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博行业一周大事汇总

文摘   2025-01-20 12:44   山西  

  2025年1月13日—1月19日 


综合 

■  国家文物局领导调研新疆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
■  国家文物局召开2024年度工作总结会
■  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联合公布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  第四届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年会在京召开
■  重磅!国办提出18项措施!与博物馆有关
■  东城区发布文化新质生产力创新实验室共建计
■  中国文化馆协会民族民间文化创新与推广委员会在京成立
■  陕西省文物局2024年度推进法治建设工作总结

■  加强“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厦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

■  宁夏回族自治区印发《关于推动新时代宁夏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博物馆

■  中国博协年度总结!评出9个先进集体,10个先进个人
■  故宫博物院公布寒假期间未成年人团队快速预约、检票措施
■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文物展示用房主体结构封顶
■  北京今年将优化博物馆等场所预约机制
■  国家自然博物馆“脊椎动物的崛起”展厅对公众开放
■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正式成立
■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运塔即将开放
■  “京津冀博物馆里过大年” 系列活动启动仪式
■  灵影仙踪:上海博物馆蛇年迎春展开展
■  汉代海昏侯刘贺墓园一批出土文物在广州展出
■  陕西历史博物馆新门票预约系统上线试运行
■  多座文化地标在西安落成 陆续面向公众开放
■  湖北省博物馆春节开放时间延长
■  十堰市博物馆绿地适儿化改造项目完工
■  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何时开放?官方回复…
■  多地博物馆、纪念馆官宣:延时!!!
■  百泉复涌纪念馆正式开馆
■  甘肃获取逾10万张海外藏敦煌文物高清图片
■  意博物馆帮游客托管狗狗

考古
■  商代铜鸮卣内发现3000年前蒸馏酒
■  浙江绍兴嵊州发现窑址群 属早期砖窑
■  襄阳南漳新发现古碑刻一通
■  2024年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  新疆吐鲁番发现唐代西州都督府长史李重晖墓
■  新疆尖甲坡墓群发现大量殉马



国家文物局领导调研新疆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


1月10日至12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带队赴新疆调研,考察北庭故城遗址、乌拉泊遗址、新疆文物标本库房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会见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负责同志,出席2024年新疆考古工作汇报会,在北庭故城遗址召开座谈会,指导推进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

乔云飞要求,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党的治疆方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新疆重要指示精神,奋力开创新疆文物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要坚持“大考古”工作思路,一体推进考古研究、文物保护、展示传播与交流合作,深刻阐释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聚焦汉唐城市考古、古代民族融合等重点课题研究,强化考古学与历史学、语言学、建筑学、人类学多学科合作,持续攻关力争新突破。要加强“考古中国”新疆考古项目组织管理,加快推进重要考古资料整理与报告出版,及时做好出土文物移交。要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统筹推进大遗址考古与保护展示利用,充分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国家文物局有关司室和直属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物局,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党委政府有关负责同志参加调研。(国家文物局)

国家文物局召开2024年度工作总结会


1月15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召开2024年度工作总结会,总结全年工作,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主持会议并讲话,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解冰、罗文利、乔云飞、孙德立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一年来,国家文物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高举新时代党的文化旗帜,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做强文物工作主责主业,建强文物干部人才队伍,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会议强调,2025年要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着力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要学思想,学好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理论研究,完善调研机制,健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第一议题”制度,强化督查督办。促改革,贯彻落实中央改革部署,发挥文物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建立作用,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推动优质文物资源直达基层。强基础,宣传贯彻实施新修订文物保护法,加快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修订,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坚决守牢文物安全底线红线,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优化博物馆开放服务,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顶层设计,强化文物科技支撑,深化文物交流合作,建强文物机构队伍。谋规划,确保“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统筹推进“十五五”规划编制,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展现文物工作新气象新作为。

国家文物局机关各司室和各直属单位负责同志汇报2024年工作情况与2025年工作思路。(国家文物局)

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联合公布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1月16日,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联合发布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100个。其中“大江东去——长江水文化展”“极目楚天——湖北历史文化陈列”“变局——春秋时期的晋与秦”等20个展览项目获重点推介项目。(国家文物局)

100个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公布!

