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 | 数字化的未来,还是模拟化的未来
文化
文化
2024-04-18 22:51
辽宁
28年前,一本名为《数字化生存》的著作一经问世,就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迅速风靡全球。作者在书中对未来的众多预测,几乎都在当今时代得以实现。该书深刻揭示了数字化时代对人类的冲击和改变,并为人们提供了新的生存指南。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胡泳教授作为其译者,充分肯定了数字化为人们带来的种种便利,对其充满了信心和期待。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让我们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和方便,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数字化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隐私泄露、算法偏见、网络暴力泛滥、虚假新闻横行等等。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数字化在生活中的角色,并警惕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现实风险。胡泳教授作为当年数字化的倡导者,在二十多年后也有了新的反思和主张。
恰逢此时,中译出版社的新书《模拟化生存》,像是为我们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踩了一脚刹车,让人们能够停下来重新思考数字化是否真的是我们唯一的发展方向。作者以深邃的眼光审视了数字化的世界,提醒我们不要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盲目地沉迷于科技进步。他帮助我们逃离数字化的迷宫,重新找回自己的本真、认识自己的需求,回归到自然与人性的世界。在模拟化生存的引领下,我们将能够拥有更加深度与丰富的生活体验,迎接一个更加和谐与平衡的未来。
《模拟化生存》
作者:[美]大卫·萨克斯(David Sax)
译者:张玉亮
中译出版社
2023年11月
不是所有的进步都来自于新技术,正如不是所有的技术都等于进步一样。有时数字技术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便捷,但有时却使生活变得更糟。2020-2022年的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就像是一次实验,向我们提前上演了数字未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可能。 模拟化的未来,不是回到某种前疫情、前数字的生活方式,而是善用技术重新构建我们的世界,打造更人性化、更贴近我们愿望的未来。 选择数字技术或许可以快速实现未来的想象,但并不总是最佳选择。模拟化未来并不是否定进步,也不是抵制数字化,而是帮助我们在现有的条件下深思熟虑地决策前进的方向,时时刻刻以人为本。如果我们想让人类需求超越数字技术本身,就需要优先考虑模拟技术,为它创造更多机会,用时间和资源培育模拟现实的成长,注重发挥人类的独特天赋,而不是单纯追求自动化。 模拟化的未来,将更加注重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社会性,唤醒我们寻求更人性化、更具创新的生存模式。
大卫·萨克斯(David Sax),加拿大作家、记者、演讲家,以商业与文化领域的研究而广受赞誉,创作横跨多个主题。 他的《模拟的复仇》(The Revenge of Analog)被誉为引领商业思潮的杰出之作。该书被《华盛顿邮报》列为畅销书,《纽约时报》首席书评人角谷美智子更将其选入2016年十大畅销书之一,随后还因其卓越的口碑被翻译成六种语言,畅销多个国家。他还著有《拯救熟食店》(Save the Deli ,该书曾获餐饮界最高荣誉“詹姆斯比尔德奖”)、《企业家的灵魂》(The Soul of an Entrepreneur)以及《品味制造者》(The Tastemakers)等著作。他的作品不仅满足了读者对知识和洞见的渴望,更在商业、文化和创新的交汇处铸就了全新的精彩。
推荐序: 数字化的未来,还是模拟化的未来/北京大学 胡泳
当我应邀为大卫·萨克斯(David Sax)的书《模拟化生存》(The Future Is Analog)撰写推荐序的时候,脑子里首先蹦出的是这么一个标题。但请读者不要误解,我们并不面临数字或模拟的简单选择。那是计算机编程的二进制代码的错误逻辑,它忽略了现实世界中生活的复杂性。相反,我们面临的是如何在二者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我们常常希望与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但我们忘记了,在技术环绕生活的今天,我们与技术彼此也需要建立健康的关系。 曾经有一度,数字化代表着新奇和酷,代表着效率和知识,也代表着人类大同的允诺和期望:更多的朋友,更民主的社会,更好的生活,以及更多的财富。我们中的许多人相信了这样的幻想,即数字化令一切变得更好。我们向这个想法投降,并把我们的依赖性误认为是浪漫,直到为时已晚。 今天,当我们的手机开着的时候,我们无法放松,而是感到焦虑。当人工智能到来的时候,我们听到熟悉的“技术解放人类”的话语,然而在我们的脑子里有一个声音在警告:技术总是以乌托邦开始,而以反乌托邦告终。对于在数十年中经历过多次技术爆炸的我们,经由过往的经验,懂得技术绝非万应灵药,每一次跃升都有相应的代价。所以我们不得不学会清醒地看待技术——不过在此我也许夸大其词了,仅有一部分人做到了保持清醒。
