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南开先生 | 叶嘉莹:我一生一世都以教书为事业

文摘   2024-12-14 15:23   天津  




2024年11月24日15时23分,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国际著名教育家、诗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叶嘉莹与世长辞。

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缅怀这位诗词界的巨擘、教育界的楷模。她以深厚的国学功底、精湛的西学修养,以及独特的生命体验,为我们诠释了诗词的无限魅力。今天,让我们一同回顾她光辉的一生,感受她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记得年时花满庭,

枝梢时见度流萤”

1924年7月2日,叶嘉莹在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中出生。那天是农历六月初一,六月被称为“荷月”,因此叶嘉莹小名唤作“小荷”。祖父是光绪时期的进士,父亲是北京大学的毕业生,祖母和母亲也接受过良好教育。父亲会在下雪时,带她到后院吟唱郑板桥的五言绝句,母亲会在她每晚入睡前,给她朗诵唐诗或宋词。

自幼年起,叶嘉莹便展现出了对诗词的非凡天赋,她不仅能背诵大量古诗词,还能自己尝试创作。15岁时,在秋天里遇到一只蝴蝶,她便写下了一首《秋蝶》:“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16岁夏天时,她因从小喜爱荷花,又作了一首《咏莲》:“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


童年叶嘉莹(右一)


在动荡的战乱年代,她依然坚持学习,通过阅读家中的藏书,不断汲取着中华文化的精髓。1941年,凭借优异的成绩,叶嘉莹考入了北京辅仁大学,正式开启了她的学术之旅。




“书生报国成何计,

难忘诗骚李杜魂”

“我天生来就是一个教书的。”教师,也是叶嘉莹最珍视的身份。1945年从北平辅仁大学毕业后,她一直坚守讲台已70余载。


1945年,叶嘉莹从辅仁大学毕业,在北平佑贞女中开始了教学生涯。凭借其出众的教学能力,她很快便在三间中学的五个班级中担任起了国文老师。1948年,她随丈夫前往台湾,并在台湾大学开启了新的教学生涯。


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


在台湾大学,叶嘉莹讲授的古典诗词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在许世瑛、戴君仁等先生的推荐下,她在台大执教长达十五年之久。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正是现代文学蓬勃发展的时期,而叶嘉莹正是那个时期许多年轻作家的导师。在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中,白先勇深情回忆道,他曾为了叶先生的诗选课,不惜翘掉其他课程,整整聆听了一年之久。


上世纪50年代,叶嘉莹在

台湾任教时给学生讲课


此后,叶嘉莹的脚步并未停歇,她远赴重洋,先后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成为了欧美汉学界一颗璀璨的明星。在海外,她不仅传授知识,更致力于将中华文化的瑰宝呈现给世界。凭借深厚的国学底蕴和精湛的西学造诣,叶嘉莹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赞誉,成为了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重要使者。


20世纪70年代,叶嘉莹在

哈佛燕京研究室




“白昼谈诗夜讲词,

诸生与我共成痴”

1978年,偶然间在报纸上看到中国学校需要教师的消息,叶嘉莹心底回国执教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便立即写下申请信,表示愿意自出旅费,也不需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次年,国家教委批准了申请,安排叶嘉莹到北大去任教,不久后,又受到李霁野先生的邀请,到南开大学讲课。自那时候起,叶嘉莹便会在每年三月份,在温哥华大学停课期间跨越重洋,回国开展教学与讲座活动。


初回南开大学的叶嘉莹一开课,一间可坐300人左右的大阶梯教室就“人满为患”。教室台阶、窗台上都坐着学生,数学家陈省身也挤在台下。一次,连叶嘉莹自己也挤不进教室门。“叶先生对诗词和讲课都非常投入。”南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文学院原院长陈洪说,有一次讲座,他看到叶嘉莹已经讲了两个多小时,就递了一个条子,希望她休息一下,但她还是继续讲了下去。此后,叶嘉莹在中国各大高校讲授诗词,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太平洋两岸,并于1993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2015年,因年老不能再越洋奔波,叶嘉莹决定正式回国,定居南开。


1999年,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

研究所大楼落成(右三为叶嘉莹)


“师弟因缘逾骨肉,书生志意托讴吟。”叶嘉莹认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谊,有时甚至比骨肉更亲近。我们讲授古典诗歌,我们的理想和志意都是寄托在诗歌里面的。我们透过古人的诗歌,把他们的品格、理想,他们的志意、怀抱,他们的情操、修养,传递给学生。”


2015年,南开大学在八里台校区的马蹄湖畔上,为叶嘉莹修建起了一座“迦陵学舍”,供她授课、治学及生活之用,名字灵感来源叶嘉莹的号——迦陵。这里成为了她晚年生活的诗意栖居,也是她继续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精神家园。




“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出自叶嘉莹《天津纪事绝句二十四首》之二十。在诗中,她描绘了自己初到南开大学为中文系学生讲授唐宋词时的热烈场景,表达自己对教书育人的赤诚之心。“有很多人只是看了叶先生讲座的视频或者文章,就感觉和她在感情上很亲近。她对我们的感召力不仅仅来自一个学者、诗人、教师,还源自她身上散发出的文化智慧,与传统割不断的血缘关系。”叶嘉莹助理、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静说。



“我的莲花总会凋落,

我要把莲子留下来”

2018年,叶嘉莹将自己的1857万元财产捐赠给了南开大学,用作设立“迦陵基金”,第二年,她再次向南开大学捐赠了1711万元,两次捐款共计3568万元。这些捐款是她毕生的积蓄,但她依旧笑着说:“现在,我一无所有了,甚至连生活费都没有了。我的水费、电费、煤气费、医药费,还有我请的两个保姆的费用,都由学校出。”


同年,叶嘉莹荣获“2018年度最美教师”称号。从读诗到写诗,从品诗到讲诗,她说,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诗词教育是一种关乎生命的自我救赎。她这一生颠沛流离,唯一的根深深扎在古典文学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2020年,叶嘉莹获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殊荣。颁奖词这样写道:“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考虑到身体原因,97岁高龄的叶嘉莹未能亲临颁奖盛典现场,而是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与观众见面。她在视频中表示,目前自己身体状况良好,正在计划完成的工作“就是把我们中国现代的诗文词曲文学创作的吟诵的声音传下去,把我们民族美好的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叶嘉莹当选《感动中国》

2020年度人物


今年7月6日(农历六月初一),叶嘉莹先生百岁寿诞当天,她穿得漂漂亮亮,寄语海内外的师友亲朋:“我平生喜欢古典诗词,这与我天生性情相近。我就像一个‘蚕’,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



“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我要把莲子留下来。”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那就是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



“一老证斯文,从忧患修来,作词中仙、天下士;百年闻至道,守孔颜乐处,是仁者寿、圣之时。”叶嘉莹一生历经战乱、海外飘零,晚年回归祖国,持续创作、传承教学,重系古典诗词命脉。但叶嘉莹只谦虚地说,她只是水中的月亮,不是真实的月亮。虽然她已经离我们而去,但她的精神永存,她的诗词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铭记叶嘉莹教授的教诲,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诗词的光芒永远照耀人间。



来源:央视新闻、光明网、南开大学、今晚报等

整理、排版:段昭璇

审核:朱晓妍、魏巍




南开教师工作部
南开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官方认证公众号,欢迎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