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电影的幕后故事:日本电影《砂器》

文摘   2025-01-29 11:04   安徽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银幕上同时出现了两部以麻风病为题材的影片,一部是姜黎黎、王志华主演的《十三号地区》,另一部是肖雄、王学圻主演的《净土》。
这固然跟当时中国麻风防治协会的成立以及新闻报道称中国尚存数百个罕为人知的麻风村有关,但麻风病突然间成为电影的热门题材,不能不说是受到了日本电影《砂器》的影响。

根据松本清张同名推理小说改编的《砂器》于1980年5月在中国内地公映,它讲述的是天才音乐家为掩盖生父是麻风病人的事实而杀人的故事。

那时候的中国观众好有眼福,刚送走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尼罗河上的惨案》,又迎来森村诚一的《人证》。在推理小说界,森村诚一算是松本清张的弟子,而松本清张则与克里斯蒂、柯南道尔并称世界推理小说三巨头。

《砂器》的引进并非一帆风顺,电影局初审时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这部影片对资本主义社会有一定的暴露作用,演员、导演技巧有可取之处,可以公开发行”,另一派则认为该片“副作用较大,不宜公开发行”。

实际上,持后一派意见的才是真正的行家,他们对松本清张的原著十分熟悉,经过比对,他们发现这部电影在改编过程中做了一个大大的手脚,当然,这个手脚也是大师级别的。

松本清张

松本清张一生创作作品达620部,其中知名度最高、影响至深的当非《砂器》莫属。这部推理小说从1960年5月起用了一年时间在《读卖新闻》上连载,之后由光文社出版单行本,甫一推出便登上1961年图书排行榜第5位,是当年最畅销的文艺类图书。正是凭借《砂器》这部作品,松本清张实现了对推理小说的“清张革命”,奠定了他“社会派推理小说之父”的地位。

原著中的和贺英良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面角色,除杀害养父之外,还有数条命案在身:他利用隐蔽性极强的高科技手段杀害了重要证人宫田邦郎;并用同样方式试图使评论家关川重雄的女友流产而导致其身亡;此外,帮他销毁作案证据的女友也因绝望自杀。

在《读卖新闻》上连载的《砂器》

早在《砂器》于《读卖新闻》连载时,松本清张就找到松竹公司的编剧桥本忍与导演野村芳太郎,委托他们将其改编成电影。桥本忍和野村芳太郎组合此前成功地将松本清张的《监视》《零的焦点》和《影之车》搬上银幕,获得了作家本人的高度评价。

左起:野村芳太郎、桥本忍和山田洋次

然而,《砂器》的改编难度不同以往,不仅因为篇幅大,而且情节相对松散,这对松本清张忠实的读者群来说是可以忍受的,但要变成一部紧凑又抓人的电影,就需要对原著进行根本性的改动。在一时找不到头绪的情况下,桥本忍把山田洋次拉了进来。1965年,桥本忍把松本清张的《雾之旗》改编成剧本,山田洋次是这部电影的导演。

桥本忍和山田洋次在保留基本情节的基础上对原著作了三个重大改动,首先将故事的背景置换到了当下70年代的时间框架里进行重新演绎。表面上看,这只是时间的变化,实则不然。在原著中,松本清张是把经济高速发展下人的异化作为犯罪的主要动机,而进入70年代,日本经济开始走上下坡路,由于物价高涨、油价暴涨、经济危机等因素,日本国内已是一片人心惶惶,在这种情况下,照搬松本清张的社会批判精神来拍《砂器》显然不合时宜。

其次是将和贺英良塑造成一个令人同情的悲剧性角色,不仅删减掉了他在主案之外的其他犯罪,还将他杀害三木谦一处理成情急之下的不得已之举。为此影片刻意增添了一个重要情节,即和贺英良的生父本浦千代吉依然活在疗养院,和贺英良被三木谦一强迫与生父见面,无奈之下他才痛下毒手。

同时,影片还对他原本“伪作曲家”的身份进行了彻底美化,将他刻画为一名集作曲、演奏、指挥于一身的全能型音乐天才。于是,音乐成为电影《砂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不仅呈现出了原著中未曾展示过的犯罪者的内心活动及精神世界,同时又为影片导入了“宿命”这个重要的表现主题。

影片的高潮段落是和贺英良在个人音乐会上指挥并演奏他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宿命》,同一时间,警视厅召开联席会议,由刑警今西汇报案情侦破结果。在这个段落里,伴随着今西关于和贺英良幼年经历的讲述以及另一空间里和贺本人的钢琴演奏,早年间本浦父子在日本各地四处流浪的第三条叙事线展现在观众眼前。这段三条叙事线交叉运用的平行蒙太奇段落长达40分钟,最大限度地运用电影独特的视听手段,制造出了催泪弹般的感人效果。

原著中“(本浦)千代吉病得很重后不久,他带着秀夫一起旅行”寥寥几个字竟然转化为银幕上一场父子情深的流浪之旅,人物的命运与日本列岛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观相互交融在一起,为和贺英良战前的个人经历赋予了一层浓重的民族国家色彩和普遍性蕴含。这个段落所展示的,已不只限于发生在战前的一段不幸的个人史,而成为日本国民共有的战前经历与集体记忆的象征性写照,足以唤起所有70年代日本成年观众的共情和共鸣。