第四届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年会在京召开


1月13日至14日,第四届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文标委”)年会在京召开。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文标委主任委员乔云飞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通报了国家标准委关于调整文标委委员的决定。乔云飞在讲话中回顾过去一年文物保护标准化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对“十五五”的发展方向与工作目标提出要求,对委员的履职尽责提出勉励与期望。他强调,要从加强顶层设计、抓好标准制修订、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提升标准化专业队伍能力、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五个方面,着力做好文物保护标准化工作,助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会议审议通过文标委2024年工作报告与年度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讨论确定《文物保护标准体系明细表》,审查通过《古建筑木结构病害分类与图示》等4项行业标准,并审议提出《古陶瓷热释光测定年代技术规范》等10项标准的复审意见。

会议期间,举办专题培训讲座,围绕文物保护标准相关政策文件解读、标准化发展现状和趋势、标准化原理与方法等进行集体学习和交流。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文物局相关司室负责同志,59名委员和委员代表参加会议。(国家文物局)

重磅!国办提出18项措施!与博物馆有关

2025年1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 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旨在促进文旅消费,培育文旅支柱产业。其中与文博行业相关有:支持博物馆、美术馆等策划推出高品质特展;支持文化文物单位与社会机构合作开发高品质文创产品;合理开发利用文物主题游径;支持在文博场馆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推出数字展览新空间;优化文博场馆预约等内容。


原文二维码

东城区发布文化新质生产力创新实验室共建计划


东城区正式发布 “文化新质生产力创新实验室共建计划”,这一计划在博物馆领域有着重要探索。在文博资源利用方面,计划积极链接各方资源,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文博数字活化利用,致力于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数字内容,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 IP。同时,该计划还着眼于空间资源的整合,通过挖掘和优化现有空间,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拓展更广阔的承载空间,进一步激发文化产业的活力,推动区域文化繁荣发展。

原文二维码

中国文化馆协会民族民间文化创新与推广委员会在京成立


1月15日,中国文化馆协会民族民间文化创新与推广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委员会旨在整合多方资源,促进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与活化传承。(新华社)


陕西省文物局2024年度推进法治建设工作总结

2024年,陕西省文物局在法治建设方面成效显著。在 “放管服” 改革中,简化审批流程,大幅提升了企业办事效率。决策时引入法律专家,保证决策合法合规,还通过官网、公众号等平台推进政务公开,及时发布文物保护相关信息。

执法上,开展多次专项行动,查处了不少违法案件,有力打击了文物违法犯罪。但工作中存在学法用法方式单一、法治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2025年,陕西省文物局将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措施加以改进,持续提升法治工作水平。

原文二维码


加强“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厦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

日前,《厦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同意。《规划》是厦门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对厦门市国土空间作出的全局安排,是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

批复提出,《规划》要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

批复要求,《规划》要系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健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空间保护机制,保护山水相间、陆岛相望的自然空间格局,加强“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城市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等空间要素的管控引导,保护好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建设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

据了解,2017年7月,“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鼓浪屿现留存有931座展现不同时期、风格多样的历史建筑及园林、自然有机的历史道路网络以及内涵丰富的自然景观,体现了现代人居理念与当地传统文化的融合。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鼓浪屿是中国在全球化发展的早期阶段实现现代化的一个见证,突出地反映了多元文化在各个方面的广泛交流,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真实且完整地记录了其曲折的发展进程和生动的风格变化,真切地反映了激烈变革时代的历史,为中国和其他地区不同文化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参考。2024年2月,完成修缮的鼓浪屿八卦楼重新对外开放。2021年7月,八卦楼启动修缮工程,这是鼓浪屿申遗成功后,最大规模的文物修缮项目。经过修缮后的八卦楼,历史信息被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修复,承载性和抗震性得到适当提高。

批复强调,《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地等功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厦门篇章。(国家文物局)

宁夏回族自治区印发《关于推动新时代宁夏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新时代宁夏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聚焦文物资源系统性保护、考古研究和价值阐释、文物资源活化利用等工作,提出两个阶段性目标,到2027年全区文物保存状况明显改善,文物安全形势明显好转,文物保护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文物保护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到2030年全区文物保护管理体系、价值研究体系、活化利用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等基本形成,文物保护利用传承更好融入宁夏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实施意见》分别提出了加强文物保护力度、加强文物资源管理、深化文物价值研究阐释、推进文物活化利用、激活科技赋能引擎等5个方面17项具体任务,并明确了保障措施。

