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温度,精神的深度——商业艺术的下一步

乐活   2024-11-15 12:14   广东  

#对话


打开社媒平台,与艺术相关的话题互动量高达148.9亿,会发现,在大众的分享里,那些走出“美术馆盒子”的各类艺术展览和装置,与之关联的地点似乎都少不了商业综合体的身影。如今的艺术,早已与当代商业更紧密地融为一体,其功能远超传统的装饰和美化作用,转而成为塑造和丰富公共生活的重要媒介。

本次,构架FRAME邀请到艺术家汤杰、Edwin Cheong与华润置地华东大区商业体设计负责人姚益,共同讨论商业与艺术的协奏和共生。

新颖的当代艺术形式,以其互动性、科技元素和沉浸式体验,为大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参与机会,这也是近年来商业装置艺术备受瞩目的重要原因。艺术更多地作为“内容”融入商业,成为商业用以制造话题、吸引流量和提升品牌价值与差异性的创新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商场如何评估艺术品的商运价值?艺术家的创作如何更好的回应空间,呈现体验?从“装饰”到“内容”,商业与艺术的融合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在常州万象城与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旗下UCCA Lab联合呈现的公共艺术项目——“茶颂”中,我们探讨当下当代艺术与商业空间携手的最新实践。

万象城作为华润置地重要的的商业产品线,在消费者的认知中已形成既有的印象,而在不同的城市,如何呈现其差异化?对在地文化的挖掘与诠释,无疑是最好的引子。


基于商场所在地常州悠久的“茶”文化,常州万象城的建筑设计以“茶山”、室内设计以“茶水”、景观设计以“茶园”为意向,呈现精致高雅又不失趣味的空间调性。在此基础上,公共艺术的融入,也延续了茶文化这一核心意向。


“茶”作为本次艺术策划的切入点,融合常州“江南之城”的文脉意境,结合场地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展出空间的特点。

姚益认为,随着后疫情时代的结束,城市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压力的巨增,商场不仅仅是一个购物中心、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应该是一个可以与人、城市共情的场所。常州万象城秉承着华润置地“做每座城市的合伙人”这一理念,与城市共命运、共生长、共发展,以公共艺术链接人、城市与空间,让艺术走出盒子,人人都可以参与和感受常州这座城市的美好。

在艺术家汤杰看来“茶”给人的感觉是:清、淡、雅的。


“茶”对于中国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连接”与“品茗”是他在“茶文化”里特别在意的,也是他在此次创作中的着重体现。

汤杰在作品里采用了相对具象的“茶叶”与“茶花”的形态,希望能带给公众一定的辨识度,与“茶”建立起最为直观的连接。在作品色彩的考虑上,则采用了中国传统色系里的“雀梅绿”与“苏梅红”,特地选用了这两种既能体现出作品在地性特色的,又能给予观众以素雅、高级、舒适视觉感的颜色。

新加坡艺术家Edwin Cheong则以南方嘉木为骨,沸水冲茶瞬间为意,用动态雕塑表达常州万象城与茶山文脉的共融,寓意“风生水起”,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此感受美好生活的流动痕迹。旋转的叶片在阳光下熠熠升辉,与建筑外立面独特的炫彩陶板交相辉映。

由两位艺术家创作的三件装置艺术作品:《茶语》、《花风》与《嘉茗韵起》以富有趣味性的动态形式,激发公众的想象,解析并建构属于“茶”的多种自然姿态,邀请公众共同发掘存在于物象中的诗性,体会在稳定与变幻间,能量互相转换的美妙。

FRAME:

您对常州有怎样的印象?这些印象如何成为您创作的灵感?

