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全国易地搬迁规模最大、城镇化安置比例最高的省,进入过渡期后,易地搬迁住宅公共部分和共用设施设备维修没有资金、搬迁群众就业增收不稳定、物业管理收费难等问题逐渐显现。立足省情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需要,贵州坚持以改革“破题”,围绕增强易地搬迁安置区“造血”功能,在全国率先开展发展壮大安置区集体经济试点。
一是省级统筹布局试点。制定实施《贵州省发展壮大易地搬迁安置区集体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通过示范项目实施、物业管理实体化公司试点、资产盘活利用“三条路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安排1亿元中央财政衔接资金支持9个市(州)36个县(市、区)实施36个后续扶持省级示范项目,撬动各类资金投资总额达2.12亿元;新增30个物业管理实体化公司试点,注册资产规模达3.99亿元;支持各地利用安置区资产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按比例计提经营收益,促进资产提质增效。截至2024年12月底,全省95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村居)已有869个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占比91.18%;全省安置区集体经济收入达7.53亿元,增幅达215%。36个后续扶持省级示范项目带动搬迁群众就业736人,促进安置区集体经济收益200万元;30个物业管理实体化公司带动就业1790人,吸纳搬迁群众1503人、实现经营收入1907万元;全省易地搬迁商业门面使用总面积494.42万㎡,使用率96.14%,累计收益19.21亿元。
二是督导调研推进试点。将发展壮大安置区集体经济纳入年度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在全省生态移民工作会议、全省移民工作现场会上进行安排部署。督促指导9个市(州)因地制宜制定具体试点实施方案,每月实地调研、每季度调度分析试点推进情况,推进试点工作落实。同时,赴浙江、陕西等省份学习先进经验,调研式推进试点工作。
三是地方自主探索试点。各市(县)先行先试,创新路径方法。如,七星关柏杨林安置点成立了11家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商业运营、劳务经济和物业管理等业务,实现年净收益1745万元;六盘水市通过资金支持、资产委托经营、异地置业等多种形式培育发展安置区集体经济,2024年全市安置区集体经济实现收入1376万元;晴隆三宝街道6个安置社区共同出资组建彝家亲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垃圾清运、食堂承包、基地种植、充电桩运营,以及办公用品、生活用品配送等,实现经营收入448万元。
来源:《贵州改革工作动态》2025年第1期
统筹:张烈烈
编审:代芹涟
微编:肖亚琴
“贵州改革”微信2025年第465期(总第9370期)
▌2025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