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个迹象,说明你有未愈合的创伤

时事   2024-12-08 14:46   广东  

作者:Annie Tanasugarn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在关系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行为。


比如:

明明对方只犯了一个小错,但我们会怒不可遏;

在关系中,频繁地”考验“对方,似乎无论如何,都无法确保被爱;

总是被错误的人吸引......


上述行为,看上去完全不理智,但似乎又是一种本能。


其实,这些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我们尚未愈合的创伤。


图片来源:pexel

从心理层面来说,未经处理的创伤会对一个人的心理、情感和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我们不去觉察,处理它,这些创伤将影响我们在关系中的认知,情绪和行为选择。


比如,有的人倾向于吸引有毒的人,从而一遍遍强化他们的创伤。


而要走出这一怪圈,只有通过看见,觉察。


今天就来聊聊,哪些思维或行为,代表我们有尚未解决的创伤?


01

非黑
即白思维


全或无思维,可能与童年不良经历有关。


这种扭曲的认知方式,可能是由童年的创伤事件造就。


当我们需要自我保护时,作为一种习得性条件反射,我们可能会把人或情境极端化分类。


那这个过程,是怎么影响我们的呢?


当我们经历一些创伤事件的时候,我们会内化与强化一些信念,以至于我们把这个信念当做事实。


然而,这些信念,可能会在之后的关系,情境中触发,尤其在冲突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扭曲的视角,会影响我们的自我价值,自尊,关系质量。


举个例子,父母常常给予我们的是有条件的爱。


当我们学习成绩良好,父母就会笑容满面。

当我们学习成绩不好,父母可能会怒骂,指责。


图片来源:pexel

当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时,就很容易形成扭曲认知。


比如:当我的成绩不够好时,我就毫无价值,别人都会鄙夷我,嘲笑我。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非黑即白的认知模式。


因此,如果你仍然有一些全或无的内在信念,说明你的内在还有一些未处理的创伤。


02

忍不住
制造混乱


如果一个人一直生活在:难以预测,不可靠,或者混乱的环境中,他可能会把这种状态当做“常态”。


在平静的,毫无波折的关系中,他们可能会觉得不安,无法信任关系的状态。


在平静的时刻,很多人会感到焦虑,甚至等着”另一只靴子落地“。


作为一种触发反应,很多人会试图重现“混乱”,比如通过测试伴侣的投入度,或者通过诽谤朋友。


如果对方被激怒,那这就进一步强化关系的问题,创造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举个例子,我有个亲戚,和老公相处时,很抓马。


她的生活有两个状态,要么就是在吵架,要么就是在酝酿吵架。


老公一个轻微的忽视,就会被她视为滔天的大罪。


一言不合就闹离婚。


图片来源:pexel

生活总是鸡飞狗跳的,没一刻安宁。


我想,也许她早期的生活环境,比较混乱,导致她无法忍受平静,通过不断的“作”,来制造混乱。


03

忍不住
破坏关系


这种模式常见于:当你处在一段健康的,互相承诺的关系中时。


因为一段健康的关系,通常需要展现脆弱,而这会激发一个人无价值感与害怕被拒绝,被吞噬的感觉。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内在批评者,会试图说服自己:


他们总会离开,抛弃你,他们根本不在乎你,而在这个声音的驱使下,他们会率先破坏关系。


在更极端的情况下,这类人会无意识地吸引有毒的伴侣或朋友,以实现他们心中的预言。


更常见的是,他们经常放弃一种关系,而这种关系“验证”了他们的信念,即他们不值得更好的信念。


图片来源:pexel

在认知行为疗法中,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是:


那些核心信念,往往就像滤镜一样,让我们只能看见,我们愿意看见的部分。


而一旦我们有这样的负性核心信念:我不值得被爱。


我们就会反复的创造这样的关系,而这个关系又反过来印证:我不值得被爱。


这就像一个信息茧房一样,让人越陷越深。


04

总是
过度努力


这是经典”战或逃“模式中的”逃跑“反应。


一个人可能为了从童年创伤逃离,总觉得要做更多。


有的人想要过度成就

有的人想要过度承诺

有的人想要过度饮酒

有的人想要过度完美


他们都试图在情感上麻痹未处理的创伤。


这种行为模式的根源是未满足的需求与不够自我接纳。


这可能会在他们的关系中造成障碍,持续的忙碌可能不会为友谊、亲密关系或联系留下时间。


就像同学小安,初一时,有一年时间父母没有陪在身边。


图片来源:pexel

那时她感到格外的动荡不安。


她不知该怎么面对心理上与生理上巨大的变动。


也不知如何在新的学校更好的生存。


她感到刻骨的孤独与无助。


于是她开始觉得要变得完美。


监控自己的一言一行,试图变得完美。


这正是一个的用完美掩盖创伤的案例。


05

挫折时
自我批评


创伤经历可能给我们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内在批评就是一种形式。


内在批评往往会在我脆弱,孤独,无力时响起。


内在批评者的“目标”,是让我们相信一些错误信念,伴随着深深的羞耻感与不值得被爱感。


如果一个人为此买账,这就会给他的关系带来消极的影响。


图片来源:pexel

当然,自我批评也并非没有好处。


在我们的生命早期,在我们最无助的时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掌控感。

同时,当我们批评自己的时候,我们也会与自身问题分离,从而与羞耻感割席。

它往往是我们脆弱,无助时的抓手。


但遗憾的是,长期的自我批评,却是弊大于利的。


因此,如果你有自我批评的习惯,是时候意识到,它可能是一种创伤的遗留产物了。


写在最后:


上述的行为模式,是在艰难的生活经历中,习得的生存适应模式。


然而,继续使用他们创造更多痛苦。


学会放下这些行为模式,往往是令人害怕的,尤其当早期经历是我们全部认知时。


愿我们都能从过去的创伤走出,活出全新的生命。


图片来源:pexel

向您推荐一个不错的公众号

↓↓↓

商业智慧
ID:shangye5
请点击下方【关注】,《商业智慧》致力于提供新的商业资讯,全方位解析实战商业案例,传播智慧思想,分享企业成功运营经验,为业内人士献计献策

↑↑↑长按二维码点击名片一键收藏

商业智慧
请点击下方【关注】,《商业智慧》致力于提供新的商业资讯,全方位解析实战商业案例,传播智慧思想,分享企业成功运营经验,为业内人士献计献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