汤杰:

我一直觉得江南是自古神往之地,自然常州也算在其中。常州水系发达,交通便利且重视“茶文化”,此次项目的建筑空间也是根据“茶园”为意向进行设计的。因此,我在这次公共空间里的艺术创作就将“茶”作为了引子,作为创作的主要视觉符号,突出作品的“在地性”。

Edwin Cheong:

自我第一次来到常州时起,常州人的友好和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被这些温暖的经历深深地感动着。因此,我非常希望通过此次,为生活在这里的可爱的人们带来美妙的、新奇的体验。而后我了解到茶与这座城市在历史上的深厚渊源,以及常州万象城建筑与空间设计中“茶”元素的运用,因此,“茶”也成为了我的创作灵感来源。

FRAME:

本次艺术项目创作的作品希望给观众带来怎样的感受?

汤杰:

《茶语》和《花风》这两件作品,元素均取自“茶”与“花”的自然形态,让它们“落”在了公共空间里。这次为大家带来的这两件富有“亲切感”的作品,试图在拉近公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这两件作品均以“动态”的形式悬浮于空中,给空间注入了活跃的因子。“动态雕塑”展现了一种力、波、能量在空间中循环往复释放的过程,能产生如同“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般的意境。


希望观众能够从“动态”的作品里找出“静态”的表达——体会其中所蕴含着的隽永意韵,感受到如诗意的、颂歌般的恒久之美。

Edwin Cheong:

我创作公共艺术作品的动机很简单,我发自内心地热爱城市,关心公众。在常州万象城人流如织的入口广场,有很多很多的行人乃至十字路口的过往车辆通过。如今的城市生活往往带给大家很多压力,我希望每个人看到这件作品的时候,都会感受到一些超出日常习惯的,惊喜的、快乐的体验,有那么一瞬间忘记现实的压力,享受纯粹的属于艺术之美的愉悦片刻。


此外,我很高兴看到很多小孩子被这件作品吸引,他们快乐地追逐着作品洒落在地上的旋转的光斑。他们纯粹的快乐总是感动着我,相信也会为看到这些场景的人们带来相同的快乐和感动。

FRAME:

为何选择两位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他们的艺术风格与商场调性有怎样的契合点?

姚益:

我第一次关注到汤杰是在2019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作品《中心说》,黑白两色的金属片在旋转中呈现了丰富的光影变幻,通过力学的理性研究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气等概念,我觉得十分有趣,整件作品呈现出一种举重若轻的气质。这与我们的设计理念十分契合。


而Edwin则在全球许多公共空间有重要的动态装置落地,这些装置很好地传递了公共空间的人文关怀以及与自然的相互呼应,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设计理念。

在常州万象城这个项目,我们邀请国内外知名的设计顾问,以“茶文化”为始,将茶山、茶汤、茶园等融入设计理念,打造流动而又富有质感的项目空间。汤杰在此基础之上延展至茶叶、茶花这两个更为微观和具象的符号进行演绎,而Edwin的创作则由中国历史上首部茶学专著《茶经》上汲取灵感,又聚焦于沸水冲茶时一瞬间的动态与变化。两位艺术家的创作围绕茶文化,由历史到当下,由宏观至微观,呈现了立体而多维度的创作思维,使常州万象城整体的设计概念更为完整,更有深度。

商业空间所代表的商业文化氛围与艺术品所传达的精神文化体验,在很多时候是不同的二元,如何让二者在同一场景下和谐统一,相辅相成,考验的不仅是商运的眼光,也挑战着艺术家的创作。在客群能够感知并理解艺术的形式之余,空间与艺术的调性是否匹配也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


“茶颂”共呈现三组动态装置艺术作品,造型轻盈简洁,优美精致。作品新奇而优雅的观感回应了空间的设计元素与商场品质风尚的品牌调性。其动态的展现形式,翻转循环、涟漪反射、叠加、光线等特性在作品中通过运动表现,打破了空间的静止画面,给人一种轻盈通透、如梦似幻的感觉。


