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大事:国家文物局连发5个重要文件

文摘   2025-01-27 12:16   山西  

  2025年1月21—25日 

综合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  国家文物局今年40个工作要点发布
■  国家文物局领导检查文物博物馆单位消防安全工作
■  国家文物局启动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遴选推介工作
■  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项目开始申报
■  国家博物馆馆长高政,履新文旅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  陕西全省文物局长会议在西安召开

■  甘肃省文物局长会议召开
■  福建开展文物安全工作检查
■  绍兴柯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获批
■  《安康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施行

博物馆
■  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启动
■  中国国家博物馆2025年“春节”假期开放公告
■  “万古长歌——湖南史前文明图卷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
■  首都博物馆发布2025年展览计划
■  上海闵行博物馆新年开年大展“贞观鉴”启幕
■  辽宁省博物馆发布2025年春节期间开放安排
■  山东博物馆发布春节假期开放公告
■  杭州之江文化中心将推出夜间延时开放服务
■  山西博物院两大贺岁展开幕
■  山西出土蛇文物展在山西考古博物馆开展
■  春节期间江西省博物馆将调整进馆核销方式
■  江西“故宫厅”揭牌
■  成都博物馆音乐文物大展开展
■  广西柳州鲤鱼嘴遗址展示保护馆开馆
■  定安首家种子博物馆对外开放
■  福建平和林语堂故居文化园开园


考古
■  考古新西藏中部最早新石器湖滨遗址
■  湖南李家岗遗址发现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
■  衡阳白沙窑被确认为五代“贡瓷”窑址
■  元和塘出土大量古代人“手办” 首次发现元代纪年陶范
■  陕西新发现太阳包遗址西周时期遗存
■  秦始皇陵水银来源之谜有望破解 陕西3处古代朱砂遗址新发现或能提供重要线索
■  李家岗遗址发现长江中游最早古稻田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的通知,鼓励文博机构积极开展文化体验、艺术普及等服务,支持博物馆、美术馆等策划推出高品质特展;创新优化提升亲子游、研学游、老年游等面向不同群体文旅服务品质;鼓励开发利用文物主题游径、鼓励文化文物单位开发高品质国潮产品;鼓励文博场馆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打造新型消费场景;发展夜间文旅经济,适当延长文博场馆开放时间,做好保障;科学设计文旅场所参观游览线路等,提升文博场所公共服务水平。(中国青年网)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


《政策》提出,鼓励因地制宜布局文化设施,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支持对文物资源密集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和合理利用,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以及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支持文化遗产防灾减灾救灾及安全监测体系建设。


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完善文化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优化文化企业信贷管理体系,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文化遗产保护探索开展相关金融服务。


鼓励保险机构开展面向文化单位的保险业务,提供知识产权、影视作品、舞台艺术、文化遗产等领域保险产品和服务。

用地保障方面,探索适应古遗址、古墓葬、文物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传统村落等保护要求的用地管理机制。
开年重磅!国办印发文件!文化遗产事业迎重大利好


国家文物局今年40个工作要点发布


2025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编制之年。国家文物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加大保护力度,强化管理责任,加强价值研究阐释,提高活化利用水平,推动文物事业再上新台阶。

国家文物局今年40个工作要点发布!


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加强抗战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通知》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扎实推进抗战文物保护利用,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加强抗战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通知》,通知分为摸清抗战文物资源家底;加强抗战文物系统保护;提质抗战主题展陈水平;精心组织抗战主题活动等四大方面。具体内容查看链接: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加强抗战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通知


国家文物局领导检查文物博物馆单位消防安全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和文物安全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全体会议精神及今冬明春火灾风险防控有关要求,国家文物局组成5个调研组赴各地开展节前消防安全检查。1月17日下午,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检查北京市文物博物馆单位消防安全工作。北京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谈绪祥一同检查。


调研组先后调研正阳门箭楼、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文物安全工作,实地检查消防监控室、安全设施设备、电气设备、开放管理及展厅安全,并查看应急预案、人员值班值守等情况,现场观摩消防演练,并慰问一线工作的文物、消防部门干部职工。


调研组强调,春节临近,各文博单位要切实履行文物安全责任,严格人员密集文博场所开放管理和动火作业安全管理,加大巡查检查力度,严格落实开放期间每2小时开展一次防火巡查的要求,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筑牢文物安全底线。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完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强化信息联通、联勤联动,确保遇有突发情况第一时间响应处置,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值班值守,配齐配强值班值守力量,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和请示报告制度,发现问题早研判、早处置,防止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国家文物局、国家消防救援局相关司室,北京市政府及市文物局、市消防救援总队,东城区、西城区人民政府负责同志参加检查。(国家文物局)


国家文物局启动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遴选推介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国家文物局日前作出部署,启动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遴选推介工作。


为组织引导有关工作,国家文物局编制了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指南。明确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助力构建文物事业新发展格局,着重关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文物工作的典型场景。与往年相比,2024年度案例遴选推介工作导向突出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突出文物保护利用体制机制改革,突出文物和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突出优质文物资源直达基层,突出激活文物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赓续中华文脉,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文物新篇章。


根据工作安排,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申报主体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各类文博单位,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省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初审、推荐,中央有关文博单位、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单独申报,国家文物局组织评审公布、宣传推介。申报材料受理截止时间为2025年4月4日。(国家文物局)


国家文物局五大类案例征集开始了!