不管怎么说,作为“数字化生存”的曾经鼓吹者,我对数字技术怀抱的那份爱恋已然结束——而我知道我并不孤单。在iPhone首次横扫社会十余年后,在所谓人工智能的“iPhone时刻”来临之际,在许多人的个人生活和我们所处的更大社会中,对计算机的不信任日益加深。我们开始担心:智能手机对我们的孩子有什么影响?社交媒体是如何侵蚀我们的民主的?科技精英会把全人类带向何处?以及,科技垄断到底会对经济产生何等影响? 当然,我们不会删除我们的社交媒体账户,并将我们的手机扔进最近的水坑里。我们能做的是,在我们与数字技术的关系上恢复某种意义上的平衡,而做到这一点的最好方法是回归模拟世界:以模拟的阴平衡数字的阳。
模拟,尽管比其数字等价物更繁琐和昂贵,但提供了丰富的体验,这是通过屏幕传递的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很简单,仅仅是在人际交往方面,我们就需要真实的共享空间,而不是日益复杂的虚拟共享空间,而这对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至关重要。 我们看待未来的很多方式都集中在技术上。但是,当我们通过技术的镜头来看待未来时,我们往往会失去焦点。甚至可以说,以新技术的视角看待未来会缩小我们对未来的看法,因为那等于相信未来只能通过特定技术的能力来构建。 事实上,在物种层面,更大的趋势将影响我们的未来。数字化技术的确重要,可它无法克服模拟世界的摩擦力。很酷的小工具可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大量帮助到我们,但真正改变世界的大事要复杂得多、动态得多,而且在人类层面上与我们的关系更大。例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缓慢上升对我们物种的生存有着真正的影响。或者,疾病动态变化和栖息地丧失导致全球流行病等危机。同时,模拟世界也是充满政治的世界,比方说,对政治理想的追求,或对种族主义的态度,都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公平发展。当我们只是想到,未来将是每一个人在广告中看到的那个很酷的闪亮的东西,我们就有可能走上狭窄的通向危险的轨道。相反,我们需要通过紧跟重要的大趋势来面对真正的未来。 这就必然要求,诚实地对待我们想要的未来,分清它与我们被告知的未来之间的重大差别。没有人比新产品或新服务的发明者和推广者更喜欢向我们推销未来。他们都声称他们的发明将改变世界,但这种改变未必符合你的最佳利益。所以,你不应轻易接受别人向你兜售的未来。 不像那些发明者和推广者所说,没有哪一种未来是不可避免的。在数字技术的世界里,我们已经习惯了作为公理的摩尔定律。这基于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 Moore)的计算,即集成电路将每18个月缩减一半,并变得两倍强大、两倍便宜。这一公理指出任何技术的增长都是指数级的。我们已经在从互联网使用到音乐流媒体的增长中看到了这一点。按照摩尔定律,一旦一个趋势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它就不可避免地一直发展下去。也因如此,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变革被描绘成不可阻挡的、非个人化的力量的时代:我们最好学会如何在海啸中冲浪,否则就会被淹死。 然而,作为一个社会,我们总是可以选择下一步的方向。技术不只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东西;它是我们可以决定建立或不建立、使用或不使用的东西。 在大流行期间,我们被告知数字化未来已经到来:我们在家工作,我们的孩子在家学习,我们可以在家中舒适地观看表演、戏剧和音乐会,我们使用移动应用程序健身,而网店可以将任何东西送至我们的住所。 然而突然间,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意识到我们需要更多。我们的身体渴望在森林小径上和新鲜空气中运动,而不仅仅是在家里的固定自行车上旋转。我们的思想和感情需要与别人面对面交流,而不仅仅是局限在各种屏幕上。我们希望我们的朋友或亲密伙伴从屏幕中走出来,给我们一个真实的拥抱。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谈到“具身互联网”(embodied internet),这是一种先进的软硬件融合体,将提供一个数字化未来和模拟未来无缝集成的世界。“我觉得最棒的是,我们是在帮助人们实现并体验更为强烈的在场感(presence)——这种感觉可能同他们所在乎的人、共事的人相关,也可能关乎他们想去的地方”,扎克伯格告诉科技记者凯西·牛顿(Casey Newton),“这会让我们的互动更加丰富,而且感觉更为真实。将来我们打电话时,你将能够作为全息图坐在我的沙发上,或者我将能够作为全息图坐在你的沙发上……以一种更自然的方式,让我们感到与人更多地在一起”。Meta目前正在拥抱的整个概念是一个错误的概念,注定要失败,因为他们试图开发完美的虚拟未来,而数字未来绝非我们的全部,元宇宙的交往也从不“自然”。 我们从根本上说是人类。我们不是某个软件或抽象概念。我们是生物,拥有身体的生物,这一身体生活在有感觉和气味的物理世界中,我们的身体会对此作出反应,我们的大脑会以一种我们无法用模拟替代的方式对此作出反应。我们不能围绕取代人类需要的技术来构建未来,我们也不应该这样做。 未来充满了人类的需求。如果你在考虑个人或公司或全社会的未来,你需要意识到,如果那个未来不能满足人类的真正需求——在自己的小生活、家庭、社区和世界自然区域中的现实物理生物的需求——如果那个未来不能用我们需要的身体刺激、精神刺激和社区意识来滋养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那么你试图建立的未来将是不合格的。此时此刻你需要问自己:你想要生活的未来是什么?在未来,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本人公号所刊载原创内容之知识产权为本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欢迎读者沟通交流,请微博@胡泳 或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