《实施意见》还从完善责任体系、加强人才引育、强化政策支持等3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保障措施。强调宁夏回族自治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文物工作方针政策,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加强基层文物保护管理能力建设。要建立完善文物保护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共同做好文物日常管理、安全防护、抢救维修、巡查保护、活化利用、法治宣传等工作。要加大文物保护机构、队伍、资金保障力度,完善文博单位高层次人才引育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国家文物局)



    中国博协年度总结!评出9个先进集体,10个先进个人


    1月16日,中国博物馆协会第七届理事会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召开第15次理事长会和第10次理事会会议。刘曙光理事长,丁鹏勃、王晓毅、刘超英、安来顺、陈瑞近、杜鹏飞、段晓明、侯宁彬、赵丰、钱岩、傅柒生副理事长及一百六十余名理事参会。会议由李金光秘书长主持。理事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博协2024年工作报告和2024年财务报告。(中国博物馆协会)

    中国博协年度总结!评出9个先进集体,10个先进个人

    故宫博物院公布寒假期间未成年人团队快速预约、检票措施

    故宫博物院1月15日公布2025年寒假期间未成年人团队快速预约、检票措施。

    由独立法人机构组织的、未成年人占比85%以上的团队,可提前1-6日通过邮箱yycg@dpm.org.cn进行团队未成年人门票快速预约,团队中的成年人门票需另行预约购买。提交预约申请时,需注明成年人门票的预约时段。每封邮件仅能提交一个未成年人团队,按规定提交《预约参观申请表》、《参观人员名单》、《承诺书》。

    故宫每日接待未成年人团队限200个,按邮件接收时间顺序,约满为止,预约结果将通过邮件通知申请单位。为保障未成年人参观安全,每个未成年人团队限30名未成年人,团队中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比例不得低于1:10,团队总人数上限为35人。检票时按照该比例对成年人与未成年人进行审核,不满足要求的将谢绝入院。

    预约成功的未成年人团队须于参观当日,由领队成年人持与预约邮件信息一致的《预约参观申请表》《参观人员名单》《承诺书》签字盖章原件,到端门广场西侧8号票务服务窗口办理入院参观手续。未成年人团队持《参观人员名单》和票务窗口领取的入院参观凭证,可从午门快速检票入院。遇客流高峰时段,故宫将开设未成年人团队专用通道。

    如发现未成年人团队实际入院人员与预约邮件中的《参观人员名单》不一致,故宫有权拒绝该团队入院参观,并取消申请单位2025年寒假期间未成年人团队预约资格。未成年人团队须遵守《故宫博物院参观须知》《故宫博物院禁止携带物品目录》等规定,服从现场工作人员管理,不妨碍其他观众正常参观。如违反上述规定,故宫有权拒绝该团队入院参观,并取消申请单位2025年寒假期间未成年人团队预约资格。

    本措施于2025年1月20日-2月16日实施。自2025年1月16日起,开始受理未成年人团队预约参观申请。(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文物展示用房主体结构封顶


    1月13日,继文物修复用房、办公用房之后,中建八局承建的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核心建筑——文物展示用房顺利完成主体结构封顶,这标志着故宫北院区全面进入二次结构、机电安装及装饰装修阶段。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是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文化设施,北京市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重点项目,中央和国家机关在京重点建设的特大型综合类博物馆。

    文物展示用房作为故宫北院区的核心建筑,承担着文物展览展示、社会教育、文化传播、观众服务等重要功能,总建筑规模超过6万平方米,拥有12间展厅,展览展示空间近3.5万平方米。(中国日报网)

    北京今年将优化博物馆等场所预约机制

    1月14日,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北京市市长殷勇作政府工作报告。谈到今年具体要做好的工作,报告提出,丰富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优化博物馆等场所预约机制。