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项目开始申报


近日,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开展2025年度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2025年度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项目申报工作。


《通知》对项目申报团队遴选条件、成员遴选条件、项目申报程序等提出具体要求。该计划实施周期5年,将分批次遴选跨学科、跨专业创新团队,以项目方式予以支持。入选项目支持周期不超过5年,申报经费总额原则上不超过120万元。申报截止日期为2025年4月11日。(国家文物局)


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项目开始申报


国家博物馆馆长高政,履新文旅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高政 资料图


近日,据文旅部官网“部领导”栏目更新信息显示,高政已任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国家博物馆馆长高政,履新文旅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陕西全省文物局长会议在西安召开



1月21日,陕西召开全省文物局长会议,传达全国、全省宣传部长会议和全国文物局长会议精神,总结2024年工作、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贾强作工作报告,副局长钱继奎主持,副局长马宝收、孙周勇、王润录传达相关会议精神,宝鸡、榆林、商洛市文物局和省考古研究院、省文化遗产研究院进行交流发言,局考古处、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科技处)、督察与安全处解读2025年重点工作。


会议指出,2024年全省文物系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作成效明显,精心服务国家重大会议活动,构建完善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有力保障高质量项目建设;系统保护、整体保护能力切实增强,不断加强文物资源管理,整体推进各类文物保护,持续筑牢文物安全屏障;研究阐释、展示传承水平创新提升,加强考古研究、能力建设,健全博物馆惠民服务体系,创新革命文化传承路径;传播推广、交流互鉴平台深化拓展,推进文物、旅游深度融合,提升文物国际传播效能,深度参与文化遗产国际治理。


会议指出,2024年文物系统打不少大仗硬仗,巩固发展“十四五”以来文物事业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文物工作得到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支持,机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工作格局持续健全,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文物保护体系加快构建,考古发现和成果转化工作实证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博物馆、纪念馆宣传教育活动更多融入百姓生活,陕西文物交流在国际文化遗产领域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文物事业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助力陕西高质量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会议强调,2025年要围绕“一条主线”(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两个能力”(热门文博场馆接待服务能力、配合建设文物要素保障能力),把握“三个并重”(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与深化文明研究阐释并重、做优文化服务与做强文化供给并重、推进文化传承与促进文明互鉴并重),紧扣“四项任务”(文物保护法学习宣传贯彻实施、“十四五”总结评估和“十五五”谋划编制、陕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建好用好文物综合管理系统),实施“六项工程”(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秦东陵考古发掘研究、西安碑林博物馆扩建开放、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抗战文物保护展示、石峁遗址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不断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贡献文物力量。


设区市文物局负责同志,省文物局处室和局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邀请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一级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点、相关高校、文物保护机构负责同志和省委、省政府相关部门代表参加。(陕西省文物局)


甘肃省文物局长会议召开


近日,甘肃省文物局长会议在兰州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和考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宣传部长、文化和旅游厅局长和全国文物局长会议,总结2024年文物工作,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全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亲切关怀文物工作,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文物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2024年,全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典范”“高地”建设成果显著,“三园一廊”工程加速推进,“四普”工作完成年度任务,考古研究成果丰硕,红色文化基因赓续传承,活化利用焕发光彩,国际交流合作更加广泛,文物工作地位得到新提升,典型引领迈上新台阶。


会议强调,2025年,全省文物系统要牢记嘱托,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着力在建设典范高地、实施重大工程、弘扬红色文化、深化考古研究、创新科技驱动、传承活化利用、拓展对外交流合作、筑牢安全屏障、深化改革发展、提升治理效能等方面奋勇争先,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文物新篇章。


会议要求,全省文物系统要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分析研究本地本单位在文物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逐条逐项列出问题清单,采取有力措施抓好整改落实。要找准工作路径,深刻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和重点支持方向,立足事业发展实际,谋划凝练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争取更多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要坚持正确方向,扛牢新的文化使命,贯彻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统筹抓好文物保护、管理、研究、利用和活起来“五位一体”发展,推动新时代甘肃文物事业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会议通报2024年度甘肃省文物安全工作情况,并就文物保护项目申报管理提出要求。甘肃省直各文博单位主要负责人,各市(州)文旅(文物)局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相关科室负责人,省文物局机关全体干部参加会议。(国家文物局)


福建开展文物安全工作检查


近日,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文物行业安全稳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深化文物行业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切实做好春节期间文物安全工作,福建省文物局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文物博物馆单位安全稳定工作的通知》,专门召开做好春节期间文物安全视频会议。1月9日至17日,福建省文物局联合省消防救援总队组织开展全省文物安全工作检查。


