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小希 编辑:厘米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歌手金莎曾经在一档节目中透露了一件让她无法释怀的往事。
她哽咽着说,之前她遇到问题后,习惯到处问朋友,寻求意见。
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打电话和朋友聊天,一聊几个小时。
在金莎看来,她们是在“互相解决人生问题”。
没想到朋友有天来找她索要报酬,觉得就算找心理医生也会有费用。
这件事让她很受伤,变得不再信任他人,一直到现在也很难放下心防。
然而,金莎的落泪却并没有得到网友的同情。
相反,有不少人表示理解她的朋友:
“朋友不是你的情感垃圾桶,她也有自己的生活。”
“成年人应该学会消化自己的负面情绪。”
遇到困难时向他人求助,是正常需要。
但是,有些人的情绪垃圾太多,就像有隐形的阴云围绕,让人望而生畏、想躲得远远的。
这令人想到一个词,叫做“情绪巨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情绪巨婴”是指情绪发展成熟度尚在婴儿阶段的成年人。
Ta们既不擅长照顾他人的情绪,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也很差。
通常我们提到”情绪巨婴”,第一印象可能是:
冲动、易怒、不分场合地发脾气等等。
但其实,除了这些外显的表现外,还有些”情绪巨婴”是很隐蔽的。
Ta们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
1.容易过度袒露自我
我的前同事小奇看起来是个单纯热情的人。
但奇怪的是,她和朋友的关系往往无法深入,容易断裂。
后来我发现,她对不太熟的人也很容易敞开心扉,一有烦恼就想找他人倾诉。
她还很容易自我怀疑,总想在别人身上获得确定感。
就像有一次,她相亲失败,非常沮丧,便打电话问朋友:“你觉得我是不是一个很没有吸引力的人?”
朋友反复接到这样碎碎念的电话,这次终于不耐烦了。
便直接告诉她:“我有很多事是不会和别人说的,希望你也学会。”
接着就挂了电话,俩人的友情也就此破裂。
小奇很受伤。但下次认识新朋友时,她还是忍不住倾诉欲泛滥,让关系再次破裂。
2.情绪脆弱,对他人有过度的情感需求
这类人在关系中经常陷入受害者模式。
朋友和女友小安相处起来总觉得很心累。
因为他需要花大量时间安抚她。
比如说,两个人一起出去吃晚饭,本来好好的,小安却突然板起脸不开心,第二天还把他拉黑了。
朋友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好拼命道歉。
小安才松口告诉他原因:“那天我和你一起去吃饭,饭店的楼梯很不好走。”
“你明知道我近视度数很深,灯光也不是很亮,却一个人自顾自走在前面,离我好远。”
“也不知道要扶我一把。那一刻我非常失落,觉得你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我。”
那一刻,朋友的心更累了。
他发现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跨越她情绪的鸿沟。
3.情绪黑洞,充满负能量
有朋友曾谈到,她身边有位男同事时常将抱怨挂在嘴上:工资低、伙食差、加班多、心很累。
哪怕一起闲聊,聊到一些新闻或八卦的时候,观点也十分灰暗。
总结起来就是:人性险恶、社会黑暗。无不透露出他绝望的三观。
不仅如此,在工作中,他的情绪也很不稳定。
一遇到批评,他会觉得老板在故意针对他;
如果有同事和他意见相左,他也会觉得别人故意使绊子。
他什么都往坏处想,疲惫不堪,面带怨气。
就像有个情绪黑洞一样,接近他的人会被吸干所有的愉悦和能量。
和这几类“情绪巨婴”相处时,容易陷入矛盾:
一方面,Ta们并没有太强的攻击性,看起来甚至是弱势方;
但另一方面,在这段关系中,又实实在在地感觉各方面都在被消耗。
进退两难,不知如何处理。
其实,Ta们确实不是故意这样表达情绪的。
这些行为背后,是大量未被觉察和处理的早年问题。
1. 喜欢过度袒露自我的人,是缺少独立应对外界的力量感
Ta们的自体感是很虚弱的,情绪容易被外界唤起,且没有耐受和消化的能力。
所以需要不断和他人诉说来应对自身的情绪,通过被肯定获得自我价值。。
这往往是因为,Ta们的父母本身就不懂得如何控制情绪。
他们不仅会打击、否定、冷落孩子,自己也是软弱无能、缺少力量的。
正如小奇有个非常软弱的父亲。
从她记事起,父亲就一直在向孩子抱怨生活的苦,然后对小奇说:“你要乖点、争气点。”
儿童需要内化一个有力量的理想化客体,才会成为自己的力量来源。
