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激荡,家国未平
时代风霜,岁月留痕
看万山红遍,看层林浸染
看革命的火种洒遍万水千山
看国家的富强奏响盛世华章
看民族的复兴蒸蒸日上,如日方升
看人民的笑颜恰似繁花,映满山川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的一个农村,那个时候,社会动荡,风雨飘摇。时光催人奋进,年少的毛泽东追寻知识的殿堂,刻苦学习。辛苦不负,考入湘乡驻省中学后,他于书海中探寻真理,在乱世中砥砺锋芒。随着知识的增长,在求学的辗转中,他认识到,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疲弊,仅仅依靠传统思想观念和方法是走不通的。
于是,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外出求学,临行前写下《呈父亲》,“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好男儿志在四方,他心中满怀的是祖国壮丽河山,心怀天下的抱负,是心中挣脱传统观念束缚、投身于伟大革命事业的坚定决心。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毛泽东在学校师生编印的《明耻篇》封面上题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无言之愤,直击心灵的呐喊,震彻心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心怀家国,义不容辞。正是如此,他“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为国家利益而发声,为中华民族而嘶喊。大革命浪潮中,出生于农村的他深知农村现状,洞察农民的强大力量,撰写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革命探明了人心向背。秋收起义的转战农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飘扬革命的红旗、遵义会议后的力挽狂澜、四渡赤水的军事智慧,他在革命的征途中救民族于水火……
抗战时期,战火在中国大地上无情地蔓延,伏尸百万,血流千里,染红了这片饱经战乱蹂躏的土地,成为无数人的梦魇。在这举国迷茫之际,亡国论、速胜论甚嚣尘上,人心惶惶。毛泽东却用深邃目光,看到了持久战的胜利曙光。他写下《论持久战》,穿云破雾,为迷茫彷徨的国人指明了方向,坚定了抗战必胜的决心。他扎根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种游击战术应用于敌后战场,声东击西,化整为零,牵制并消灭了大量日军,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国共内战,国民党阻止不了深得民心的中国共产党,胜利是大势所趋,亦是民心所向。
1949年10月1日,万众瞩目中,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顿时,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响彻整个天安门广场。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句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真正将人民放心里的人,人民自会将他高高举起。
人类思想的长河奔流不息,毛泽东的著作别具一格,闪耀着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筑基的光芒。
土地革命时期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向那些教条主义者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勃勃生机,描绘了中华大地上革命火苗攒动,最终烧毁腐朽秩序的光明前景。
新中国成立后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直面不同群体在利益诉求、思想观念上的分歧,调解纠纷、凝聚人心,和谐共进的火苗纷纷蹿起,驱散误解隔阂的迷雾,向着团结协作、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光明前景稳步迈进,为新中国的持续发展筑牢根基……他智慧的思想,高瞻远瞩的战略引领,为社会发展凝聚了磅礴力量。
历史无声,成就熠熠,有此一人,可抵千军万马。而今盛世中国,万山红遍,海清河晏,国泰民安,都离不开毛泽东以及无数革命先辈们的付出。今天,我们一起缅怀伟人毛泽东!
往期精彩回顾
供稿 | 组织监察部 梅丽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排版 | 曹睿
责编 | 柳杉
审核 | 齐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