此次检查分两个检查组,重点检查了属地政府文物安全责任落实、文物博物馆单位消防安全制度执行情况,用电用火管理规范、大型活动文物安全应急预案制定情况,以及文物保护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等情况,并对博物馆馆藏文物安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检查期间,对于发现的一般隐患问题,检查组当场指出并提出整改建议。对于暂未能立即整改的,由福建省文物局下达督办整改函,明确责任单位,制定整改措施限期完成。


下一步,福建省文物局将继续严格落实国家文物局,省委、省政府相关要求,牢固树立底线思维,进一步扎实抓好文物安全各项制度落实,全面提升防控效能,全力筑牢省内文物博物馆单位的安全防线,确保全省文物安全。(国家文物局)


绍兴柯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获批


日前,《绍兴市柯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获省政府批复同意。


柯桥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浙东古运河沿线重镇、浙江省首批18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规划》深入挖掘柯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构建全域整体保护体系,并确定了街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即以“柯桥老底片,城市新客厅”为形象定位,延续古运河文化,保护柯桥老街记忆,挖掘历史文化特色,把传统建筑与现代城市功能相结合,将街区保护与城市发展升级相结合,打造柯桥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具备商务休闲和文化创意旅游等功能的新高地。


根据《规划》,2021—2025年,柯桥历史文化街区内文物保护单位、“三普”登录文物、历史建筑等物质文化遗存基本做到应保尽保,保护体系基本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得到保护和传承;建设控制地带内与街区历史风貌不协调的区域逐步得到整治更新。2026—2035年,全面做好街区内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按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要求,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制定保护管理传承利用措施;永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杭州日报)


《安康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施行


近日,《安康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开始施行。《条例》明确该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对象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历史建筑、古井、石刻等,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风貌、空间尺度和景观环境等,历史文化街区内街道、历史建筑等的传统名称,历史文化街区内其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保护对象。《条例》指出,历史文化街区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




    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启动


    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组织开展的第二十二届(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于近日正式启动。本届推介活动原则上设特别奖若干,精品奖10个,优胜奖若干;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及入围奖若干。纸质申报材料的报送时间截至2025年2月28日。(中国博物馆协会)


    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启动!


    中国国家博物馆2025年“春节”假期开放公告

    2025年“春节”假期将至,为满足广大观众假日文化需求,中国国家博物馆2025年“春节”期间开放时间安排如下:


    1月27日(周一) 正常开放, 1月28日(除夕)闭馆, 1月29日至2月4日(初一至初七)正常开放。开馆时间为9:00,停止入馆时间为16:00,闭馆时间为17:00。


    “春节”期间我馆继续实行全员实名预约参观机制,您可在参观前7日内通过国家博物馆官网、国家博物馆官方预约小程序、国家博物馆微信小程序和微信公众号预约免费入馆门票。参观当日须按照您所预约的时段入馆,入馆时请您有序排队并配合进行身份证件核录,入馆后请勿大声喧哗,文明有序观展,共同营造和谐舒适的参观环境。


    “万古长歌——湖南史前文明图卷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


    1月21日,由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湖南省文物局承办、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执行的“万古长歌——湖南史前文明图卷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该展首次用国画艺术全景再现湖南史前文明演进的宏大历程,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走进大众视野,激发起浓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展览精选了49组(91件)湖南史前文明考古文物(含石器、骨器、陶器、玉器等)进行同步展出,对每件文物进行了阐释,增加了展览的丰富性、生动性和知识性。展览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北3展厅,将持续一个月,免费向公众开放。(央广网)


    首都博物馆发布2025年展览计划


    首都博物馆1月20日发布2025年首都博物馆和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的展览计划。据介绍,来自海内外的两千多件(组)精品文物将陆续亮相。


    首都博物馆副馆长谭晓玲说,2025年将围绕“中华文明起源”“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京津冀”“北京地域文化”等推出十余项精彩展览。


    首都博物馆重要发布!大批新展和精品文创即将上线!


    上海闵行博物馆新年开年大展“贞观鉴”启幕


    闵行博物馆新年开年大展“贞观鉴——大唐历史文化主题展”启幕,展览以“贞观之治”为时代背景,展出鎏金银壶、尉迟敬德墓志盖、彩绘陶釉文武官俑、微笑侍女图壁画等130余件(套)唐代精品文物。其中一级文物47件(套),文物年代跨度从北周到中晚唐。展览将持续至今年5月5日。(解放网)


    辽宁省博物馆发布2025年春节期间开放安排


    辽宁省博物馆2025年春节期间开放安排如下:1月28日(除夕)闭馆。1月29日(正月初一)至2月12日(正月十五),辽宁省博物馆正常开放,逢周一不闭馆。每天延长开放1小时,开馆时间为9:00—18:00(17:30停止入场)。


    山东博物馆发布春节假期开放公告



    1月23日,从山东省博物馆官网获悉,该馆日前发布2025年春节假期开放公告,除夕和正月十三闭馆,正月初一至初七开放。春节假期,开放日每天开放时间延长至18:00(17:00停止入馆)(大众日报)


