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5年一个档次”成历史?并轨后,工龄满30年、35年、40年退休金,养老金怎么计算?是上涨还是下降了?

文摘   2024-11-12 16:38   江苏  






自2014年起,我国启动了养老金并轨改革,以消除长期以来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之间的养老金待遇差异,促使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更加公平。在历时十年的探索和过渡之后,养老金制度的并轨改革已经完成。有朋友问,退休待遇不是五年一档吗?工龄满了30年、35年和40年是不是会有很高的养老金待遇提升?





一、养老金制度的“双轨制”

在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发展过程中,“双轨制”一直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一直在为建立一个能够满足职工养老需求的制度而不断探索。为了保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生活水平,政府曾专门设立了一个独立的养老保险体系,以保证他们在退休后能获得与在职期间相对稳定的生活保障。而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制度则在经济改革中被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由个人和单位共同缴费,并根据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来计算退休后的养老金。

双轨制的养老金差异,主要源自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和企业职工养老金计算方式的不同。传统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计算依据的是职工工龄长短和工资水平,具体来说,工龄满35年的职工可按在职工资的90%领取养老金;工龄在30年至35年之间的,则按在职工资的85%计发;工龄在20年至30年之间的按80%计发。这样的设计确保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在退休后享有较高的生活保障。

相比之下,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更多依赖个人缴费和社会保险,退休后的养老金数额与个人账户积累金额挂钩。因此,企业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相对较低,尤其对于那些收入较低的工人而言,养老待遇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这种收入差距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甚至有部分企业职工因养老金不足而面临返贫的风险。

二、并轨后的新计算方式: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为消除“双轨制”造成的不公平待遇,养老金并轨改革应运而生。并轨改革后,不再按工龄划分固定的“5年一档”标准,而是采取“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积累模式。也就是说,养老金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缴费年限、缴费指数和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这种计算模式更加灵活、细致,也更能反映职工的真实缴费情况。以下是并轨后养老金的三大组成部分:

基础养老金:计算公式为:基础养老金=社会平均工资×(1+个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个人账户养老金:计算公式为: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金额÷计发月数。

过渡性养老金:主要适用于“中人”,即改革前入职、改革后退休的人员。计算公式为:过渡性养老金=社会平均工资×(1+个人平均缴费指数)÷2×视同缴费年限×过渡系数。





三、工龄与养老金待遇的实例分析

以某机关职工为例,假设其在职月薪为8000元,工龄为35年,其中实际缴费年限10年,缴费指数为1,视同缴费年限为25年,过渡性系数为1.1,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为9000元。则其养老金按新规计算如下:

基础养老金:9000元×(1+1)÷2×35年×1% = 3150元/月

个人账户养老金:简化计算为8000元×8%×12月×10年÷139 = 552.5元/月(未考虑年均投资收益)

过渡性养老金:9000元×(1+1)÷2×25年×1.1% = 2475元/月

最终,该机关职工的退休养老金总额为:3150 + 552.5 + 2475= 6177.5元/月。

与传统养老金“五年一档”计发方式相比,新办法显著增加了灵活性和公平性。不同年限、不同收入指数的职工均能享有更加合理的养老金发放标准。现在,多缴费一个月都有用,缴费基数高一点也有用,真正实现了养老金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四、并轨后“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在养老金并轨改革之前,养老金计算确实是以“五年一档”作为基本依据,简单明了。但并轨改革后,缴费时间和缴费基数的每一点提升都会对养老金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这种“累积性”的方式打破了“五年一档”的阶梯式增长,更加公平合理。

这一变革也传达出明确的信号:在当前制度下,工龄并非直接决定养老金数额的唯一因素,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才是主要影响因素。因此,职工在职期间的缴费年限、缴费基数和社会平均工资等因素都会对其未来的养老金产生重要影响。

总结

中国的养老金制度从双轨制转向并轨,这是我国养老保障事业的重大进步,使得不同类型的职工享有更加均衡的养老待遇。现行的并轨制度将养老金数额的高低与个人的缴费指数和年限、工资指数直接挂钩,不再依据工龄每五年设档,也鼓励职工在职业生涯中注重缴费年限的积累。






以上就是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内容,如果这篇内容您觉得对您有帮助,看完请点赞和在看,让身边更多的朋友知道,感谢!


感谢您的阅读,麻烦点个赞」+在看👇

文案成风
看尽世间百态,尝遍人间冷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