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13日,2024年(第八届)中国水环境模型与智能决策研讨会在广东深圳圆满召开。
南京智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高级研究科学家马文静在大会上做了题目为“洱海流域高分辨率水文与污染负荷模型与入湖负荷时空动态模拟研究”的报告。
大会组委会征得报告人同意,在此分享报告PPT,欢迎品读。
马文静
南京智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高级研究科学家,陆域模拟研究中心带头人
主要研究方向:分布式和半分布式水文模型、流域污染负荷迁移转化模型、暴雨洪水管理模型、海绵城市数值模拟模型、复杂模型全局敏感性分析、不确定性分析等。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10余项与流域污染控制及水环境模型相关的研究项目。具体包含:智慧洱海监管及服务平台科学决策支持模型研究应用、滇池流域水污染控制工程评估及精准治污决策系统研究、太湖入湖河流陆域-河网-圩区-河道模型体系与治理工程智能决策研究、大理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剑湖流域治理工程精细化定量评估模型体系研究、九江八里湖流域容量总量污染控制研究等。
内容简介
本报告探讨了洱海流域陆域水文水质模型的构建关键点,并展示了模型在揭示流域降雨径流规律和模拟负荷时空动态方面的应用。
模型构建关键点:
模型计算平台:利用inteliway-WS模型软件,模拟洱海流域的水文过程和污染负荷动态输移,包括降雨、灌溉、下渗、蒸发、径流,以及流域内点源和面源的负荷累积冲刷、迁移等过程。
子流域划分:以自然汇水区为主,突出重要水体和人工干扰影响。
水文响应单元划分:考虑坡度、土壤、土地利用等差异,同时兼顾计算效率。
轮作模式表达:考虑种植行为动态变化和流域治理工程对下垫面的影响。
河床特性表达:考虑不同河床特性差异对模拟影响。
河道断面形状精细表达:河道断面对宏观流域水文水质模拟没有突出影响,但会影响河道的水位流量关系,在溶解氧模拟中,河道断面形状对复氧过程有显著影响。
蓄滞模块表达:针对沟渠封堵造成的径流蓄滞在农田情况,研发蓄滞模块,表达不同HRU 的特征指定其能够发⽣滞蓄的⾯积以及滞蓄区域下泄⽔流的能⼒。
地表-地下-河道交互过程表达:考虑地表-地下-河道交互作用影响。
重点污染治理工程表达:考虑湿地、生态缓冲带、调蓄带和库塘等治理工程的影响。
水库蓄水、调水、放水及河道引排水表达:对流域重点水库蓄水-调水-放水,及河道动态分水过程进行动态表达。
研究主要内容:
降雨与入湖水量及负荷的相关性:降雨量和入湖水量、入湖负荷之间存在关系,但并非完全一致。不同年际间入湖水量和负荷具有较大变异性,模型综合考虑了流域水文水质计算中多种复杂因素。
不同空间区域负荷动态变化:降雨时空分异性对不同片区入湖负荷的影响显著,需要特别关注降雨空间分异性、准确性的影响。
小降雨事件的影响:小降雨事件对入湖水量和负荷有显著影响,代表了决策者可能可以利用流域现有污染治理措施进行水质净化的潜力。
不同河流之间降雨的相关性分析:降雨之间的相关性和距离有一定关系,但也并不是距离越近相关性一定比较强,需要考虑降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异性,分析可以帮助更有效地利用流域降雨监测数据。
不同片区降雨-径流-水质浓度之间相关性:流域内的蓄水容积、产流面积(产流时间、迁移时间)可能会影响降雨和入湖水量的相关性。
结论:
报告强调了洱海陆域水文水质模型是一个持续动态优化的过程。随着流域动态变化、认知加深和管理需求变化,模型也在不断更新和维护。模型的应用从宏观把握入湖水量和负荷情况,逐步过渡到解决具体河道问题,对模型精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演讲内容
扫码加入技术交流微信群——
数字与智能水环境技术研究与应用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