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博导"的堕落之旅!

文化   2024-11-25 10:15   中国香港  

|让每个中国人都爱上书法|
▼点击下方关注▼

在中山国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书法,这一人类文明的瑰宝,本应如璀璨的星辰般照亮人们的精神世界。

然而,近年来,一种名为“乱书”的怪诞现象却如瘟疫般迅速蔓延,侵蚀着艺术的根基,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便是国丑学院的书法博导——汪秋岭。

汪秋岭,一个在书法领域曾有过辉煌过去的人,年轻时,他的字迹端庄秀丽,颇受业界好评。

然而,随着书坛新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汪博导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种压力,并非源自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追求,而是源于对名利地位的执着与不甘。

在名利的驱使下,汪秋岭开始走上了一条背离艺术本质的道路。


首先,他将书法与女性艺术照片相结合,创造出所谓的“人体书法”

在汪博导看来,这种结合是对传统书法的一次大胆突破,能够吸引更多的目光,让自己在书坛上独树一帜。然而,这种所谓的创新,实则是对书法艺术的亵渎与践踏。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魅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而非与低俗元素的结合。

汪秋岭的这一举动,不仅破坏了书法的纯粹性,更降低了艺术的品位,使得书法成为了一种博取眼球的工具。

果然,这种“人体书法”在短时间内确实吸引了大量的观众,每次展出都人声鼎沸。然而,这些观众究竟是来看书法,还是来看人体,就不得而知了。这种混淆视听的做法,虽然暂时为汪秋岭带来了名利,但也为他的艺术之路埋下了隐患。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书法”的新鲜感逐渐消退,人们开始对这种低俗的结合产生厌倦。此时,汪秋岭并未反思自己的艺术方向,反而更加急功近利。当有人直接在人体上写书法,抢了他的风头时,他不甘心地寻找新的“创新”点。

于是,他找来了竹子,在竹子上写书法,并美其名曰“竹书”。然而,这种所谓的“竹书”,除了浪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外,并未引起多大的反响。那些干巴巴的竹子,最终只能被分给了几个农村人,让他们拿回家烧灶

汪秋岭的这次“创新”失败,并未让他停下脚步。相反,他变得更加疯狂和偏执。面对一批又一批书法红人的涌现,汪博导的危机感愈发强烈。

在名利的驱使下,他终于走上了极端。他拿起笔,在纸上狂写乱画,愤怒摔打。巧在这时,有记者来访,问他此是何书?面对这种毫无章法的涂鸦,他灵机一动命名为“乱书”。记者思量半天,一个字也不认识,不由感叹:“大师这个乱书好厉害!”

“乱书”,就这样一个听起来就充满随意与无序的名字,却成了汪秋岭攀上艺术“高峰”的阶梯。

他声称,“乱书”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是对传统书法的颠覆和创新。然而,这种所谓的“创新”,实则是对艺术规律的践踏和对观众智商的侮辱。

在“乱书”中,你无法找到任何一丝传统文化的痕迹,也无法感受到任何一点艺术的魅力。它就像是一堆毫无意义的墨迹,被随意地挥洒在纸上,让人看了不知所云。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荒诞不经的“乱书”,却在汪秋岭的炒作下逐渐走红。从中山国书协到其他名家,大家纷纷被形势所逼,称赞其“乱得有法度、线条太美”。

这种称赞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悲哀。因为这些人并不知道,“乱书”的背后是艺术家对艺术责任的逃避和对名利无尽的渴望。他们被汪秋岭的炒作所迷惑,失去了对艺术的正确判断力和审美力。

“乱书”现象的蔓延,不仅是对艺术规律的践踏,更是对社会文化的侵蚀。它破坏了艺术的纯粹性和严肃性,使得艺术成为了一种可以随意玩弄和亵渎的对象。

同时,“乱书”现象也误导了公众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使得一些人开始追求新奇和怪异,而忽视了艺术的本质和价值。更为严重的是,“乱书”现象还影响到了教育领域。

一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口味和市场的需求,竟然也办起了“儿童乱书作品展”。这些孩子们被鼓励模仿汪秋岭的“乱书”,在纸上随意涂鸦。

然而,这种所谓的“创新”和“自由”却是对孩子们艺术启蒙的误导和摧残。他们本应该在正规的书法教育中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艺术的技巧,却被这种荒诞不经的“乱书”所迷惑和误导。

汪秋岭的堕落之路和“乱书”现象的蔓延,是对我们这个时代艺术生态的一次深刻反思。

它提醒我们,要警惕名利的诱惑,坚守艺术的底线和原则;要尊重传统、遵循规律,推动艺术的健康发展;要加强艺术教育、提高公众审美水平,让艺术成为滋养人心、引领风尚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类似的丑剧再次上演,让艺术在中山国这片土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特别声明:虚构小说,请勿对照入座

E N D -

书法讲坛◎授权发布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点击下方关注我们

书法讲坛
书法讲坛,一个专门讲述书法的专业公众号!每天更新一期免费书法名家教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