    杭州之江文化中心将推出夜间延时开放服务



    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入挖掘浙江独特的文旅资源禀赋,着力激活文旅夜经济,之江文化中心将于春节期间推出夜间延时开放服务。具体安排如下:


    一、春节假期开放时间安排


    二、春节假期开放范围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负一层至四层。

    浙江图书馆之江馆:负一层至二层阅览区。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负一层至四层。

    浙江文学馆:一层至四层。

    公共服务中心:负一层。


    山西博物院两大贺岁展开幕


    1月22日,山西博物院推出“寻蛇——藏在山西博物院里的蛇”和“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两大贺岁展。均展至2025年3月2日农历二月二“龙抬头”。


    “寻蛇——藏在山西博物院里的蛇”主题展览位于山西博物院主馆四层。展览通过龙蛇、金蛇、铸蛇、玉虬、画蛇、神蛇、巳蛇、灵蛇等八个板块,对藏于山西博物院的蛇形文物进行全面展示。展览展出从商代到明代的蛇文物8件,其中6件首次亮相。


    “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在山西青铜博物馆二层开展。这是一场汇聚全国各地文博机构蛇题材文物艺术品的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牵头、山西博物院等全国文博单位联合举办,自2014年以来已经成为“博物馆里过大年”的重要品牌。(央广网)


    山西出土蛇文物展在山西考古博物馆开展


    1月22日,山西考古博物馆推出“瑞蛇呈祥——山西出土蛇文物展”,集中展示山西考古出土的蛇文物,有陶器、青铜器、画像石、壁画等,展示蛇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中新社)


    江西省博物馆春节期间将调整进馆核销方式


    1月22日,从江西省博物馆获悉,江西省博物馆于2025年1月28日到2月4日正常开放。开放时间为9:00-17:00(16:00停止入馆)。江西省博物馆从春节假期起(2025年1月28日)将调整进馆核销方式,取消预约二维码核验入馆。届时所有观众在官方网站、江博预约小程序或自助预约机预约成功后,仅凭二代身份证、社会保障卡、护照、港澳通行证、台胞证、外国人永居证等有效证件原件刷卡核验方可入馆,不再支持二维码扫码入馆。(洪观新闻)


    江西“故宫厅”揭牌


    江西“故宫厅”19日下午在江西省博物馆揭牌,74件宫廷珐琅器亮相开厅首展“瑞彩熠熠——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珐琅器精品展”。此次展览共展出74件元、明、清三朝宫廷珐琅器,涵盖珐琅工艺在中国发展的各个高峰时期,品类丰富,珍品云集。展品以工艺种类分为掐丝珐琅和画珐琅两大部分,通过时间线索串联,为观众展示其时代特征以及在宫廷内的使用场景。
      
    据介绍,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故宫博物院深化文物及传统文化展示、研究、活动等方面的合作,打造继新疆之后在内地开启合作的第二个“故宫厅”。(中新网)


    成都博物馆音乐文物大展开展



    1月20日,成都博物馆原创大展“锦城丝管:和合共鸣的音乐成都”启幕,该展览是由成都博物馆联合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云冈研究院、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全国30余家文博机构联袂推出的重磅特展,88件国家一级文物,共250余件/套珍藏文物荟萃蓉城,以精品文物讲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和合理念。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并将持续到5月5日。(红星新闻)


    广西柳州鲤鱼嘴遗址展示保护馆开馆


    广西柳州鲤鱼嘴遗址展示保护馆16日开馆。该遗址曾出土大量文化遗物,还发现目前柳州地区唯一一处新石器时代墓葬,为研究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向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过渡及现代人类的演化与迁徙提供重要资料。柳州鲤鱼嘴遗址,位于柳州市龙潭公园一个名为鲤鱼嘴的岩厦处。1980年,该地经过考古发掘,发现大量石器、骨器、陶片、动物化石等文化遗物,还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一处,发掘出土4具较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所发现的人类被命名为“大龙潭人”。

    2006年,柳州鲤鱼嘴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进一步改善柳州鲤鱼嘴遗址保存环境,提升遗址文化展示传播水平,柳州市决定在鲤鱼嘴遗址上修建展示保护馆。该馆于2021年开始施工建设,2025年1月建成,由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负责日常管理。


    图为柳州鲤鱼嘴遗址展示保护馆。林馨 摄


    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馆长蒋远金介绍,该展示保护馆面积480平方米。馆内设“他从远古走来——柳州鲤鱼嘴遗址陈列”,分“他们是谁”“他们的生活”“他们与我们”三个单元,展出石器、骨器、动物化石等文物标本百余件,以第三人称探秘的形式,揭示“大龙潭人”的生产生活之谜及身世演化之谜。

      

    同时,为进一步实施文化惠民活动,迎接2025年春节,柳州鲤鱼嘴遗址展示保护馆在开馆之日至2月28日,实施免费开放,从3月1日至10月31日实行半价收费。优惠期满之后恢复收费标准,为每人20元。(中新网)