    丰富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深入推进演艺之都建设,加快打造王府井、天桥等演艺集聚区和特色演艺群落,擦亮“大戏看北京”“北京大视听”等文化名片,举办更多演唱演出活动,大力发展演艺经济。积极发展“体育+旅游”“影视+旅游”等多元融合业态,新增100条“漫步北京”旅游线路。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开展文化文物单位改革试点,优化博物馆等场所预约机制,加强科技赋能文化产业,促进文创园区差异化集约化发展。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举办市民系列文化活动1.6万场,开展各类阅读活动3万场。加强国际传播效能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提升北京国际电影节、国际音乐节等品牌活动影响力。(新京报)


    国家自然博物馆“脊椎动物的崛起”展厅对公众开放

    1月14日,国家自然博物馆“脊椎动物的崛起”展厅对公众开放。该展厅总展品数量达197件,其中七成多展品为首次展出。展览策划七个主题单元,依次为海洋中来、征服陆地、重返海洋、龙行大陆、飞龙在天、展翅翱翔和哺乳初现。(国家自然博物馆)

    今日开放!7成展品首次展出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正式成立


    为促进科学技术史学科深度发展,构建理、工、文、艺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激励全校科技创新意识,营造校园科学文化氛围,近日,清华大学决定成立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TsinghuaUniversity Science Museum)。
      
    正在建设中的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综合类收藏型研究性科学博物馆,将以科技文物和高科技互动展品相结合的展陈方式,再现人类科技史上伟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和清华理工科在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上的辉煌成就,成为促进科学传播、激励科技创新的清华新景观。

     
    据了解,2018年4月,清华大学便正式决定筹建科学博物馆。经过六年多的努力,科学博物馆在馆藏建设、学术研究、展览策办、公共服务、国内外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诸多进展,圆满完成了筹建任务,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建成的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将设主展厅、清华厅和特展厅等三大展厅。主展厅展示中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清华厅展示清华理工学科的发展历史,特展厅将与国内外同行开展合作、主题布展。
      
    博物馆永久馆址位于校园东部艺术博物馆与美术学院大楼之间空地,展厅面积约6000平方米,计划于2027年建成开放。永久场馆建成之前,科学博物馆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B2层设置临时展厅。(光明网)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运塔即将开放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运塔将于2025年1月23日正式面对公众开放,参观实行全员分时段实名预约购票制。大运塔寒假和春节期间具体开放时间安排如下:寒假期间,1月23日-1月26日、2月5日-2月16日开放时间为9:00至18:00(17:00停止入塔)。周一(1月20日、1月27日、2月10日)正常闭塔。春节期间,1月28日(除夕)、1月29日(大年初一)闭塔;1月30日-2月4日开放时间为9:00至21:00(20:00停止入塔)。

    由于大运塔参观入口位于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屋顶花园今月桥处,所以大运塔购票前,请务必提前预约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参观门票,请广大观众提前做好时间安排。(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京津冀博物馆里过大年” 系列活动启动仪式


    1月13日,“京津冀博物馆里过大年” 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行,三地文物部门及博物馆代表近200人出席。此次活动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为契机,以 “文物告诉你 何以中国节” 为口号,按 “1+4+5” 设计,推出约540项展览及文化活动,涵盖生肖特色展览、民俗文化活动等。活动旨在挖掘传统节日特色,促进文博资源联动,丰富三地群众春节文化生活 。

    原文二维码

    灵影仙踪:上海博物馆蛇年迎春展开展

    1月14日,乙巳蛇年,“灵影仙踪:上海博物馆蛇年迎春展”亮相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来自湖北的战国漆木匜形杯、云南的西汉蛇纲网状铜器 ……13件(组)古今中外的文物精品,见证灵蛇传说在中华文明中的绵延与变迁,反映着灵蛇文化跨越山海、连接各民族的精神共鸣。
      
    在中国文化中,蛇被誉为“小龙”,是龙图腾的原型之一。其无足而水陆畅行,冬眠或蜕皮后宛若新生,种种特质令古人敬畏并将其神化。(中国新闻网)

    汉代海昏侯刘贺墓园一批出土文物在广州展出


    贺·岁——大汉海昏侯刘贺的人生岁月”展1月15日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展出,这是海昏侯相关展览首次在广州展出,将持续至2025年4月15日。

    本次展览由南越王博物院、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主办,分为“少年行”“浮生梦”“逍遥醉”“世人语”四个部分,通过127套210件出土文物,解读海昏侯刘贺的一生。

