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专家谈】用“责润心田、和蕴课堂、研促成长”践行教育家精神——“杰出津门班主任”庄再英
文摘
2025-01-17 16:00
天津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天津市北辰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从教18年来,我始终怀揣着对教育的炽热之爱,在教育路上不断探索,关注学生未来发展,培育时代新人。“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责任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健全人格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说:“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我们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必然离不开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为此,我逐步形成“立‘责’为本,让青春闪光”的带班育人方略。班级文化是班集体建设的灵魂。为激发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我创建“三字经”立“责”文化,包括立规范、培骨干、创氛围三个方面,倡导学生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踏踏实实修好品德。在具体实践中,通过开展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制定契合班级实际的班规,明确班委岗位职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同时,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打造“每一面墙都会说话”的文化空间;班级自主开展“五个一”活动,每天撰写一篇班级日志记录成长轨迹、每天推荐一首歌曲丰富精神世界、每周撰写一篇心语记录表达内心想法、每月确立一个短期目标明晰奋斗方向、每月开展一次读书交流促进思想碰撞。于细微之处,打造班级文化,塑造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格特质。我所带的班级被评为天津市优秀学生集体,多次被评为区级优秀学生集体;我获得天津市班主任技能大赛一等奖、京津冀班主任基本功展示一等奖、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典型经验名单。2017年,我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利用心理学“自己人效应”“共情效应”等,创设“四步法”立“责”行动方案,推进家校社育人责任的同频共振,引导学生将责任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每周为家长推送一篇家庭教育指导文章;线上线下家访相结合,构建家校共育共同体;加强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的三方沟通;强化心理健康、青春期健康、家庭教育和励志人生四个方面的指导。依据罗伯特·迪尔茨(Robert Dilts)提出的上三层(愿景、身份、价值观)与下三层(环境、行为、能力)思维模型架构,指导学生以更积极、更乐观的态度直面成长过程中的挑战,逐步培育学生勇于担责的意识与能力,确保责任教育在实践中落地生根。我也有幸被评为天津市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天津市中小学十佳班主任。课程开发不仅局限于学校与领导层面,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也应提升课程意识与课程领导力。我认真学习《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探寻班级管理课程化与班本课程特色化的育德路径,开发立“责”班本课程,构成“一核心三篇章六主题”德育体系,助力学生在实践中追逐梦想。成长课程将班会与传统节日主题化,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安全意识等多元能力品质;在扎牢文化课程的同时,开展“现象我观察”等拓展课程,培育科学素养;“运河乡情”特色课程历经6年实践迭代,曾获全国生态文明教育案例一等奖、天津市“三全育人”优秀案例等,其学生活动手册公开出版,学生在体验中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及社会责任感与行动力。“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出自《国语·郑语》,揭示了世间万物运行的真谛。“和”是在尊重事物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实现不同元素间的有机融合,催生新的生机与活力,促进事物的生长和发展。结合生物学学科特点及自身教学风格,我逐渐形成“和实”生物的教学主张,致力于在和谐融洽、丰富充实的教学环境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作为形容词,有“和谐”之意。教育中的和谐,不仅局限于师生关系和睦融洽,更体现在学生对学习的热爱与乐于探索。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核心素养。如在教授《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节时,通过观察心脏模型、绘制心脏结构模式图、制作心脏及血液循环模型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观,关注不良生活习惯对心脏的影响,形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注重探究和实践,我会鼓励学生尝试做一些在家就能完成的趣味小实验,激发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如指导学生录制“制作孢子印”作业微视频,在网络上广受欢迎,其网页浏览量已达5.4万次。“和”作为介词,有“并列”之意。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教师要关注其个体差异,可以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和项目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挥作业的诊断及激励效能,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在学生学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后,我精心设计“水培蒜黄”实践体验型作业,构建智慧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将探究过程及时呈现,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形成物化成果。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激发学习潜能,发展科学思维,展现教育过程中“和”之美与价值。该案例入选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典型案例,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展播。“和”作为动词,有“结合”之意。《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课程综合,注重关联。跨学科实践是扩展视野、增强本领的重要途径,探究实践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发酵食品的制作是课程标准中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之一,要求学生尝试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从发酵的条件控制、装置的改进、食材的选择等方面不断尝试,生产特定的产品。我组织学生制作家庭版酸奶,指导他们将其中的科学奥秘与实践收获撰写成研究报告,学生代表将其成果在校园科技节“未来科学家训练营——生活中的科学发现”活动中展示并获一等奖。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学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联系,从全球视野理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时,通过实验观察运河水中的藻类、与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一同检测运河水质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提升探究实践的能力,初步形成生态文明观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立志成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者。《礼记・中庸》中写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践行教育家精神,要持有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作为教师,不仅要提升理论素养,还要将科研成果付诸于实践,指导教学。课题研究是教师探索“专业精进”的重要方式。近5年,我先后主持完成4项省部级课题,从教学模式、校本课程、作业设计、课程思政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将教育教学中的小问题、小视角作为切入点,解决实际问题。尝试在前面课题的基础上开展新课题的研究,拓宽研究范围,深化研究层次。如天津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初中生物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研究》结题后,我尝试将学科教学与班级管理相结合,进行以地域资源为依托的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培育路径研究,旨在探索地域资源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机融合,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升青少年的生态文明素养,努力与前一个课题构成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随着岁月的沉淀,我深刻领悟到课题研究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体现科学施教、有效施教。所以,我努力将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积极探寻成果应用的有效路径,力求让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落地生根,真正惠及日常教学。每面对新一届学生时,我都会深入思考如何在先前的教学基础上进行优化与创新。这一过程充满挑战,可能会很漫长,短期内收效甚微,但我坚信“锯动就有沫”的道理,对课例等不断打磨,如在上完市级公开课《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后,我将教学反思撰写成论文,发表在生物学专业期刊上,进一步指导教学。工作初期,我针对“观察蚯蚓”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在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全国学术年会上获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展评二等奖。2017年,这一成果有幸走出本地,送教至甘肃省华池县,为当地实验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作为兼职教研员,我将这一成果与北辰区同仁分享,在后续北辰区与河北省唐山市开展的两次同课异构活动中,两位授课老师将我这一改进方法继续传递,进一步拓展成果影响力,服务于教学。2024年,我申请的教育成果入选天津市新一轮教育成果重点培育项目,这也更加激励我不断前行。作为正高级教师、天津市学科骨干教师、北辰区名教师、名班主任,不仅要自我提升,更要助力青年教师共同成长。我与区内外青年教师结为师徒,通过工作室活动、学科教研等途径,以专题讲座、公开课、经验交流、课例指导等方式与同行共研、共享、共成长;先后走进西藏、新疆、内蒙古、甘肃、河北等地及我区乡村学校送教,助力东西部教育协同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自在津、甘、青、藏、疆五地协同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动会上做《病毒》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录经验交流后,我探索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说课模式为广大教师课程思政研究提供全新范式。展望未来,我愿在教育路上,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笃定求索,砥砺奋进,以点滴努力汇聚微光,助力学生成长。
编辑:王冬、樊婷丽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