    定安首家种子博物馆对外开放


    1月18日,随着定安县富文镇九所和美乡村开园仪式举行,这处由该村旧屋改造而来的种子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定安首家种子博物馆。据了解,该博物馆是一座种子主题的科普性博物馆,以儿童自然科普为核心,围绕种子的起源、多样性、传播方式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四大主题进行展示。种子博物馆这一平台,不仅展示种子的奇妙世界,更能够唤起人们对种子、对自然生态的重视与爱护。(北青网)

    福建平和林语堂故居文化园开园


    平和林语堂故居文化园22日在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林语堂故居正式开园。据了解,平和林语堂故居文化园的建设,历经精心规划与施工,在保留林语堂故居、林语堂文学馆的基础上,增设了生平展览馆、作品展览馆、林语堂文化剧场、文化长廊、5D剧院、国学馆、茶室茶座、纪念品商店等设施,并引入新华书店和文创空间,是集平和文化体验、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文化片区,更全面、更饱满地向大众展示文化大师林语堂的生平与作品,带领游客走进他的文学世界。(中国新闻网)



    考古新成果:西藏中部最早新石器湖滨遗址


    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获悉,我国联合考古队员历时5年发掘的玛不错遗址为目前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序列最清晰,且在被多种外来要素不断影响下依旧保持自身文化特色鲜明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湖滨遗址。


    玛不错遗址位于西藏日喀则市康马县玛不错湖岸,海拔4410至4430米,分布面积14万余平方米,目前发掘面积1650平方米。



    据悉,2019年我国联合考古队在开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影响”的调查工作中首次发现玛不错遗址。2020年至202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兰州大学、北京大学、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在该遗址连续开展了田野发掘工作。


    考古队员在发掘过程中,对所有发掘出土的堆积进行3毫米筛选,采集陶片等遗物标本共计2000余袋;采集浮选、植硅体、土壤微形态、残留物、沉积物古DNA、光释光等样品1300余份。



    研究结果显示:遗址主体年代跨度距今4800年—2000年。发掘出土的古遗存证明,玛不错先民属于典型的东亚人种,是高原本土人群的代表。玛不错遗址第一期以渔猎为主要经济,食性显示以鱼为主要食物来源。


    玛不错遗址联合考古队领队夏格旺堆说,玛不错遗址丰富遗迹遗存的发掘与多学科研究,为西藏中部史前文化首次寻找到了距今4000年前的“历史源头”。此外,玛不错遗址第二、三期的文化面貌明显有别于西藏已发现的其他遗址,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类型“玛不错文化”,这一发现是继卡若、曲贡遗址之后,西藏新石器考古领域的又一座里程碑。



    值得关注的是,玛不错遗址位于青藏高原与南亚交界地带。空间上,位于文化交流的枢纽;时间上,发现了一批具有明确出土层位和高原测年最早的外来遗存,包括稻、粟、黍、海贝、象牙、羊、青铜器、滑石珠、费昂斯、红玉髓等。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高原地区跨大陆文化交流的诸多空白,也为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提供了可信的佐证。

    夏格旺堆说,“玛不错遗址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史前高原人群如何围绕湖泊资源,通过各方文化融合在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文化经济策略适应发展的实践例子,生动地展现了青藏高原腹地高海拔区域史前人群在与南亚接壤的喜马拉雅中段的高原边地适应环境、文化传承与交流互动中艰辛但光辉的生存历程。”来源:新华社


    湖南李家岗遗址发现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


    18日从2024年度湖南考古汇报会获悉,位于湖南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的李家岗遗址发现了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提早了近2000年,为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起源及早期稻作栽培行为提供了全新考古实证。

      

    李家岗遗址坐落于澧阳平原腹地中一块高出周边约1米的低矮丘岗之上,于1984年发现,此后进行过小规模勘探,确认为一处彭头山文化时期的聚落。2023—2024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证实李家岗遗址较完整保留有环壕、居址、墓葬、古稻田及古水系等文化与生态景观的聚落要素,立体呈现了长江中游典型的早期稻作农业远古村落样态,填补了彭头山文化聚落形态和人地关系研究的空白。

      

    2024年考古挖掘工作揭露了多种类型早期生活生产遗迹,包括北部壕沟一条、古稻田两处,另外清理有较多房址、火塘、灰坑、灰沟、墓葬等。出土遗物较为丰富,主要为陶器和石器,包括双耳罐、釜、钵、盆、盘、支座等典型彭头山文化器物,石器以黑色小型石片石器等打制石器为主。

      

    初步探明的两处古稻田位于南、北壕沟附近,北部古稻田揭露面积较大,在北壕沟内、外两侧均有分布,堆积主要为深褐色黏土。田野发掘的同时,考古人员在剖面及平面系统采集土样进行水稻植硅体浓度的检测分析,结果显示两处稻田地层中多数含量超过5000粒每克,部分达到10000粒每克以上,提供了植物考古的证据。

      

