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实在是高!

民生   2024-12-21 08:35   天津  

“拉大锯,扯大锯,

姥家门口唱大戏……”

这几乎是每个

土生土长武清人

从小就熟知的童谣

记忆里,每到春节期间

在家门口的土路上

或是在热闹的广场中

总会有几天


突然响起嗵嗵哐哐的街巷锣鼓声






走近热闹的人群,就会听到喝彩声,鼓点和器乐越发激昂。越过人群的头顶,可以看见化着花脸、打着棒的“陀头”携着“莺哥”登场,紧随其后是装扮各异的演员,成双成对地舞动,高高的分外醒目。这便是人们印象中的高跷表演。





今年55岁的孙立永一聊起高跷就喜上眉梢。他是陈咀镇庞庄村同乐登云会的第五代传承人,负责平日的排练、教学,以及组织重大节日的展演。






同乐登云会成立于1867年(清同治六年),每到春节和重大节日,就会给村民们演出,有时也会受邀外出表演。


1998年,正值壮年的孙立永就凭借着“二姐”的角色收获了许多赞誉。2000年起,孙立永开始培养同乐登云会第六代传人。目前活跃的这批学生,正是他精心教导的第七代。



不同的高跷团体会给自己的“陀头(引导队伍登场的第一位角色)化不同的妆容。庞庄村同乐登云会采用的是“沙和尚”,其他地区的高跷团体也会采用“鲁智深”或“行者武松”。


“如今上学的上学,打工的打工,也就周末的时候,偶尔能聚一起排练。您知道要凑够人演一回多难嘛!”孙立永无奈地笑笑。


孙立永有两间小屋,放置会旗、服装、“腿子(高跷)”以及其他道具,演出开始前,学生们也会在这里化妆。


“先学走,再学跑。来找我学高跷的孩子,都得先穿上‘腿子(高跷)’绕场地走上半个月。接下来,根据各人的样貌、身段来分配适合的角色。”孙立永的选拔机制朴实又严格,他认为,表演高跷和做人道理相同,一定要踏踏实实,不能急功近利。


入门阶段,学生们要花费很多时间在小屋外的土地上练习走路,从第一堂课起,就要穿上高75厘米的“腿子”。因为作为高跷演员,就意味着自己的腿延长了75厘米,所有原本看似简单的动作,都要从零开始练起。一开始的练习难免会摔跤,孙立永专门为学生们挑选了这块较为松软的土地,能够缓冲摔跤带来的伤害。“先在土地上多摔几次,把动作练熟了,到砖地上表演的时候,心理上就不怕了。”孙立永说。





高跷表演的经典场面有

龙摆尾、花八字、十字、

大中小旋风、单双拉龙

场门以四台面、八阵、

三十二场门为主

每对搭档都有精彩表演

转身叉、盘腿叉、飞叉

鹊桥的场门为上场

下场以陀象结束




在教动作和表演的同时,孙立永会给学生们讲角色背后的故事。


“‘二姐’就是《红楼梦》里的尤二姐。”当记者“抢答”说出尤二姐的搭档是“贾琏”的时候,孙立永笑笑说:“二姐的搭档叫‘咧子’或者‘二嘎子’。因为高跷就是要用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直白的表演,展示出角色的本质。您看‘贾琏’,表面上是个翩翩公子,实际上是个贪财好色、薄情寡义的小人,咱们就直接给他画上丑脸。咧子跟二姐的情节,就是开开心心地逛庙会,没有原著故事里的悲剧结局……”



说起传承,孙立永很欣慰现在还有一群学生愿意跟着他学习和表演高跷,他一直相信,只要肯下功夫,师父再一点拨,掌握技艺便是水到渠成的事。多年来,无论是亲戚家的孩子,还是村子里的其他年轻人,只要愿意跟孙立永学艺,他都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所有的技艺。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陈咀镇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支持庞庄登云会等非遗项目的各项活动,让高跷这项优秀的传统文化焕发生命力。





进入冬季,预示着一年即将走向末尾。孙立永比往常更期待年轻人返乡,不仅是为了准备排演春节期间镇上最盛大的花会展演,更是因为和家人、学生聚在一起的时间实在难得。孙立永常感慨,自从去年90多岁的老师父去世后,自己和师兄弟已经是陈咀镇的高跷艺人中最年老的“一垡”。作为一名高跷艺术的传承人,孙立永希望自己能一直坚守艺术的根本,在未来培养出更多新人,让同乐登云会的高跷表演走得更远。



本文系原创,转载须注明来源美丽武清

记者 编辑:梁慨


美丽武清
宣传推介武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