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在百余年历史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众多严谨治学、潜心育才的先贤大师,他们为南开大学的创办和奠基倾注毕生之力,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继承弘扬他们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风范,党委教师工作部推出“致敬南开先生”专题,介绍南开先贤之教育思想、学术造诣、育人故事,引导广大教师见贤思齐。
本期,我们将走近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萧公权。
萧公权,原名笃平,字恭甫,号迹园,生于江西南安。在家族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下,萧公权早年接受私塾教育,从《史鉴节要》到《论语》、《孟子》,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而后,随着时代变迁,萧公权步入新式学堂,先后在上海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中学和清华学校高等科求学,1920年赴美深造。
在美期间,萧公权先后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和康奈尔大学哲学系研读,尽管起初选择了新闻学,但他很快意识到自己的兴趣与志向在于哲学与政治,遂转系专攻,最终在哲学领域取得博士学位。他不仅系统地学习了西方哲学、政治学理论,还广泛涉猎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形成了独特而深邃的学术视野。萧公权尤为重视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这一理念深刻影响着他日后的学术研究与教学生涯。
萧公权与南开的渊源,始于其堂兄萧蘧的引荐。1927年,萧公权受聘于南开大学,正式开启了他的执教生涯。此时的南开,规模不大而地位不低,在此任教的除了有萧蘧,还有何廉、蒋廷黻、李继侗、姜立夫、饶毓泰等学界好友。群贤毕至,南开风光一时。
在南开,萧公权讲授“政治学概论”、“比较政府”等核心课程,1929年,他同时开设“中国政治思想”和“西洋政治思想”,根据他的体会,由于这两门课程的研究程度不一样,因此难易程度也大有区别。他说:“‘西洋政治思想’的教材,准备起来比较容易,但仍需要一些时间去整理。‘中国政治思想’没有现成的教材,必须全部搜辑编排。”为此,萧公权亲自编纂教材,倾注大量心血于“中国政治思想”的教学之中。他的课堂生动有趣,结合中西学术精华,深入浅出地阐述复杂理论,深受学生喜爱与尊敬。在南开,他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政治学与历史学人才,为中国学术界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此后萧公权又先后任教于沈阳东北大学、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四川大学、光华大学等校。
与此同时,萧公权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完成了多部具有开创性的学术著作,如《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乡村》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学术界引起轰动,更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赞誉。《中国政治思想史》一书,以时代为经,以思想派别为纬,系统梳理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展现了极强的原创性和体系性,被誉为中国学术界的经典之作。此外,《中国乡村》等著作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为中国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萧公权在《问学谏往录》中写到:为研究专题,搜集资料而看书,当然不是漫无目的,无所取舍的“浏览”,但也不可全凭主观,只摘取与己见相符的思想或事实以为证据,而自圆其说,把一切不相符的思想事实,悉数抹煞,与以视若无睹,存而不论处置。坦白地说,这是一个自欺欺人的下游手法。荀子书中有三句名言:“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我们如果把这三句话改成“以学心读,以平心取,以公心述”便可以作为我们写学术论文的座右铭。
萧公权一生著述等身,横跨政治学、思想史、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为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成为该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治学态度严谨认真,强调独立研究与思考的重要性,在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他的学术观点和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在严谨中求真、在笃实中创新的精神,不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者,更为中国学术界的繁荣发展奠定着坚实基础。
萧公权的学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具体的研究成果上,更体现在他对学术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上。萧公权学贯中西的一生,是对学术的执着追求与无私奉献的生动写照,更是对真正学者风范的独到阐释。
资料来源:《问学谏往录》、晓政行知公众号(南开大学2019级政治学与行政学办)、刘猛《融合中西两个伟大学术传统的萧公权先生》原刊于《传记文学》2017年第4期
整理:李珅乐
排版:王艺潼
校对:苗苗、夏思雨
审核:朱晓妍、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