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成立 | 同方知网“中国仰韶文化数据平台”同步上线 赋能仰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

学术   2024-10-22 17:16   山东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内容来源:CNKI党政智库

2024年10月17日,在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3周年之际,由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牵头的“仰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联盟”(以下简称“仰韶文化联盟”)正式成立。由同方知网承建的中国仰韶文化数据平台同步上线。该平台是同方知网与研究中心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重要成果,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仰韶文化相关的多模态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有利于推动仰韶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成立大会宣读了仰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联盟成立宣言。宣言中着重提到,仰韶文化联盟将致力于让世界认识仰韶文化,让仰韶文化走向世界,持续提升仰韶文化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全面助力仰韶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自今年3月筹备工作启动以来,得到了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的专业指导,以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文物考古学会、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会的大力支持,截止目前,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联盟共有指导单位5家,成员单位58家。
“仰韶申遗已经提上了日程,63家成员单位将抱在一起,为仰韶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努力,一艘‘仰韶航母’正在启航。”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鸿星说。
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成果丰硕
在10月17日下午举行的“新发现、新认识: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交流会”上,来自山西、陕西、河北、河南考古学者分别汇报了各自省份仰韶文化研究工作的最新情况。
自2020年5月国家文物局启动“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近5年来,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四省开展了大量相关考古工作,对河南灵宝北阳平、渑池仰韶村、巩义双槐树、郑州大河村、宜阳苏羊、陕西高陵杨官寨、山西沁水八里坪、河北武安赵窑8个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宜阳苏羊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彩陶罐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海旺介绍说,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启动以来,河南考古在北阳平、苏羊、双槐树、大河村等仰韶时期大遗址展开考古发掘,还与陕西、山西、河北等仰韶文化分布的其他省份研究机构联合攻关,有了不少新的发现。
刘海旺表示,在新时代,考古学方法和理念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考古学本身的进步,实际上是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方面,有了日新月异的进步,多学科研究已经成为考古发掘的标配。在做好发掘的同时,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仰韶文化这样的史前文化的阐释和解读上,让公众能更好的了解史前文化的独特魅力。

△宜阳苏羊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风格遗物 兽首石雕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介绍,在距今5000多年前仰韶文化中期的三门峡地区,曾存在“铸鼎塬古国”。
结合出土遗物发现,这一时期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工,有专人从事制陶、酿酒、丝织等手工业;建造的房屋出现了专业化倾向,一些掌握建筑知识的人开始脱离或半脱离农业生产,专门从事房屋营建。但有一些特大型的房屋显然是无法依靠本聚落的人能够承担,而是通过动员、协调、组织整个聚落以及周边聚落的人完成,这反映出了中心聚落与周边聚落的主从关系,社会权利得到进一步强化。

△郑州大河村遗址史前地震遗迹
魏兴涛表示,铸鼎塬周边区域仰韶文化中期聚落群具备了坚实的农业物质基础,出现了人口较多的大型聚落,并产生了阶层差异,对周边其他聚落进行整合、分层级维持权力秩序、长时间较高水平发展的政治管理实体,拥有古国的一般特征。
“铸鼎塬古国”主要形成于北阳平遗址、西坡遗址等中心聚落兴建时期,最早可追溯至距今5700年前后,并在庙底沟类型向外强势扩张时达到鼎盛期,先后存续了700年左右。

△灵宝西坡遗址大型建筑遗存F104
为仰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探索新路径
在10月17日下午举行的“科技仰韶:仰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路径分组讨论会”上,来自考古、数字技术、遗址公园、博物馆及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共同探索仰韶文化在新时代的活力再生之路。

△仰韶文化花瓣纹彩陶盆
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庞雅妮以《仰韶文化遗产的博物馆活化利用——以“彩陶•中华”展的展示传播为例》做了主题发言,她分享了展览中采用的互动多媒体装置、故事讲述墙等创新手法,有效激发了观众对仰韶文化的兴趣与探索欲。同时,通过社交媒体、在线直播等渠道,拓宽了展览的影响力,使仰韶文化跨越地域限制,触达全球观众。
同方知网党政法事业部总经理成鑫在《AI赋能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题发言中,着重介绍了AI技术在文物识别、虚拟修复等方面的应用案例,以及如何通过AI技术提升文化遗产的公众参与度,如智能导览、个性化推荐系统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性和效率。

甘肃秦融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平胜在《新质生产力赋能新时期文物活化利用的探索》主题发言中,围绕如何利用新技术,如数字创意、新材料技术等,提升文物的艺术表现力、实用性及市场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案例分析,生动描述了如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既保留文化精髓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化产品。
仰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鸿星以《新科技背景下仰韶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路径探索》为题,将“前沿科技+仰韶文化遗产”结合,为打造文旅消费新产品、新场景,变先人文明资源为后人幸福财富,指明了联盟未来发展愿景。
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馆长胡继忠对分组讨论会成果进行了总结。首先是要继续探索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传播等方面的创新应用,为仰韶文化的展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让遗址的可持续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其次,要推动考古学、数字技术、设计艺术等多领域合作,共同探索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新模式。要依托仰韶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仰韶文化的创新发展需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跨界融合,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等平台,拓宽文化传播渠道,增强公众对仰韶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感。并加大对仰韶文化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的投入,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为仰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各界大咖齐发声,共筑仰韶文化联盟新未来
在中国考古学会考古遗产专委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看来,仰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联盟的建立,无疑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联盟的成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平台,更将有力地推动仰韶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工作。
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广瑞认为,仰韶文化联盟的属性应有两个,一是守正创新传播,二是研究利用发展。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会更侧重于后者,利用仰韶文化这一古代文明服务现代生活。“在近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会将着力打造投资平台,为联盟注入1到2亿元的固定资产,以实现平台扩大和投资范围的进一步拓展。”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海旺表示,作为仰韶文化联盟理事长单位,同时是具有优良传统的考古大院,未来将投入更多精力加强对仰韶文化的研究阐释和保护利用。河南是仰韶文化的中心,因此研究好、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仰韶文化,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历史使命。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靳松安表示,仰韶文化联盟的成立,将极大地推动和深化仰韶文化的研究,让世界更深入的了解仰韶文化。他认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应当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强强联合,一同做好发掘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布考古成果。他建议,应当多举办一些仰韶文化专题性展览,便于公众了解最新成果。
同方知网党政法事业部总经理成鑫表示,对于联盟而言,一方面要做好仰韶文化的研究,为传播和活化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则是要发挥好联盟的协同作用,把分散在各个机构的相关文物、文献等资源整合起来,共建共享。未来,同方知网将于仰韶文化联盟一道,共同打造面向世界的仰韶文化数据中心,为成员单位提供最权威的文献服务和知识服务。下一步,同方知网也将积极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让AI更好地赋能仰韶文化研究、传承、保护和利用。

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馆长李宝宗认为,仰韶文化联盟的成立恰逢其时,将在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深化仰韶文化研究的关键节点,为全国范围内的仰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博物馆、新闻媒体、文创公司、科技企业等搭起了交流互鉴平台。同时也为非国有博物馆加入传承弘扬仰韶文化队伍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河南仰韶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拴朝说,联盟的成立意味着我们能够汇聚多方力量,共同探索仰韶文化发展之路。通过资源整合,加强合作,能更好地开展仰韶文化的学术研究、考古研学、传播利用。

展望未来,各界力量汇聚于仰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联盟,共同探索的脚步不会停歇。仰韶文化这一古老而璀璨的文明瑰宝,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书写崭新的篇章。


(转自顶端新闻)

知网中部区
知识人生,知网相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