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届高校教学创新大赛回顾:我从五大感触中获得的深刻感悟

文摘   教育   2024-09-11 16:01   天津  


2021年,我以选手身份参加首届教学创新大赛,从校赛时的犹豫不决到省赛的绝境逢生,再到国赛的坚持不懈与意外之喜,其间心情起起落落、备赛磕磕绊绊。随后历任评委与教练,亲历并见证了四届大赛的点滴。这里,结合实际体会,聊五大意外的感触,以期未来参赛老师,少走弯路,多些坚定。
01

不畏强手

曾作为委,亲眼目睹一位教学成果累累的国家级教学名师在校赛中惨遭淘汰,主要原因:一是现场汇报时间没控制好,15分钟只汇报了课程的建设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教学创新的关键举措PPT中有,但无时间展开。二是课程实录视频为课程概述,感觉老师讲课水平很高,但无互动、无学生镜头。在这种情况,评委爱莫能助,没法打高分。
另一位长江学者,学术成果巨多,讲课深入浅出,课程实录很好,把一个本来枯燥无味的课程,讲得引人入胜,颠覆了我过去教学与科研不可都牛的错误认知。作为省赛评委,我果断地打出了该省的最高分。凭我的感觉和对多省选手的了解,感觉这位老师应该大概率获得国赛一等奖。但可能因为现场汇报不够专业,他只获得了二等奖。遗憾!
相反,我看到不少业绩平平的老师,通过参赛,获得意外的惊喜!
比赛需要实力,但比赛就是比赛,更需要适应规则和套路。

02

不怕失败

曾指导过一位老师,她参加过首届大赛,在校赛中就被淘汰,她又参加了第二届大赛,本来希望只要在省赛中获个三等奖即可。可没想到,一路曲曲折折,悬悬乎乎晋级省赛,提心吊胆入围国赛,最终斩获国赛二等奖,虽有遗憾,但为教师生涯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在参加首届大赛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校赛时抱着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或者应付差事的心态参赛,结果以教授组第二的身份入围市赛,名额只有两个,险些在校赛中就被淘汰。后来,在省赛、国赛中,我从未担心过淘汰或失败,因为校赛已经那样了,再前进一步就是胜利,所以,想得不多,尽力做好参赛的每一个环节即可。印象参加国赛时遇到一位年轻女老师,赛前那天晚上抽签,决定比赛顺序,这位老师两手发抖,不敢操作,当天晚上睡眠也不好,以这样的心态参赛,效果可想而知。而我,只是按照预先计划,练好现场汇报,其他顺其自然。
其实,从四届大赛情况来看,国赛获奖数量在增多,比如首届为198个,第二届为406个,第三届为466个,第四届544个。而且按照比赛规则,已获得前三届大赛一等奖的主讲教师不能再次参赛。
所以,这里温馨提醒,各位参加前四届大赛而未获得国赛一等奖的老师,可准备再次参赛,争取更上一层楼。特别是已经获得国赛二、三等奖的老师,也可再次参赛,因为比赛已经证明,这是你的优势,为何不发挥自己的优势呢?

03

不忘初心

为啥要参加比赛?我参赛时,最初显得被动,想得很少,学校有啥政策,也无暇顾及。但我知道,很多老师参赛之初顾虑重重,什么比赛获奖很难,耗时太多,不知对评职称、绩效有无帮助,想多了。只要是高校一线老师,只要时间允许,都可参加试试,参与就会有启发。
既然是教学创新大赛,只要参加了,至少可以增强我们教学创新的意识。而且据我了解,不少学校除了升职、加薪,可能还有物质和精神奖励,这个因学校而异。比如,不少学校已将该比赛列为职称评定的重要条件,只要获得获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主讲教师)一等奖或二等奖以上,就具备正高或副高职称评定资格;有学校一次性奖金高达几十万,同时涨工资数万。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副部长(当时为司长)在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闭幕和总结大会上发表“锻造中国金师”的讲话中指出,希望教学创新大赛成为全国教师的奥林匹克盛会,让更多中国金牌高校老师从中脱颖而出。
其实,对我,通过参赛,最大的体会是唤醒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深感教与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持续改进,才能成为学生认可、专家肯定、社会满意的真正好老师。这或许就是我作为一名老师的人生使命!


04

终身学习

有使命,才有激情。我在日常教学和教学创新大赛中特别强调两个教学理念:一是教学相长。这些年,一切变化都太快!形势在变,学生在变,课程必须变!教师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教师必须每日学习,才能与学生同频共振,才能上好这个课。二是生涯唤醒,作为创业课程,最重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做好创业生涯规划,让他们坚定“青年创业,中国强”的信念,但我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想创业,怎么办?我会启发他们,告诉他们:人人都需要创业精神,每个岗位都需要创业,每个公司都需要创业,干部需创事业,国家需创基业。
这里,我特想说,要想唤醒一拨又一拨迷茫的学生,面对一眼望得到头的教师生涯,教师首先得学会唤醒自己。最近我在多种场合谈到,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生涯唤醒,但我觉得更加紧迫的是唤醒自己,这可能需要通过参加创新大赛这样的活动和终身学习才可真正见效。

05


反复打磨

起初,我对于打磨抱有天然的抵触情绪,觉得这样会磨灭教学的灵感与个性。然而,经过这些年的深入了解,我渐渐发现,那些成绩斐然的教师,多是在赛前进行了无数次的精心打磨。他们不仅在教学创新报告和课堂实录上追求极致,更在现场PPT汇报上不断探索与创新。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打磨的意义,意识到它并非简单的形式化过程,而是对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深度挖掘与优化。

高校层面,那些启动较早、重视打磨的学校,往往能在比赛中脱颖而出。他们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准备时间,更在资源配置、专家指导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这种早启动、重打磨的策略,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促进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我注意到,一些高校目前正利用暑期引导老师准备第五届大赛或11份第四届产教融合赛道的比赛。

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数量较多的高校

到了国赛阶段,我更是见识到了打磨的极致。有些赛区,为了帮助教师呈现最完美的教学材料,不惜进行十轮甚至更多的打磨,同时引入淘汰机制,每一轮打磨都围绕着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力求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到尽善尽美。这种对完美的执着追求,让我深刻认识到反复打磨对于营造大赛氛围、推动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共勉~
温馨提示:若需“一对一”教学创新大赛指导,请加“肯学君”老师微信。


一对一指导内容:


  • 总体教学设计和赛道选择(专家视角:如提供总体教学设计思路和选择合适赛道的建议)
  • 教学大纲提升评委视角:按照总体教学设计,完善大纲关键点及细节)
  • 课堂实录教案优化(学生视角:提供引导学生深度参与的具体教学实施思路,支撑总体教学设计,体现“两性一度”)
  • 教学创新报告打磨(评委视角:标题凝练、痛点挖掘、方案匹配、成效突出、细节完善)
  • 现场PPT汇报与问答演练评委视角:标题再凝练、提纲再对标、教学再设计PPT优化、多元沟通训练、问答预演)
 欲知详情,点击下面链接:
教学创新大赛1对1指导纲要


如果该文有启发,请给肯学君来个点赞、在看收藏分享吧,一起精进~

肯学君
聚焦“教创赛、一流课程及教学创新”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