《茶语》里包含四组装置,均以“茶叶”的形状作为创作元素。通过表现“传递、秩序和流动“的手法构建出具有变幻感的视觉关系,让观众感受到茶叶在茶汤中持续翻转、循环无尽、生生不息的意境;《花风》以“茶花”作为设计灵感来源,五片灵动的粉色花瓣在空中绽放、蔓延开来。作品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力一般,冲破空间的桎梏,在时间维度里探寻存在的意义。

《嘉茗韵起》则以中国乃至世界首部茶学专著为灵感,以充满现代主义特征的线条与材料再现了《茶经》中所讲述的南方嘉木。又以舒展于枝干之间的巨大叶片回应泡茶瞬间翻腾的茶叶以及茶杯上方的袅袅热气。微风拂过,带动叶片轻盈旋转,设计精妙的几何造型演绎着由叶片中心展开并层层扩散的独特光影关系,带来超出日常视觉经验的奇妙观感。

FRAME:

您如何理解艺术品与展出场域之间的关系?

汤杰:

首先,我认为在公共艺术的创作当中,作品、空间、人,这三者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应将这些因素相结合地来进行综合考虑,这样才可构建出相对完整且统一的“场域体验”。因此,在艺术创作下,作品的颜色、形态、材料以及体量,都应该考虑到它们与空间、人之间的关系为何。


其次,艺术作品是公共空间的文化引导,是公众感知、体验的栖息地,所以艺术创作与当下的空间、与受众人群适配的考虑是必须且必要的。而“场域”是一种相对模糊的概念,是一种无法轻易被下定义的氛围感知。


基于这种思考,艺术品的创作在与空间氛围的营造上,也应给公众带来“全新的”,且是种“不可复制般的”独特的体验。

Edwin Cheong:

对我而言,相较于将作品放进博物馆空间展出,我更喜欢具有公共意义的场所。到访购物中心的人群组成非常综合,大家处于不同年龄阶段、拥有着不同的职业和身份背景,对处于空间中的艺术作品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这个过程带给作品更丰富的意义和内涵。


在本次创作的过程中,与姚益先生和项目设计团队的沟通很好地增进了我对常州万象城空间的理解。姚益先生出于对空间尺度的精准把控给出了对作品落位和体量的建议,使得作品与空间更加完美地相互融合。

FRAME:

在您看来艺术与商业的调性如何相融?

汤杰:

艺术是人的思想与意识的最真实、直观的反应,是随着时刻在发生着变化的,意识下的精神产物。而商业是较为客观存在的实体,它满足了我们在物质生活方面上的需求。


“精神需求”需要赋予到物质实体之上,才能更容易被公众所感知。所以打造艺术与商业相结合的公共空间,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它带来的是人精神上与物质实体的相互交融。

和以往商场单纯的购买艺术IP作品展示装饰空间不同,“茶颂”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旗下UCCA Lab作为艺术策划,结合常州万象城的空间与品牌的核心设计元素,让空间、艺术品、在地文化间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联动,展现了独属于常州的文化内核。


与此同时,“茶颂”作为常州万象城首个公共艺术项目,让商场在日常运营活动内容,在商业之外也有了文化的加持。商业与艺术的融入正越发的专业化并与商运活动紧密结合。

FRAME:

作为商场启幕的第一个公共艺术项目,您希望通过这次艺术项目为公众带来怎样的独特体验?

姚益:

这次的项目呈现和过往的不太一样。这是我们首次在一个静态的商业空间里呈现动态的艺术装置,这也是我们在当代商业艺术领域里的一次创新尝试。


作为综合体的建设方和运营方,我们面对的大多数消费者,是一个个生活在当地的人。有刚来的奋斗者,对这座城市充满好奇;也有在这生活多年的老人,熟悉这里的每一片砖瓦。大家都热爱这座城市,希望它能够更好。因此,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艺术的表达,向大家传递我们对于项目、对于这座城市的理解和认知。希望能够为城市献礼,为生活加油。


消费者对于我们的作品也有很积极的反馈。我每次走场的时候都能看到有消费者在作品前面观赏。尤其是Edwin这件作品,转动的时候在广场上投下丰富的光斑。我看到有小朋友,还有宠物会追着这些光斑跑。我觉得这就是公共艺术的意义。它可能没有直接的财务反馈,但是能够让消费者和我们的商业有更紧密的连接,能直观地体现我们为更好的常州而做的努力。

FRAME:

在您看来,商场如何评估艺术品的商运价值?

