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与新岁首尾相连,是新一岁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
除夕当天人们除旧布新,张灯结彩,守岁、吃团圆饭、贴对联、挂灯笼等,除夕在中国人心中具有特殊意义,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而十二月小月時为廿九日,有些地区又会改称二九暝。除夕习俗通常有吃年夜饭、燃爆竹,贴春联,贴窗花,贴福字,贴年画,祭祖等。
相传,古代有一只叫“夕”的四角猛兽,每逢冬季,它便会为了寻找食物去附近的村落大肆破坏,居民不堪其扰。
后来,有一个叫“年”的孩子,说“夕”害怕红色,只要村民在大门外悬挂红色的布条,它便不敢入内。
除夕傍晚,这个叫“年”的孩子只身将“夕”引出,村民将刚刚收割的“竹节”扔进火堆,火堆立刻发出噼里啪啦的爆裂声,将“夕”吓跑。
于是每年的腊月三十,人们都要准备爆竹来驱赶“夕”,在门口挂上红色的物件来除“夕”。如此,便可让“夕”一整年不再来,迎接幸福祥瑞。
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另据《吕氏春秋·季冬记》中说,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每年将尽的时候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据说这也是当时“除夕”节令的习俗之一。
除夕通常会被称为大年三十,但是其实由于阴历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十二月三十,也可能是十二月廿九,但不论如何,它都是阴历年的末尾。
岁末除夕,作为华夏传统节日的高光时刻,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情感寄托,其间各类习俗代代相传,成为连接家庭与新年的温暖纽带,在团圆的氛围中满溢着对未来的祈愿与祝福。
除夕夜里,阖家围坐,共享年夜饭,这是一场舌尖上的团圆。桌上菜品丰富多样,皆饱含吉祥寓意。鱼与“余”同音,年年有余之愿,尽在这一道佳肴中。
更有那热气腾腾的饺子,形似元宝,寓意新岁财运亨通,阖家富足。此外,还有各种地方特色美食,如广东的盆菜、四川的腊味拼盘等,每一道菜都承载着家的味道和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当夜色渐深,家人齐聚一堂,开始守岁。灯火通明中,或回忆往昔趣事,或分享未来憧憬,温馨满溢。守岁,不只是对新年的等待,更寄托着对长辈的祝福,祈愿他们长寿安康。
随着零点临近,鞭炮声渐起,烟花划破夜空。烟火绽放,光芒照亮天地,鞭炮声震耳欲聋,皆意在驱散往昔阴霾,迎接新年好运。那瞬间点亮的夜空,是新岁华章的开篇,宣告旧岁已去,新春将至。
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贴年红”。作为古老年俗,它承载着民众的风俗信仰,以热烈的色彩、吉祥的寓意装点门庭,驱邪纳福,满溢新春的欢愉,寄托对新岁的美满祈愿,代代传承,熠熠生辉。
在这个除夕夜,让我们共同参与这些传统习俗,感受团圆的温暖,分享新年的喜悦。愿每一个家庭都能在除夕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安宁,愿每一份祝福都能在新的一年里开花结果。让我们一起迎接新年的第一缕曙光,开启充满希望和梦想的新征程。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岁末的钟声悠悠敲响,除夕,宛如一场盛大的谢幕与启幕仪式,在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其团聚的意涵深远悠长。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山西省文物保护志愿服务协会向每一位中华儿女送上最真挚的祝福,愿您阖家团圆,祥宁满溢,尽享天伦之乐。瑞气盈门,新岁新景,福泽深厚。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穷阴急景暗推迁。减绿鬓,损朱颜。
利名牵役几时闲。又还惊,一岁圆。
劝君今夕不须眠。且满满,泛觥船。
大家沈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
莫嫌寒漏尽,春色来应早。
风开玉砌梅,薰歇金炉草。
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
年华个里催,清镜宁长好。
编辑:知夏
初审:大宝
终审: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