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之道
研“融合”之效
——小学科学跨学科概念建构的
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纪实
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探索项目式、跨学科学习,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11月22日,由成都市刘晓敏名师工作室与成都市新都区教科院联合主办,新都区香城小学校承办的“小学科学跨学科概念建构的课堂教学研讨”主题活动在香小演播大厅举行。成都市刘晓敏名师工作室成员、区教科院科学教研员,我校范桉敏书记和周勇校长,以及全区各小学科学分管行政及科学骨干教师,共计1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课例展示
罗希妍老师——《发现生长》
在研讨会课例展示的第一堂课中,龙泉驿区友临小学校的罗希妍老师带领2.5班的孩子,为听课教师呈现《发现生长》一课。在聚焦环节,罗老师通过让孩子辨认照片,引出课题关键词——“生长”。在探索环节,罗老师引导孩子通过回忆和观察,从外貌的各个方面寻找身体生长的证据,以画图的方式记录,并对证据进行分类。罗老师课前对该班学生出生时和当前的体重数据进行了统计,并制作柱状图。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比较,同学们不由得对身体变化之大感到不可思议!
有了前面充分的证据,因此孩子们在“研讨”——“说说自己的生长体现在哪些方面”环节中显得格外兴奋而投入。最后,孩子们通过邹芷墨同学的妈妈录制的视频,了解到芷墨同学在成长期间的点滴变化,殊不知,这些变化给母亲留下的是难忘而温馨的回忆。原来,从家人的回忆中,孩子们从侧面也可以了解自己“忘却”的成长经历!罗老师在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同时,也渗透着生命的教育。
林瑶老师——《不倒翁义卖品诞生记》
在第二堂课,新都区香城小学校科学组的林瑶老师带领3.3班的孩子,进行了《不倒翁义卖品诞生记》的项目式学习课例展示。该跨学科课程实施分为4课时。在前课时,林老师以“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山区小朋友献爱心、传力量,制作什么物件作为义卖品比较合适?”为问题驱动,学生商讨制定出了学习任务——设计制作具备励志形象的不倒翁,并探究了不倒翁的科学原理。现场展示的是第2课时:《设计一个不倒翁》。
课始,孩子们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制定了“美观度”“平衡性”和“成本”三项指标。接着,林老师让孩子们尽情展现创意,以绘制设计图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设计图形成初稿后,进入了限制条件下的设计改进环节,林老师出示了制作不倒翁的工具和材料(含价格)。此时,需综合考虑美观度、平衡性和成本三项指标。经过组内讨论,孩子们力图在三者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其后,小组讲解员纷纷上台对设计图的改进思路进行了精彩的陈述。
活动现场
参会的老师们在教学观摩过程中,为两位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更为孩子们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思维所吸引。
主题分享
两个课例展示后,新都区北星小学校的慕沛辰老师进行了《聚焦小学跨学科概念建构的策略——以“发现生长”与“不倒翁”两课为例》的主题分享。
他先对两堂课进行点评:《发现生长》一课是“稳定与变化”这个跨学科概念的体现,本课可以为学生引发很多关于“稳定与变化”这一跨学科概念的思考,促进科学课程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不倒翁义卖品诞生记》一课指向跨学科“结构与功能”这一概念。这节课针对难以用单一学科解决的问题,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工具综合起来,在课堂上通过多个学科参与,将这些知识和概念、思想和方法进行整合,从而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
慕老师谈到,科学跨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教学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既可以在科学课程内部进行跨学科学习,也可以与外部其他学科综合,形成较为丰富的科学跨学科教学组织方式。
跨学科教学专题讲座
成都刘晓敏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刘晓敏老师为参会老师带来了《小学科学跨学科概念建构的思与行》的专题讲座。他先对提供课例的师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宝贵的建议。接着,刘老师分别从“小学科学跨学科概念,怎么看”“小学科学跨学科概念建构,怎么办”“指向跨学科概念建构的教学案例片段解析”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引领听课教师深入思考、理解“科学跨学科概念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科学跨学科概念”。
刘老师指出,“跨学科概念的建构过程必然要先立足于一个主要学科领域,即引领学生聚焦该领域的事物与现象,经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引发了听课教师的深思和共鸣。
活动总结
活动的最后,新都区教科院小学科学教研员李瑶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她充分肯定了各位老师,包括名师工作室成员在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领域做出的有益探索,指出这样的探索为区内其他学校开展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活动提供了有效参考。她希望此次教学研讨活动能为科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带来一些启发,对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END
文字 | 廖锐 图片 | 廖锐 李蔚蔚
编辑 | 王首道 初审初校 | 李燕
复审复校 | 杨谦玉 终审终校 | 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