理想化客体的缺乏,让小奇对焦虑、害怕、挫折、悲伤等各种情绪都没有好的容忍度,缺少勇气和确定感。
身后无人支撑的感觉,让她很容易陷入情绪内耗,努力向四周寻找抓手。
2.总期待被照顾的人,往往有大量被忽略的经历
小安就是如此。在她的记忆里,母亲是冷漠的:
她睡醒后哭闹,母亲当作看不见,从她边上走过;
母亲出门,她在后面哭着追,但母亲还是头也不回地走掉。
童年早期被养育者无视的孩子,心理发展会固着在早期。
因此,即便成年后,她内心仍然渴望遇到像”母亲”一样的角色,渴望和他人建立依赖和被依赖的关系。
当男友无法满足她的期待时,她会想尽办法达到目的,比如利用情绪来威胁对方。
3.情绪很消极的人,往往有大量被养育者错误对待的经历
人的大脑有情绪处理和理性思维的功能。
人在年幼时的经历和体验,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对世界的认知,反过来也影响着情绪回路。
人如果生活在安全、温暖、被爱的环境中,情绪脑就有能力做出适度、合理的反应,理性脑的功能就能正常发挥。
相反,如果童年遭受了太多的打压、否定或虐待,情绪脑时常处于戒备状态,使理性脑缺席,负面情绪就会经常被唤起。
同时,必须承认,“情绪巨婴”的杀伤力是很大的。
就像朋友曾跟我吐槽的那样:“和有些人聊过天之后,我感觉自己能少活好几年。”
即便你试图帮助Ta们,最后也常常发现做了无用功。
人的情绪调节能力是一个长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很难在短期内发生改变。
因此,面对“情绪巨婴”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
如果暂时做不到,那么也可以在心理上划清边界,做好课题分离。
保护好自己的能量,避免被过度消耗。
就像作家李筱懿曾说:“生活的意义,不是为别人的情绪找出口,而是为自己的日子找出路。”
另一方面,成为情绪的主人,是每个成年人的责任。
有能力和他人分化、在心理上独立,才是一种真正的自由。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有类似的问题也没关系,“情绪巨婴”并非完全无法改变。
但这种改变的确需要个体有很强的主动性,并且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
你可以试试这么做:
1.放低对他人的期待,将重心放在自己的成长上
在自己能量弱、价值低的时候,如果将过多的期待投向人际关系,往往会遭遇他人的抛弃,重复受挫的人际体验。
相比这样,不如将精力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将它培育壮大。
以此获得正向反馈和自恋满足,是一种更有效的提升自尊水平的渠道。
正如稻盛和夫说过的:工作,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就像小奇,后来发挥特长,开了个美食公众号。
她还擅长做精细手工,做栩栩如生的手工娃娃放在网上卖,收获了金钱和一大批粉丝。
这样的成长会让自己的自体感更内聚,内在力量也会渐渐增长。
当自己长出力量之后,也便更容易耐受情绪,就像有了稳定的锚心一样。
现在,她找回了成就感,很少再自我怀疑,再不用总向朋友吐苦水了。
2.练习自己消化情绪的能力
学会独处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我有一位来访者,有一阵子的工作和生活都陷入了低谷。
她去找朋友倾诉,朋友却说:“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地鸡毛,我只是不晒我的负能量而已。”
她感受到了朋友委婉的拒绝,却没有因此受挫,而是选择了理解。
她很快做了调整。每周五晚上,她一个人去安静的书店坐着,看书、写情绪日记、呆一个晚上再回家。
这种方式帮助她建立了舒服的仪式感,所有负面的体验流淌到了文字里,她反而梳理得更加清楚,也对自己的认识也更清晰了。
她开始明白,自己拥有解决烦恼的所有答案。
只要和自己的内心建立更好的连接,她就可以快乐自足、抵御风浪。
学会与情绪相处,是每个人必经的人生课题,它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幸福感和意义感。
好在你不必独自面对。如果你有难以自我消化的情绪问题,或是因为情绪问题影响到了人际关系,可以试试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向您推荐一个不错的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