    本次展览展出多件刘贺墓中的麟趾金和褭蹏金,从中可窥见西汉鼎盛的态势,以及刘贺富足的少年生活。此外,展出的孔子像漆衣镜、竹简、熏香用具、棋琴器具等,为观众呈现出一位受过系统儒家文化教育、兴趣多元的宗室贵胄形象。(中国新闻网)

    陕西历史博物馆新门票预约系统上线试运行


    据陕西历史博物馆消息,陕西历史博物馆门票预约系统现已维护完毕,新门票预约系统已上线试运行,1月14日起,实行提前5天放票制度。(例如,10月1日放10月6日门票),本馆(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放票时间为17:00,秦汉馆(陕西省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兰池三路东段)放票时间为17:30。(新京报)

    今日起,陕历博实行提前5天放票制度!

    多座文化地标在西安落成 陆续面向公众开放

    近期,多座以科普科创、综合展览、文化阅读、青少年教育培训为主题,服务社会公众的地标性建筑和场馆在西安落成,这些场所将陆续开放或投入试运营,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全新的公共文化空间。(新华社)

    湖北省博物馆春节开放时间延长


    据湖北省博物馆消息,2025年春节假期将至,为满足广大观众的假日观展需求,湖北省博物馆2025年春节期间开放时间调整如下:1月28日(除夕)闭馆,1月29日至2月4日(正月初一至初七)开放。春节期间,湖北省博物馆每日开放时间将延长:开馆时间提前至8:30,停止入馆时间推迟至16:30,闭馆时间推迟至17:30。(新京报)

    十堰市博物馆绿地适儿化改造项目完工


    1月16日,备受瞩目的十堰市博物馆绿地适儿化改造项目顺利完工,并向公众开放。该项目由市园林绿化管理局负责施工改造,占地面积达2300平方米,为周边居民精心打造了一处专属儿童的活动乐园。

    十堰市博物馆绿地适儿化改造项目,内配置了各式各样适合儿童游玩的设施,色彩鲜艳、造型可爱。此外,整个园区还科学规划了科普廊教区、沙坑游玩区、健身区等多个功能区域。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内还贴心设置了洗手台,便于孩子们在玩耍后清洁双手。(秦楚网)

    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何时开放?官方回复…


    近日,有网友在洛阳网百姓呼声咨询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何时开放。洛阳市文物局回复,目前展览所需文物基本到位,正有序推进布展工作。针对网友反映展馆文物少的问题,官方称展出文物是经筛选的,现进场800余件(套)仅为展线文物,因库房设备未全到位,其他文物暂未进场。按照部署,该博物馆将于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全面开放。

    原文二维码

    多地博物馆、纪念馆官宣:延时!!!


    1月12日起,多家博物馆发布寒假及春节期间开放时间调整通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月14日至2月23日延时开放,春节初一至初七开馆。湖南博物院正月初二至初七开放且延长时间至 20:00。南京博物院1月18日至2月16日延时开放,春节初一至初七开放至21:00。此外,扬州八怪纪念馆、扬州博物馆、潮州市博物馆等也都在寒假或春节期间延长开放时间,部分博物馆还对特殊日期闭馆情况做了说明 。

    原文二维码

    百泉复涌纪念馆正式开馆


    1月10日,备受瞩目的百泉复涌纪念馆在百泉鸳水公园西侧正式对外开放。该馆自2024年6月开工建设,历时数月建成,总建筑面积达 2200平方米。

    馆内按照相关历史、断流成因、保护治理和未来规划等功能分区,全方位展现邢台泉文化特色。运用投影展示、立体沙盘以及数字化信息互动等多种先进手段,生动呈现 “平地群泉涌” 的成因和百泉泉域全貌。同时,馆内与百泉泉域综合管理平台数据实时共享,并陈列有地质岩石样品和泉水水样,为参观者提供直观的体验。

    原文二维码

    甘肃获取逾10万张海外藏敦煌文物高清图片


    15日从甘肃省文物局长会议获悉,过去一年,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加速突破。该省筹措资金2376万元人民币,获取海外藏高清图片10万余张,建成上线敦煌学研究文献库和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实现资源全球共享共用。