    李家岗遗址还揭示出两组相对独立的房屋建筑区,是彭头山文化中房址分布最具特点、室内结构最清晰、活动面最完整的遗址,较为清晰地呈现了居址空间规则行为及所反映的家户结构,更新了对彭头山文化聚落与社会的认识。(中新社)


    衡阳白沙窑被确认为五代“贡瓷”窑址


    白沙窑五代“万岁”款青瓷盘。通讯员 摄


    近日,在2024年度湖南考古汇报会上,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衡阳白沙窑考古发掘领队杨宁波介绍了白沙窑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
      
    首次揭示衡州窑窑炉结构内部差异,构建完整演变序列
      
    白沙窑位于衡阳市雁峰区黄茶岭街道白沙村,北距衡阳窑(瓦子堆)20多千米。
      
    2023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5座窑炉,编号为Y12至Y16。2024年的发掘完全揭露了5座窑炉遗迹以及作坊区,出土了大量白沙窑产品、窑具和少许制瓷工具与生活遗物等。根据出土器物可以判断,白沙窑的盛烧年代为五代至北宋早期,上限或可早至晚唐。这次发掘不仅进一步确认了白沙窑属于衡州窑系,还首次揭示了衡州窑窑炉结构的内部差异,构建了完整的演变序列,有助于深化对衡州窑的整体研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窑炉是Y16。它错位叠压于Y15之下,是半地穴式长斜坡状龙窑,残存火膛、封火墙、窑床和窑壁。
      
    窑室顶部坍塌,北壁保存状况较差,南壁保存较好。值得关注的是南壁残存的10个投柴孔,它们之间的间距为1.5米至2.1米。
      
    “多个投柴孔较为均匀分布,这就是多孔投柴。”杨宁波解释道,对于超过二三十米长的窑炉而言,窑头的火膛温度难以传导到后部。多孔投柴是重要的窑炉技术改革,宋元时期甚至还有一百多米的龙窑,极大地提升了产量。
      
    首次出土“万岁”款青瓷,实证白沙窑五代“贡瓷”窑址身份
      
    本次发掘出土了大量遗物,种类丰富,主要包括白沙窑产品、窑具、制瓷工具和生活用具等。
      
    白沙窑产品均为青瓷器,有碗、盘、碟、盏、盅、杯、罐、执壶、灯、盏托、钵、炉、器盖、缸等,其中碗最多。这些器物大部分是素面,有少量的用了刻划、模印、浅浮雕等装饰手法。其中有些瓷器上有模印文字“胜”“万岁”等。
      
    “2019年,长沙黄兴北路华润置地推测可能为马殷治所的考古工地出土了一件衡州窑‘万岁’款瓷器和精细仿秘色青瓷,表明当时的衡州窑精品瓷器是五代‘贡瓷’。”杨宁波介绍,目前,白沙窑的“万岁”款瓷器发现了5件,包括青瓷碗、青瓷盏等。白沙窑的“万岁”款图案与以往发现的有所不同,说明当时有多处窑场承接了生产“万岁”款等贡瓷的订单,白沙窑极有可能是因为“贡瓷”订烧任务而兴起的。而除了衡州窑,湖南的岳州窑也是“贡瓷”窑场。岳州窑是湖南第一个,也是目前中国最早的“贡瓷”窑场。
      
    此外,本次白沙窑的发掘还发现了直筒状匣钵、匣钵盖、垫钵、垫柱、火照、釉照等窑具,印模、擂棒、陶拍、荡箍等制瓷工具,碗、盏托、烛台等白瓷、酱釉瓷生活用具,青砖、瓦片等建筑构件。
      
    首次发现五代时期釉照,与现在醴陵窑瓷厂的十分相似
      
    窑具中的火照和釉照亦值得关注。古代没有测温计,火照是陶瓷试片,用来测定窑内温度,通常是上半部分施釉,有一个孔。窑工烧制瓷器时,先将火照插在窑床上,烧制过程中用长钩勾出来查看。
      
    釉照则是火照的升级版。白沙窑出土的釉照多为带三个支钉的小碟,中间有部分区域没有施釉,露出瓷胎,其中三角形露胎的釉照可以同时测试三种釉的配方。
      
    “简单来说,火照是用来测试窑温的,釉照则是在此基础上测试釉烧得好不好,这种方法简单实用。”杨宁波表示,这是我国首次发现五代时期的釉照。目前发现最早的是河南巩义黄冶三彩窑的釉照,属于唐代早期。
      
    杨宁波发现,湖南株洲醴陵窑的现代瓷厂至今仍在使用的釉照,和白沙窑出土的五代时期釉照外形十分相似。千年前的窑火温度仿佛瞬间可以感知,文明和智慧的传承让人动容。(湖南日报)


    元和塘出土大量古代人“手办” 首次发现元代纪年陶范


    继南宋平江窑确认后,苏州元和塘古窑址群又有新发现。近日,从杭州市考古研究所2024年度年终汇报会上获悉,考古人员在元和塘东岸新发现了一处丰富的宋元至明清时期大型制陶窑业遗存——陆慕宋泾桥南遗址。遗址首次揭示出较为完整的宋元时期窑业作坊区,首次发现了元代纪年陶范,明确了窑址的时间标尺,另出土了数量庞大的陶塑,部分陶塑或为文献记载与现代“手办”类似的古代儿童玩具“磨喝乐”。

