结构且首次发现,距今约2530年;汉六朝时期水井18口;近代水井2口,均为砖壁结构。出土各类各时期文物1000余件,出土了青铜洗、青铜壶、水晶环等高等级文物,发现了西汉、东汉、六朝、唐宋时期大量精美的瓦当,还出土了冶炼铁块、铁钳和成捆的铁矛、成组的铁甲叶等与冶金工坊相关的遗物。(绍兴发布)
来源:文博圈
编辑:知夏
初审:大宝
终审: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