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小·国旗下】追寻红色足迹 点亮信仰之光

教育   2024-12-23 20:41   四川  

    思政铸魂 启育童心  


追寻红色足迹

点亮信仰之光


-香城小学校国旗下的思政课-



在广袤的华夏大地,有一座山峰傲然屹立,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革命的荣光,那便是延安宝塔山。宝塔山,古称丰林山,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城东南。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从此,延安成为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宝塔山也成为了革命的象征。




思政大讲堂








本期思政大讲堂,康燕副校长带领大家继续追寻红色足迹,一起体会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优良作风的概括。它包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宝塔山下,红色的基因深深扎根。如今,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从这些红色足迹中汲取力量,点亮自己心中的信仰之灯。这种信仰,就是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我们要以先辈们为榜样,不怕困难,努力钻研知识,提升自己的素养。在生活中,我们要传承延安精神,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六(3)中队思政微课堂





宝塔山不仅是革命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无数革命先烈传承共产主义的信仰,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今天的祖国繁荣富强,让我们跟随六(3)中队的队员们一起回首那些宝塔山下的岁月,还有那可敬可爱的人。






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从军11年、入党7年,三次过草地、四次翻雪山,三次负伤。当过通讯班、和警备团的战士。因为在战场上打仗勇猛,得到了“小老虎”的绰号。受伤回到后方养伤、工作,除了当好警卫外,开荒种地、喂猪养鸡、纺线烧炭,每个岗位都干得非常出色。







1944年初,张思德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大生产运动号召,主动到安塞县石硖谷办生产农场,担任副队长。9月5日,张思德和战友小白决定再新挖几个窑,多烧些木炭。当挖到中午时,突然窑顶掉下几块碎土,出现险情。张思德眼疾手快,奋力将小白推出洞口,厚厚的窑顶坍塌下来,把张思德埋在了下边。战士们和老百姓闻讯从四面赶来,拼命刨土,小白得救了,张思德却没能抢救过来,他牺牲时,年仅29岁。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张思德用他的一生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






在宝塔山下,中国共产党还召开了许多重要的会议,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在宝塔山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亲爱的孩子们,让我们传承共产主义的信仰,努力学习,不负时代使命,在鲜艳的国旗下,立下誓言,一起呐喊出国旗下的最强音: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END










文字|吕娟 编辑|王首道

初审初校|吴萍 复审复校|康燕

终审终校|范桉敏



成都市新都区香城小学校
成都市新都区香城小学建校于2009年,学校占地面积54550.81平方米,师资力量雄厚,其中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特级1名,省优秀1名,市特级1名,市学科3名,市优秀教师20名,区特级3名,区学科40名,区优秀教师67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