姚益:

艺术品是有价的,但艺术是无价的。我们难以用类似客流量、消费额等数据来量化一件艺术品,或一个艺术项目为这个项目带来多少价值。但是艺术项目的呈现背后体现的是我们对于这个项目的认知和期许。


目前整体商业的表现,从大数据上来看是消费降级,但细分下来,我们能够发现消费者们注重的其实是“质价比”,不管是品牌还是商场,消费者会用他们的时间和钱包来为他们认为值得的买的、值得去的地方而消遣、消费。换句话说,商业空间在最初商品交易的基础上,承担了很多社交场景的需求,因此相较以前会承载更多的情绪价值。

近年来,在商业空间的建设中我们经常谈到“场景营造”,在下一个阶段,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情绪营造”。所以我们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来打造常州万象城,就是希望能够为常州有这方面需求的消费者打造这样的一个场所。艺术品是这个逻辑里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们产品追求的直观外化,这是无法用价值来评估的,我觉得也没必要用可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无法量化的艺术价值。

FRAME:

您认为这次“茶颂——常州万象城2024公共艺术项目”相比其他同类艺术项目,有哪些独特的差异化特色或创新点?

姚益:

首先是在整体艺术项目策划的理念上,和整体的设计概念更加统一。我们在所有可见部分都讲述茶文化,充分的尊重在地文化。作品运动起来的氛围沉静而又高雅,一如我们的设计语言。在商业空间的整体设计中,公共艺术是更为灵活的表达方式,艺术家通过挖掘城市的历史文脉,以独到的视角提炼文化符号并进行创作,使得最终呈现的作品真正地体现出常州万象城对城市的尊重、理解与热爱。


其次是作品的形态选择。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华东的商业项目里面运用动态的装置,事实证明,这件装置动起来的时候直接将原本略微素净的中庭空间直接点亮了,而且是以一种很高级的方式来激活。作品的动态带动空间的动态,使得空间本身不再仅仅是被动的存在,而是巧妙而优雅地参与到在空间中流动的一个个瞬间当中。

我也希望大家有时间的时候,可以试着买一杯茶,在作品旁边静静地看它们动起来,真的会让你的心在瞬时间静下来。这是嘈杂的商业空间里非常难得的体验。


未来,我们也会根据这次的市场反馈,结合商业艺术的发展方向,持续地为常州、为常州人民带来更多更好的艺术项目。

FRAME:

聊聊您对商业空间中公共艺术未来发展的展望与期许。

姚益:

希望商业空间能承载更多的公共艺术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商业空间已经成为家和办公室外的第三空间,大家在这边会客、遛娃、遛狗,或者在这健身、学习,拓宽自己的边界。因此,还是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实践能在商业空间中呈现,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更直观的接触艺术、了解艺术、欣赏艺术。可能无法人人都成能成为艺术家,但是人人都能够接受到美学的教育。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艺术,认识世界的多面性和想象空间,进而更加的爱上自己,爱上时代。为更好的常州!




编辑丨Daisy 

校对丨Miki 



往 期 精 彩 -



Frame首发丨Pure & Wild Studio打造人宠共享空间的理想之地

Frame首发丨仁文设计:88㎡办公室,用风和曲线描绘世界

SpActrum谱观上海办公室,让生为建造的材料焕发新生

Frame首发丨東木筑造:萨和SAVHE HOTEL——隐逸东方


构架FRAME
记录时代精神,前瞻未来设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