     
    会议披露,“数字敦煌”数据库不断扩充。目前已完成敦煌石窟壁画数字化采集295个洞窟、图像拼接处理186个洞窟、彩塑三维数字重建45身,制作全景漫游节目162个洞窟,全球实现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6500余份藏经洞文献信息的国际共享,访客覆盖全球78个国家、2300万余人次,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中国9个省份22家文博单位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中国新闻网)

    意博物馆帮游客托管狗狗

    为吸引更多游客参观,意大利博物馆与宠物服务公司Bauadvisor合作,针对养狗人士提供了宠物狗托管服务。英国《泰晤士报》13日报道称,该服务已在意大利54个城市近300个博物馆和古迹中提供,游客只需在网站或应用程序预订,服务人员就会在游客想要参观的博物馆入口处等候,接走宠物狗以方便游客去游览。

    Bauadvisor公司总监加斯佩里尼称:“宠物托管意味着主人可以去博物馆享受文化,且不必与宠物长时间分离,对于宠物狗而言,它们承受的压力也会比留在家里时小。”(环球时报)




    商代铜鸮卣内发现3000年前蒸馏酒


    近日,从济南市文物部门获悉,经研究员检测,2010年12月在大辛庄遗址M257墓葬中出土的商代晚期铜卣,其中的液体竟然是蒸馏酒!



    据悉,这件商代铜鸮卣现藏于济南市考古研究院,是2010年12月,该院考古人员在大辛庄遗址发掘的M257墓葬中出土的,时代为商代晚期。器物出土时,考古人员能够明显感受到其内部有少量液体,但由于器盖和器身已经牢牢结合在一起,迟迟未能开启。


    到了2024年底,文物修复人员对铜鸮卣的锈蚀部分进行处理,打开了器盖。随后,器内液体标本被密封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研究员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到样品液体中的小分子有机酸,如草酸、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等,这些有机酸为发酵酒的生物标志物;通过pH计检测样品液体的酸碱性,综合得出上述结论。


    考古出土的发酵酒和蒸馏酒的颜色。a: 烟台十三里堡汉墓陶罐内蒸馏酒;b: 榆林走马梁汉墓铜壶内发酵酒; c: 大辛庄商代墓铜卣内蒸馏酒


    研究员介绍,对中国蒸馏酒的起源研究一直是科技史和酒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此前的研究表明,全球范围内最早的蒸馏酒记录出现在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古埃及灭亡后,蒸馏酒技术被古希腊、古罗马和阿拉伯等欧洲和中亚地区的文明吸收和传播。


    而此次在大辛庄遗址商代铜鸮卣内的液体样品,检测为蒸馏酒,将中国发明蒸馏酒的时间向前追溯至3000年前,较之前山东烟台十三里堡的发现又提前了约1000年,基本与古埃及发明蒸馏酒是同一时期,此次发现填补了商代至汉代我国蒸馏酒的空白。(新华网)


    浙江绍兴嵊州发现窑址群 属早期砖窑


    13日,浙江绍兴发布消息称,当地嵊州缸山村一带发现窑址群。该窑址群清理出六朝时期制砖窑、炭窑址及宋代瓦窑址,共计11座,墓葬6座、房址1座。嵊州缸山窑址群属早期砖窑,年代久远。

      

    据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发掘的窑址主要位于发掘区中部,西南部有单个窑址。窑址东南侧发掘出可能为生产所用的附属建筑房址;窑址群附近发现灰坑,坑内堆积碎砖块、红烧土及少量碎瓷片。

      

    据了解,缸山村窑址群出土窑砖形状可分为三种,分别为长方形砖(四平砖)、楔形砖及刀形砖。出土画像砖纹饰多样,有鱼纹、钱纹、龙纹、饕餮纹等。考古发掘除出土画像砖外,还发掘出多种铭文砖。

      

    此次发掘的6座古墓葬分别为宋墓3座、清墓3座,平面均呈长方形。其中一座宋代墓葬出土的若干铭文砖上,刻有墓主姓氏及纪年类铭文。

      

    嵊州缸山村考古遗址项目负责人表示,此次缸山村窑址群发现的纪年砖和铭文十分珍贵。此处在六朝时期可能为一处集选土、制坯、木炭燃料供应、墓砖生产烧造为一体的较大规模的窑场群。窑址内出土的纪年铭文砖,为六朝时期古窑址及器物断代提供了珍贵的纪年参考,也有益于对六朝时期社会的窑业组织生产模式、窑址形制演变等开展探讨。(中国新闻网)


