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肩负着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肩负着重大的学科育人使命,应当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且符合国家创新发展需求的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历史学科在思政引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在教学中,我深入挖掘历史事件和人物背后的思政元素,将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我坚持“大思政”系统观念,积极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深挖“大资源”,努力打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的壁垒;天津众多的博物馆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通过馆校合作,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让学生在实地参观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真实。
同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全球视野,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使学生明白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的国际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为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真正实现历史学科的思政引领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堂教学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授,更要有价值的引领,教师应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国家发展培育理想信念坚定的创新人才,为学生成长筑牢坚实的思想根基,提升课堂的思想“纯度”。
二、尊重差异:绽放个性之花
“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不久前结束的第十一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提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是一座“蓬勃的森林”,得出了多样性、系统性、开放性等十二个来自“森林”的启示。教育理应紧跟时代脉搏,往前看、往远看,为未来而教,要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我们的课堂,也应该是“森林”的样子,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花成为花,让树成为树,关爱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以适合自己的方式茁壮成长。
例如,针对一些对历史故事充满好奇、善于口头表达的学生,我以组织历史故事演讲比赛的形式,让他们在讲述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针对喜欢深入思考、研究问题的学生,我提供开放性的历史课题,如“天津近代工业发展对城市变迁的影响”,引导他们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撰写历史小论文。
同时,我采用多元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除了考试成绩外,还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小组合作中的贡献、历史作品的创作等方面。例如,在一次关于“古代文明交流”的小组项目中,有的学生负责收集资料,有的负责制作展示课件,有的负责讲解汇报,我对每个学生在项目中的努力和付出都给予了肯定和鼓励,让他们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进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营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有“温度”的课堂。
三、创新育人:启迪智慧之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基础教育阶段育人工作要统筹好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等关系,立足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好奇心,激发探究欲,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打好坚实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育人方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上下功夫,深入学习新课标理念,积极践行新思想,大胆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我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方法,采用“做中学”的方式,创设真实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和成长。例如,我组织学生模拟工业革命时期的企业家,制定一份工厂的发展规划,综合考虑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劳动力资源、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通过这样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学生们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使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和素养提升转变,激发学生的潜能,为他们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打造有“深度”的课堂。
四、精神引领:担当时代之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勉励广大教师要以教育家为榜样,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教育强国的伟大事业需要一大批有见识、有情怀、有担当的时代大先生。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应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育人智慧和教育境界,努力成为学生敬仰和效仿的对象,做有思想“高度”的师者楷模。
我时刻保持对学科专业的热爱和敬畏之心,不断钻研专业知识,追踪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质量。同时,以身作则,用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感染学生。作为历史教师,我通过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历史故事讲述,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
此外,我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探索历史学科育人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为推动历史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与同行分享教学经验和教育心得,共同提高历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在教育强国的征程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成为有见识、有担当的新时代历史教师,为培养一代又一代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不懈努力。
总之,作为历史教师,我深刻认识自己在教育强国战略中的重要使命和担当。通过讲好历史故事,从思政引领、尊重差异、创新育人以及精神引领等多个方面入手,打造有纯度、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历史教育,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坚实的保障,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让历史学科在教育强国的伟大事业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编辑:王冬、樊婷丽
复审:韩冰冰
终审:王冬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