    元代“至正”款纪年陶范。遗址出土陶塑。(市考古研究所供图)


    陆慕宋泾桥南遗址发掘于2023年12月至2024年10月,发掘面积为1300平方米,系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对元和塘古窑址群的第五次发掘。宋元时期窑业遗存保存较好区域集中于遗址西北角,面积约400平方米。

    宋元时期遗迹主要包括窑炉、灰坑、贮泥池、辘轳坑及水井等,遗物主要为陶礼(祭)器、陶塑、日用器及陶范等窑业产品。其中,仿烧青铜礼器类的陶礼(祭)器及陶范涵盖了鼎式炉、鬲式炉、奁式炉及贯耳壶等器型,造型复古,并装饰有云雷纹、夔龙纹、螭龙纹及兽面纹等,与《考古图》《宣和博古图》等传世金石学文献著录的器型多有相似之处。已发现窑炉共4座,均为小型窑炉。

    遗址出土的陶塑数量庞大、造型各异、制工精湛,多为人物类塑像,兼有少量建筑、器皿及神兽塑像,均系前后合范摁压制成,小型泥塑的两侧均留有范线,底部还留有合范摁压时留下的内凹状指纹印。其人物类塑像多为世俗化形象,可辨的人物造型有八仙、和合二仙、弥勒、观音及童子等。据考古人员判断,部分泥塑或为以童子等世俗风物为题材的泥塑儿童玩具,即“磨喝乐”。这也为《岁时广记》中关于宋代苏州盛产“磨喝乐”的记载提供了考古实证。

    遗址出土的一件元代“至正”款纪年陶范,系此次发掘最为重要的发现。陶范即印模,系古代铸造金属器物的模具。该陶范为左右合范的一侧,印腰鼓形器物造型,器内装饰有缠枝花卉纹、凸弦纹及斜线三角纹,中部方槽内印有铭文,从左至右读,阳体反书“至正□□年四月十四日置”等字样,给出了该处遗址存续的确切时间。结合明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所载至正年间相关史实,可推出该处宋元时期窑业遗存的毁弃原因或与元末农民战争有关。

    宋泾桥南遗址是2024年国家文物局重点关注项目。该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苏州地区以往未发现明确的元代窑业遗存的空白,更与相邻区域发现的南宋平江窑产品和明清御窑金砖窑厂,共同构建起元和塘历代制陶窑业生产体系,完整地展现了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制陶窑业生产的历史发展脉络。(杭州日报)

    陕西新发现太阳包遗址西周时期遗存


    近日,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近期,安康旬阳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田野调查一组在蜀河太阳包秦汉遗址进行复查中采集到少量红陶器残片,经文物专家初步认定属于西周时期历史遗存,可辨器型有西周陶鬲、陶盆、陶罐等,另外在遗址表面还发现一定数量的秦汉时期板瓦、筒瓦、灰陶片、加沙红陶、器口沿、器底等陶器残件,其纹饰有粗绳纹、细绳纹、蓝纹、网格纹等,以及南北朝时期的花纹砖等。


    太阳包遗址


    蜀河太阳包遗址属于此次普查复查文物点,位于旬阳市蜀河镇渡口村,“三普”登记其在蜀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呈南高北低之势。但经此次核实,该遗址在蜀河南岸的一级台地的沙地层,地势平坦。原“三普”根据早年在此发现的多处灰坑中采集的绳纹加沙红陶、绳纹板瓦残片等器物残片以及该地出土过“永平元年”“永建五年”的纪年砖将其定为秦汉遗址。


    南北朝花纹砖

    标本纹饰


    据介绍,经此次文物普查的复核,进一步掌握了蜀河太阳包遗址的具体时代、特征、分布、保存状态和环境状态,为研究该遗址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保护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将蜀河太阳包遗址年代上线提前到了西周时期,下线到南北朝时期,丰富的文化遗存对研究安康乃至汉水流域人类早期文明提供重要实物资料。(人民日报)


    秦始皇陵水银来源之谜有望破解 陕西3处古代朱砂遗址新发现或能提供重要线索


    日前,据旬阳市文物管理所副所长陈世斌介绍,安康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旬阳市普查队不久前在旬阳古代朱砂遗址考古调查实地普查中,认定石庙沟、川堂坪、郭家湾三处先秦两汉时期遗址,在一定程度上为揭开秦始皇陵水银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

      

    朱砂是主要化学成分为硫化汞的天然矿石,水银的化学成分为汞,本次发现的三处遗址均地处蜀河支流圣驾河流域,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旬阳市文物管理所、市博物馆联合组成的考古调查队,在前期开展的旬阳市古代朱砂遗存考古调查时所发现的。通过本次调查,结合三处遗址的前期工作,基本可以确定它们的时代与性质。

