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2日,古城西安,张学良与杨虎城两位将军出于民族大义和对当时形势的正确判断,站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正面,毅然扣留了来陕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历史的广袤苍穹下,西安事变的光芒穿透岁月的重重迷雾,为中华民族于风雨飘摇间,照亮了那条通往团结与新生的航道。自此,民族命运的巨轮开始转向,驶向光明与希望的新程。
中华民族存危亡,内斗纷争仍未止
1936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已无情地践踏我国东北三省,并妄图侵吞华北,进而吞并整个中国。而蒋介石却依旧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全力围剿红军,置民族危亡于不顾。而此时的中国共产党,正积极扛起抗击日本侵略者、救民族于危亡之际的责任。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得到了全国各阶层抗日民众的拥护。群众的抗日爱国运动也对当时正在与红军作战的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广大爱国官兵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毛泽东在1935年所做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早已表明:“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内各革命阶级都在逐步地走向联合,准备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两军互通存共识,中共斡旋聚合力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光辉号召下,张学良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心生动摇。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下,周恩来与张学良在延安会谈并商定了一系列停战与合作抗日事宜。杨虎城也与红军达成了合作抗日的秘密协议。而为了继续推进其所谓“剿共内战”,蒋介石飞抵西安,向张学良、杨虎城施压。12月9日,西安城一万多名学生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举行请愿游行,蒋介石指令张学良用武力镇压。张学良赶到灞桥劝阻学生,并被慷慨陈词的学生的爱国热忱所深深感动。1936年12月12日,经历了几次进谏却被斥为“犯上作乱”后,张学良、杨虎城决定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是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营在营长孙铭九的率领下,包围华清池,于华清池旁的虎斑石崖缝隙处扣留了蒋介石;与此同时,十七路军控制了西安全城,囚禁了从南京来的几十名国民党军政要员。当天,张学良、杨虎城等18位高级将领署名发表《对时局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
时局转变形势安,联合抗战基石强
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外皆为之震惊,局势一度剑拔弩张。兵谏已成,如何谈判、磋商,与蒋达成初步共识,为当时解决严峻形势的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秉持着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积极斡旋调停。周恩来等中共代表亲赴西安,开诚布公地与各方进行谈判。最终,在中共代表们与爱国民主力量的共同努力下,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成功解决,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此,国共两党携手共同抗日,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无分南北,无分老幼,皆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奋起抵抗日寇的侵略。
在风云激荡的时刻,无数的爱国志士们总会挺身而出。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身份背景,却因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汇聚在一起。他们或奔走呼号,或默默奉献,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民族大义的坚守。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却绝不能忘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我们怀着崇敬与虔诚,深深地铭记这段历史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份感动、每一次震撼,将无数爱国志士的爱国精神和民族大义,如同珍贵的火种一般,悉心传承,使其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生生不息。
往期精彩回顾
供稿 | 组织监察部 贺宝仪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排版 | 曹睿
责编 | 柳杉
审核 | 齐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