    襄阳南漳新发现古碑刻一通


    近日,襄阳南漳县九集镇明教寺新发现古碑刻一通。南漳县“四普”工作队立即赶赴现场。经文史专家初步判断,新发现的碑刻为北宋时期明教寺法慧禅师(赐号)的塔铭。


    经实地踏查,明教寺三面环山,依岗而建,坐西朝东,建筑遗存占地东西约500米、南北约300米的范围为其遗存重点,现存有面阔三间的大殿建筑和建筑遗迹及古井、古树、古道、塔刹基础等遗存。南漳县文物保护所所长余琴介绍,此次发现的碑刻位于大殿遗址东南方,碑身几乎全掩埋于地下。


    “碑刻残存文字1363字。法慧禅师塔铭的撰写、书丹、篆盖人,均有名于当时,给今天的发现带来了巨大惊喜。”文史专家方莉表示,从塔铭内容得知,塔主是一位北宋僧人,在苏州高僧圆照宗本禅师处悟法,先后传法于泸州(今四川泸州)、汝州(今河南汝州)、颍昌(今河南许昌)等地,最后被延请于襄州(今湖北襄阳)明教寺,于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76岁时在寺圆寂。虽碑刻中本名残去,但可知曾获“丞相吕公”(按时代或为吕公著)举荐得到朝廷所赐的“法慧”法号,故称其为“法慧禅师”。法慧禅师在禅林有一定影响,与圆照宗本、善本大通、海印智月以及诗僧如璧等名僧有密切交往;所传法嗣三人,其中二人分别担任洞山普乐寺(明代岘石寺)、嵩山少林寺住持;各地官员也竞相邀请;法慧曾得朝廷赐“紫方袍”。


    方莉表示,这块碑作为北宋碑刻的实物,目前可以说在襄阳绝无仅有,宋代尤其是北宋碑刻在襄阳存留极其稀少。碑刻与较多当时名人相联系,具有较高的证经补史价值。除塔主法慧外,涉及25人。其中碑刻的书写者饶如璧(饶节),是北宋著名诗僧,江西诗派重要诗人。碑刻的篆盖人赵令穰,为宋太祖赵匡胤五世孙,北宋著名书画家。碑刻还涉及众多当时高僧、名僧。文中提到的少师韩维、丞相吕公著等人,《宋史》有传。碑文的撰写者韩韶,为当时“维扬四俊”之一。


    “碑刻为中国禅宗史、江西诗派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方莉进一步表示,碑刻显示襄阳与苏州、邓州、许昌以及当时京城汴梁之间广泛的联系,是襄阳作为宋代汴南巨镇,在全国具有较高地位和影响力的佐证。碑刻还是饶节的存世书法作品,具有典型的北宋时期文人书法风格和艺术水平,是一件难得的书法艺术珍品。


    “四普”工作队将把明教寺实地调查情况积极汇报给上级文物部门,进一步对明教寺进行原址复建保护规划工作。(襄阳日报)


    2024年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1月13日,“2024年度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入选的六大考古新发现分别为:富平石川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群、长武谢家河遗址、富平长春遗址、宝鸡魏家崖遗址、隋唐长安城安化门遗址、西安北里王北宋范氏家族墓地,这些发现为研究陕西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2024年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揭晓(点击查看详情)


    新疆吐鲁番发现唐代西州都督府长史李重晖墓


    这是吐鲁番巴达木东墓群M16墓出土的李重晖墓志(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日前,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尚玉平在2024年新疆考古工作汇报会上介绍了这一新发现。巴达木东墓群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火焰山镇,这里分别于1984年、2022年发现过北庭都护府副都护高耀、程奂的墓葬。

      

    尚玉平介绍,李重晖墓志出土于巴达木东墓群M16墓后室,墓志由志盖和志石组成,志石竖排右起阴刻楷书19行580字,首题“唐故西州都督府长史朝散大夫太子中允陇西李公墓志铭并序”。初步释读可知,墓主人李重晖去世前担任西州都督府长史,生于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卒于唐德宗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享年83岁。

      

