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瓦爿和劈硬柴
民生
文学
2024-10-17 16:31
上海
到杭州去了一趟,几位杭州的朋友约我到杭州一家颇为著名的饭店去品尝杭州的名菜,我则想,来开会已交了会务费,会议期间,组委会安排的三餐确实也不错,何必要他们另约一个地方吃饭呢,让他们掏钱,使我欠一个人情。于是我执意谢绝。
杭州的朋友们可能猜到我不肯受请的原因,就提出了一个折衷的办法——“敲瓦爿”,就是吃饭所花的钱大家平摊,各出一份。瓦爿就是瓦片,生性松脆,稍经敲打就会一片瓦爿碎作几块,杭州人以“敲瓦爿”比喻各人平分开销,确实有入木三分之精到。实际上国外也有类似的比喻,如英语把用餐时各人自己付自己的钱讲作go Dutch或Dutch treat,Dutch就是“荷兰式的”的意思,go Dutch可以译为“以荷兰人的方式付钱”。在欧美等西方国家的饮食习惯中,饭店以一人一份上菜,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条件来点自己想要的菜,再各自付自己该支付的钱,至于各人付自己的钱为什么是“荷兰式的”,而不是“英国式的”或“德国式的”,我就不知道了。但是在中国就不行,中菜是公共聚餐制,一桌子的人围在一张桌子上吃饭,无法根据各人吃了多少饭菜来付各自的钱,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平摊,如10个人一起用餐花了1千元,那末平均每人出1百元。所以,现代上海青年讲go dutch一词有两种意思,一种即在快餐店用餐时,各人自己埋单,另一种即集体用餐时,菜金平分,各人出一份,现在人讲做“AA制”。以前,上海人把“AA制”讲做“劈硬柴”,如“今朝大家劈硬柴”,译成白话就是:今天所用的费用大家平均分摊。这一俗语的形成应该与上海的生活习俗有密切关系。▲ 20世纪40年代,林森中路(今淮海中路)1582号益丰柴炭食品店,既卖冰激淋,也卖柴炭,位置在今上海图书馆正门马路对面中国是世界上煤炭蕴藏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不过,把地下的煤炭挖掘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较早规模性开发煤矿可以从1878年成立的开平矿务局算起,1881年投产,年产量很低,仅几万吨而已,所以,一直到民国初期,上海家庭普遍以柴火和农作物的废弃物,如稻草、花萁等为燃料,所以,许多住宅的灶披间有大灶(现在的渔阳里共青团中央旧址、中共二大旧址、韩国临时政府旧址有复原的大灶);约1920年代以后,随着煤炭产量的增加和煤球炉的推广使用,上海大多数家庭使用煤球为燃料,家家户户每天早上要生炉子,而生炉子又要靠柴爿来引火。▲ 韩国临时政府旧址复原的大大灶
人们从店里买来大块的木块后,就要将其劈成小块,质地较松的柴爿虽然很容易劈断,但其不经烧,而质地硬的柴爿虽经烧,但又不容易劈断,但硬柴也有一个特点,当你的斧头将其砍出一条细缝,再稍用力,硬柴就会一裂为二爿,成平分之势,于是上海人以“劈硬柴”喻平分,其与杭州人的“敲瓦引”有异曲同功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