      

    石庙沟遗址紧邻旬阳青铜沟朱砂矿区,遗址包含有新石器时代、秦汉、唐宋及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存。特别重要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篮纹红陶片、秦汉时期绳纹板瓦以及朱砂矿石的发现,表明先秦两汉时期已有人类在这种交通闭塞的地区活动,这些人群极有可能与朱砂矿的开采和加工利用有关。开采后要转运,川堂坪遗址和郭家湾遗址位于矿区外围交通节点位置。川堂坪遗址发现有商周、唐宋、明清等不同时期的文化层,采集有石锛、夹砂绳纹红陶片等遗物。郭家湾遗址采集有夹砂红陶陶片、泥质红陶片、泥质灰陶片以及穿孔石器残件和红烧土块等遗物,这些遗存或与转运朱砂有关。

      

    陈世斌认为,三处遗址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旬阳古代朱砂矿开采、加工、利用及对外转运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同时还有助于了解陕南地区先秦时期的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等。

      

    普查队员胡维芬告诉记者,旬阳县境内汞矿资源丰富,采矿炼矿历史悠久。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提到,陕西兴安州洵阳县有水银山。基本确认至迟到明代,旬阳汞矿已经开始了规模化开采。

      

    据了解,考古学界此前不少专家认为秦始皇陵地宫中的部分水银可能来自旬阳,我国秦汉考古领域的著名学者、已故原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系教授段清波,在其出版的学术专著《秦始皇陵园考古研究》一书中,明确提出秦始皇陵中的大部分水银有可能来自陕西省旬阳市,旬阳青铜沟的水银大概占到中国版图内水银储量的20%,而旬阳离秦陵的直线距离也就是100多公里。因此,旬阳储量丰富的朱砂(汞)矿资源和1000多个古矿洞的发现,以及此次调查发现的先秦两汉时期遗址,一定程度上也为人们揭开秦始皇陵水银之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西安晚报)


    李家岗遗址发现长江中游最早古稻田


    1月21日电 ,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的李家岗遗址发现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这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时间提早到距今8000多年,把之前的发现向前推进了近2000年,是澧阳平原古稻田探索的新突破,为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起源及早期稻作栽培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考古实证。


    据了解,李家岗遗址位于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大兴村,在澧阳平原腹地中的一块高出周边约1米的低矮丘岗之上。遗址于1984年被发现,此后进行过小规模勘探,确认为一处彭头山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东北距离彭头山遗址约5.5千米,距离城头山遗址约5千米。


    2023年至2024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李家岗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多种类型早期生活生产遗迹,出土罐、釜、钵、盆、盘、灶、支座等典型彭头山文化陶器,证实李家岗遗址较完整保留有环壕、居址、墓葬、古稻田及古水系等文化与生态景观的聚落要素。


    作为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形成研究”重大项目、常德澧县李家岗遗址发现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标志着彭头山文化聚落形态和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进展,并立体呈现了长江中游典型的早期稻作农业远古村落样态。


    2024年考古挖掘工作揭露了多种类型早期生活生产遗迹,包括北部壕沟一条、古稻田两处,另外清理有较多房址、火塘、灰坑、灰沟、墓葬等。出土遗物较为丰富,主要为陶器和石器,包括双耳罐、釜、钵、盆、盘、支座等典型彭头山文化器物,石器以黑色小型石片石器等打制石器为主。


    “考古人员在发掘遗址北部壕沟时,发现附近的土颜色为深褐色黏土,经检测有扇形植硅体,稻田那边有小而窄的沟,并有类似田垄的结构与壕沟相伴而生,从而可以反映为该区域种植过古稻田。”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家岗遗址考古发掘领队李意愿介绍道。


    经过考古挖掘后,初步探明两处古稻田位于南、北壕沟附近,北部古稻田揭露面积较大,在北壕沟内、外两侧均有分布。考古人员在剖面及平面系统采集土样进行水稻植硅体浓度的检测分析,显示多数土样含量超过5000粒每克,部分达到10000粒每克以上,提供了植物考古的证据。


    他们还对居住区的灰坑H67进行了土样浮选,发现了一些炭化稻米、驯化小穗轴和芡实壳残片。李家岗遗址揭示出两组相对独立的房屋建筑区,是彭头山文化中房址分布最具特点、室内结构最清晰、活动面最完整的遗址,较为清晰地呈现了居址空间规则行为及所反映的家户结构,更新了对彭头山文化聚落与社会的认识。


    同时,李家岗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完整陶器及碎片,以及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的浅穴式房屋,还有少数长方形带门道的地面建筑、杆栏式建筑,这些都为人们认识早期稻作农业社会人群的居址空间规划行为及社会组织提供了新线索。(金台资讯)

    来源:文博圈

    编辑:知夏

    初审:大宝

    终审:守望

    山西省文物保护志愿服务协会
    山西省文物保护志愿服务协会是由关心、爱好、支持或从事文物保护的团体、个人自愿组成的全省性、学术性、专业性、公益性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地方性行业社会组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