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一走进远安,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大大的“楚园春欢迎您”的宣传牌。看到“楚园春”由过去单一的黄酒品牌跃升为白酒黄酒兼用的知名品牌,我心中由衷高兴,就像看到原来抱在怀中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健壮的大小伙子。我不由回想起三十年前“楚园春”慢慢孕育的那些往事……
那是一九八二年初,为落实远安工业强县战略,县政府决定筹建县黄酒厂发展酒业生产,以填补我县低度酒的空白。经过研究,县经委将我和张辉亮从县企业局抽调出来,奉命赴浙江绍兴考察论证远安建黄酒厂的可行性及黄酒酿造工艺技术。我们考察回县向当时的县经委主任王炳南等领导汇报后,县政府决定正式建立黄酒厂,并于一九八二年五月任命我为县黄酒厂厂长。我将厂内人员分为两套班子运作,一套班子由新任命的厂党支部副书记程国宪负责厂房修建,一套由我负责黄酒工艺技术的引进和职工培训学习。五月中旬,我带领苏其美(学酿酒技术)、申玲和张静(学习化验分析)再赴绍兴酿酒总厂实地学习黄酒酿造工艺和化验分析,他们三人到年底学习结束回厂。一九八二年八月,我带领绍兴酿酒总厂援建派出的以包金木为首的16名师傅回到远安,着手酿酒车间设备、器材、原辅材料等筹备工作。没有厂房,我们在县领导的直接关怀下,在位于鸣凤山脚下茅草丛生的鸣凤河滩安营扎寨;没有器材,我们土法上马,建水塔,砌酒池,购置缸罐,安装锅炉。当时远安糯米产量低,我们赶往石首,调购回30万斤优质糯米。十一月份,一切准备就绪,我们正式试产,浸米蒸饭,前期发酵。一九八三年春,经过榨酒杀菌,装罐堆装进行后发酵,产出第一批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远安黄酒。产品刚出来时,由于内地对黄酒知之甚少,照搬的绍兴技术生产的黄酒饮后,口味不适,致使产品销路欠畅。为拓展销售市场,就必须生产出适合本地口味的新品黄酒。当时我和厂党支部书记熊家源商量,召开一个由绍兴包师傅和酿酒车间主任陈克亮(跟班学艺)以及从绍兴学习回来的苏其美等参加的技术攻关会议。会议确定在吸收和消化绍兴黄酒传统酿造工艺的基础上,结合远安的水质、米质等实际,精研组方,采用摊饭工艺,选优质糯米蒸煮,配以本地多种曲药,以酒代水,延长糖化发酵周期,榨汁杀菌,多序精酿。新产品出来后,经专家品尝,具有香甜可口不粘稠,色泽金黄不浑浊,酒精度低(18-20度)但甘美醇厚,回味悠久、口感适宜等特点。消费者饮用后普遍叫好。酒虽好,但还没有一个自己的酒名,县政府要求我们尽快为产品命名。我肩负为新酒命名的重任,反复查阅资料,并四处征求意见,形成了一个初步命名方案。一九八三年五月,我召集厂领导班子及浙江包师傅和陈克亮、苏其美等人参加产品命名会议,会上将我个人考虑的意见进行了阐述:在考证我国黄酒三千多年酿造历史的基础上,必须充分挖掘其深厚的酒文化底蕴,并将远安悠久的楚文化融会其中。据查阅资料,远在春秋战国时期,黄酒已大行天下,越国的会稽(后为绍兴)酒已久负盛名。当时楚国(即现今湖北、湖南一带)的彝陵(现今宜昌市)所辖秭归正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亦是灿烂辉煌的楚文化的发祥之地。据传说,屈原钟爱黄酒,常邀友饮酒作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句。为使我们研制的新品黄酒能和历史悠久的楚文化结缘,便构思出为“楚园春”这个酒名。因古时称“春”意为美酒。“楚园春”寓意为楚国这块美丽富饶的国度里最上乘的美酒。当时经过大家一番讨论认可后并报县经委同意后,就决定以“楚园春”冠名生产瓶装黄酒。“佛靠金妆,人靠衣妆”,好酒亦应有个好包装。当时我和吕仕和(厂供销员)赴宜昌市考察时,看中了市彩陶厂生产的双耳紫砂艺术陶瓶(陶瓶装酒不易变质),便以此瓶为原型,请市彩印厂设计出具有古色古香的不干胶商标,瓶肩双耳系上红丝绸飘带,并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宜昌市著名书法家蔡静安先生以其古韵十足的隶体书写酒名和背贴简介。双耳紫砂艺术陶瓶一经贴上精美的标签,便更显现出其古色精美、庄重典雅的不凡气质。“楚园春”作为湖北低度黄酒新品种,一经投放市场,倍受各界人士青睐。各级新闻媒体竟相报道。特别是中国武汉农村信息咨询总公司主办的《致富参谋》第七期(1985.5.10)以《黄酒新秀——楚园春》为题对远安“楚园春”酒进行了专题报道。由此,“楚园春”名声大振,成为远安县一大名产。“游鸣凤仙山,饮楚园春酒”成为远安的品牌活动,“楚园春”黄酒也成为远安招待宾客,访亲会友,节日喜宴之特色佳品。“楚园春”黄酒一经投放市场,便畅销省内外,远销到首都北京和上海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