    公元640年,唐在吐鲁番盆地推行州县制,设置西州,下辖五县。一系列唐制的施行,使西州与唐内地各州一样,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和统一性,成为唐经营西域的重要基地。长史是西州都督府的高级官员,地位仅次都督一职,主管户籍管理、文书往来等民政事务,保障西州稳定和政令施行。


    这是吐鲁番巴达木东墓群M16墓(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李重晖官历四任,墓志中较为清晰地记载了他的任职履历。从瓜州都督府户曹参军起步、历任西州都督府交河县令、西州都督府录事参军,最后一任是西州都督府长史,官职逐渐升迁,任职地点也一路向西。“从官职晋升的连贯性看出,当时西州的行政秩序良好,社会相对平稳、各项事务能够有序开展。”尚玉平介绍。

      

    “李重晖出身关陇贵族,但墓志记载,他‘倾慕班超之志’,不愿借家族荣光谋求安逸,把建功边疆作为自己的志向。”尚玉平说。李重晖祖父李檀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守亳、汝、魏三州刺史,赠尚书左仆射”,《新唐书》记载李檀封爵“敦煌公”。父亲李谨为“正议大夫,行汾州长史”,堂兄李泌在唐德宗时更是官居宰相。

      

    “安史之乱爆发后,西域兵力空虚,吐蕃趁势而入,河、陇相继失守,使得西域与唐朝廷失联,李重晖仕途后期就处于这个特殊时期。”尚玉平介绍,通过分析墓志,可以看出唐的年号制度、职官制度、丧葬制度在这一时期的西州仍旧施行延用,实证唐对西域的管辖治理。

      

    尚玉平说,李重晖墓只发现一具人骨,另有玉坠、塔式罐、铁券、石砚以及动物俑等27件随葬器物,从墓志“权窆”一词可以看出,他的家人原本打算把他暂时安葬在火焰山脚下,等到能与中原取得联系时,再迁回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老家。但李重晖去世后不久,西州被吐蕃攻破,这一心愿未能实现。

      

    李重晖是唐代生在中原、建功西域的官员代表,其墓志对研究唐边疆地区治理体系有重要价值。

      

    2024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吐鲁番学研究院合作,对巴达木东墓群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共发掘十六国时期的墓葬4座、唐代墓葬3座,出土金银平脱镜、银平脱蚌壳、白瓷碗等各类文物241件(组)。


    新疆尖甲坡墓群发现大量殉马


    位于新疆哈密市伊吾县前山哈萨克族乡乃楞格尔草原的尖甲坡墓群,是目前在东天山地区发现的战国晚期至西汉时期规模最大、布局最为清晰、保存最完好的一处高等级贵族墓葬群。墓群主体年代在战国早中期。



    2024年,考古人员对尖甲坡墓群主墓M1及其环壕、殉牲坑继续发掘,出土了大量殉马和马具,这对揭示战国至西汉时期东天山地区游牧贵族独特的埋葬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伊吾县尖甲坡墓地考古项目负责人习通源介绍 ,2024年,考古人员清理该墓群中南部殉牲坑6座,其中4座均殉马20匹以上,规模较大,结构复杂。


    中列殉马坑2座,南侧偏室埋葬驯马人,北侧二层台殉马20匹,出土大量金、铁、骨等质地的马具,推测可能象征墓主人骑乘、仪仗类。东列2座分别殉马21、24匹,少见马具,可能为肉食性殉坑。

    殉牲均为10岁以上的中老年雄性牲畜,殉牲种类和数量较有规律,随葬品以各类马具为主,还发现人、马或驼同葬现象,这些殉人可能是为墓主驯养或管理大型牲畜的奴仆。

    尖甲坡墓群主墓


    据了解,2007年,尖甲坡墓群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通过近3年的持续发掘,考古学家确认了尖甲坡墓群由主墓、祔葬墓、房址、采石场等构成,整体年代为战国早中期,并延续使用至宋元时期。(央视新闻)

    来源:文博圈

    编辑:知夏

    初审:大宝

    终审:守望

    山西省文物保护志愿服务协会
    山西省文物保护志愿服务协会是由关心、爱好、支持或从事文物保护的团体、个人自愿组成的全省性、学术性、专业性、公益性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地方性行业社会组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