至此,影片对原著完成了一个最重要的改动,将主题引入到宿命论的方向上,为隐匿历史的犯罪进行合理化辩护,大大背离了松本清张社会派推理小说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影片最后更是运用字幕说明,“像本浦千代吉那样的患者在日本已经不存在了。然而,不管人生的旅途变化如何,像这样父与子的宿命却是永远无法改变的!”这段用以升华影片主题的文字传递出了70年代日本社会繁荣表象之下被压抑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悲情——后人无论怎样努力,都永远无法从前任留下的“历史”阴影中摆脱出来。

电影《砂器》将主人公的一切境遇,甚至最后由于极端利己主义而走上犯罪道路均归结为受到命运的摆布,这就是该片的“副作用”所在。正如日本电影研究专家陈笃忱在当时所写的影评中指出,“这个结论是难以令人同意的,我们只有用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主人公所生活的社会背景和他的思想意识来进行剖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简单地用‘宿命’二字来概括一切,难免有宣扬宿命论之嫌,从而削弱了影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根源这一主题。”

所幸《砂器》一片最终还是通过了审查,得以在我国公映,不过整个过程却是在一种非常矛盾的情形下进行的,一边是观众在影院里被感动得痛哭流涕,一边是报刊上不断发表诸如“怎样看《砂器》”的文章,让人们擦干眼泪,认清资本主义社会鼓励个人奋斗、自由竞争、优胜劣败、弱肉强食的本质。从一定程度上说,《砂器》是以揭露性影片和批判性教材双重身份在中国公映的。

而在日本,《砂器》则受到了观众和评论界的一致认可,以7亿日元的成绩荣登1974年度票房排行榜第三位,并被评为电影旬报十大佳片的第二名,仅次于《望乡》。松本清张本人也认为该片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改编,甚至超过了原著。

野村芳太郎(左2)在《砂器》拍摄现场

除了两位重量级的编剧之外,《砂器》集中了70年代日本影坛的精锐力量,导演是松本清张最信赖的野村芳太郎,他一生执导过8部根据松本清张小说改编的推理电影,被誉为日本推理电影第一人。作曲之一的芥川也寸志是日本文坛巨匠芥川龙之介的儿子,他借鉴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创作了片中的交响乐《宿命》,被日本影坛赞誉为"金字塔之作"。

为兼顾海外市场,该片特邀当时已经在国际影坛闯出名声的丹波哲郎饰演男一号今西刑警,他曾在1966年007电影《铁金刚大破火箭岭》中出演,也曾在香港导演张彻执导的《水浒传》中扮演过卢俊义一角。

饰演和贺英良的加藤刚之前就主演过松本清张的另一部改编作品《影之车》,导演也是野村芳太郎。当时,他刚刚与栗原小卷共同主演了苦情电影《忍川之恋》,不仅演技得到证明,其英俊的相貌和气质深受观众欢迎。在《砂器》中,他虽然演一个天良泯灭的钢琴家,但却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在影片上映后,他身穿的大尖领西装在国内一度流行。

绪形拳(后排右)被找来饰演被和贺英良杀害的三木谦之,但他向导演提出想演本浦千代吉一角,为了能演这个角色,他可以不要一分钱片酬。

论名气,绪形拳绝对在加藤嘉之上,但导演说“千代吉这个角色从确定电影改编之日起就定了由加藤嘉扮演”。加藤嘉也的确为这个角色付出了巨大牺牲,拍摄前,他拔掉了牙齿,好让双颊凹陷。拍摄时,他用尼龙网把自己捆绑起来,造成瘦若僵尸的视觉效果。

为了找到扮演本浦秀夫(少年和贺英良)的小演员,剧组面试了上千名儿童,但应试者很少能表现出角色那种日积月累、随时会爆发的仇恨心理。

最终,年仅8岁的春田和秀因为有一双“会杀人的眼睛”而被选中。他与加藤嘉饰演的父子在旅行中所遭受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

影片中的这场旅行经历了春夏秋冬,整个拍摄花费了10个月的时间,春田和秀的小学二年级都是在摄制组度过的,所以他当时的心情就像他饰演的角色一样——“我真的很想上学。”

在出演《砂器》之前,春田和秀已经是一名童星,但在这部影片完成后不久,他便退出了演艺圈。如今,58岁的他是一家汽车配件专营店的老板。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日本全国麻风病患者协会(后改称 “全国麻风病疗养所住院者协会”)担心《砂器》会助长全社会对麻风病的歧视,而且随着电影上映,世人也会误认为 “麻风病患者如今仍不得不过着流浪的悲惨生活”,因此在电影筹备阶段就要求停止制作。经过协商,松竹公司同意在片尾打上字幕——“随着医学的进步,麻风病已有特效药,如今患者已完全能够康复并回归社会。拒绝接纳他们的,仅仅是依然根深蒂固的非科学偏见与歧视,像本浦千代吉这样的患者已不复存在。” 

今西刑警与麻风病患者会面的场景,在剧本阶段设定为穿着防护服,但考虑到这可能会引发对麻风病实际情况的误解,应协会的要求,实拍时改为了西装造型。

禾言电影往事
让文字在指尖跳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