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中国人都爱上书法| ▼点击下方关注▼
在这个艺术界纷繁复杂的时代,各种所谓的“创新”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然而,当某些所谓的“艺术大师”以博导之名,行荒诞之事时,我们不禁要问:艺术,究竟怎么了?今天,牛哥就来聊聊央美博导邱振中的“日记”书法作品,以及他那令人瞠目结舌的“书法创新”。
|
近日,牛哥在批评国美博导王冬龄乱书的文章中,频频被提及另一位“书法大师”——邱振中。这位央美博导、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似乎也不甘寂寞,创作了一件名为《日记》的书法作品。然而,这件作品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书法佳作,而是由无数个“邱振中”的签名堆砌而成。耗时三个多月,却只见签名,不见其他内容,这究竟是何方神圣的创新之举?
邱振中,这位在书法界享有盛誉的博导,却似乎对传统的书法艺术失去了敬畏之心。他热衷于搞书法创新,却往往以囫囵吞枣的方式活剥西方理论,然后生硬地套在书法上。这种所谓的“创新”,不过是东拼西凑、不伦不类的产物罢了。
邱振中自己解释说:“这是用自己每天的签名构成的作品,每天心态的微妙区别,或多或少会反映在每天的笔触中。”然而,这种解释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耗费数月时间积聚而成的作品,却让人看过之后只想喷饭。这些签名,不过是邱振中每日随意书写的名字而已,笔法并不精湛,线条之间的关系也十分简单。所谓的“心态微妙区别”,更是无从谈起。
从章法来看,这些签名被所谓“蚁阵型”地排列着,一堆堆名字散落在纸上,形式单元之间毫无内在联系。整幅作品看起来松懈、杂乱、不规则,完全失去了书法艺术应有的韵律和美感。这样的作品,竟然被某些人奉为“伟大的创新作品”,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在现代书法和“丑书”的浪潮中,这种玩形式、搞拼凑的作品并不少见。一些人刻意地做空间分割,将一个字形分割成毫不相干的若干形式单元,然后强行拼接起来。他们以为这样就是前卫艺术,却忘了书法艺术最本质的东西——美感和韵味。还有一些人热衷于变形造型、残损、断裂等形式试验,在质料媒介上动脑筋,在技法、手段上找突破。然而,由于艺术语境的差异、观念的差异,他们制作出的作品往往非驴非马,既不像传统书法,也不像现代艺术。
邱振中的“日记”作品,就是这种荒诞创新的典型代表。他以为通过签名这种形式,能够表达出某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却忘了书法艺术最基本的要求——书写性和美感。这样的作品,如果仅仅是自娱自乐、自我消遣也就罢了。但问题在于,邱振中身为央美博导、书法界的权威人物,却以这种作品来迷惑众多书法爱好者,误导大众对书法艺术的认知。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书法艺术的亵渎,更是对广大书法爱好者的不负责任。艺术创新固然重要,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意妄为、胡作非为。真正的艺术创新,应该是在尊重传统、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既有时代特色又符合艺术规律的作品。
邱振中的“日记”作品,无疑是一场失败的“创新”闹剧。它不仅没有为书法艺术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反而让人们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更多的困惑和误解。这样的“创新”,不要也罢!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书法艺术家能够坚守传统、尊重艺术规律,创作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书法作品。让书法艺术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 E N D -
书法讲坛◎授权发布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点击下方关注我们
书法讲坛◎授权发布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点击下方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