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适道、立和权 | 子罕第九㉙
文摘
文化
2025-02-02 06:02
山东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这里孔夫子给我们讲了四个阶段,学、适道、立和权。也是我们学习修道的四个次第。我们先讲学,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适,往赴的意思,前往奔赴,去往道的路上,我们称之为修道和行道。我们来看“学”,很多人我们可以一起学习圣贤的文化,一起学习道,一起学习德,一起学习忠、信,一起学习仁、义,但是未必可以一起去修道和行道,每个人的学习目的不同。比如说,有的人学习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学识,有的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智慧,有的人学习是为了把自己的生意做得更好,有的人学习只是为了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子女,而有的人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好家庭的感情和关系,有的人学习可能是为名,有的人学习可能是为利。每个人学习的目的不同,自然也就导致了接下来的行为方向,行为准则是各不相同的。适道,这里就比学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去修正自己,让自己奔赴,向于道,这个就涉及到修了。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很多人是只学并不习的。我学了圣贤的文化,但我未必要修正自己,我只是懂了知识,懂了那个道理而已,这是只学,那到“习”就是适道了,我要让自己的行为合于我自己所学的道。这个时候就涉及到修身,修身以后还不够,我还要去传播这种圣贤文化,这种修身之道,这个叫做适道。如果一个人学习圣贤的文化是为名为利,或者为了自己的家庭关系更好,生意更好,更好地教育子女,无可厚非,但也只是停留在学的阶段,这就不是修道。修道是要把所学的知识都用到自身来,并且用到自身以后,我还要用来化人的,去影响更多的人,去传播圣贤的文化。可与适道,未可与立。还有很多人我们可以共同适道的,就是共同修道,共同行道,但是未必可与立。立,首先浅层的意思,《论语》讲立于礼,我们在修道、行道的过程当中,是否能依礼而行。我们再往深层讲一点“立于道而不变节”,有的人也在修道,有的人看似也在行道,但是他的中途会发生变化。比如说,知难而退,遇到了困难开始退缩,我就不修道了,我就不行道了。再比如说,在行道和修道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很多的诱惑,可能诱惑会让我半途终止,不是一生立于道而不变节的,它会发生很多事情,让我们开始改变志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一个次第,首先讲的是志于道,而立不住的人就会中途发生变化。我们举一些现实当中的例子好理解。比如说,有的人学习我也学习,我也修道,我也修正自身,但是我是为了名、为了利,或者为了教育孩子,或者为了经营好我的感情。最后我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我学习了圣贤的文化,并没有挽回我的感情,我学习圣贤的文化并没有让我得到名或利,这个时候就开始变了,我觉得学它没有意义,我还不如去学一些其他的,或者我干脆就不学了,这个就是没有立得住。因为一些自己思维上的变化或者外界的原因,让自己的志向开始变得动摇,这都是立不住的表现。还有的人比如说,本来并没有为了名利而去学,我也是想学习、修道和传道,但是我在传道的过程当中,我经历了很多的诱惑,当这些诱惑来临的时候,我放弃了修道,放弃了传道,这都是立不住的表现。所以这里告诉我们几个次第,首先很多人是可以一起学习圣贤的文化,接下来再去修道和传道的时候就只剩下了一部分人,而很多人开始不适合,那么即使是修道和传道的过程当中,到“立于道而不变”,这个时候又会筛选掉一部分人,也就只剩下小部分人可以立于道,而不改变自己最早的道心。可与立,未可与权。这里又上升了一个阶段,讲了一个字叫权。权的本意是指的秤砣,秤砣的作用它是用来衡量轻重、保持平衡的。立于道以后我们还要懂得权衡轻重,权衡轻重是为了取于中,取中道。这个就要懂得变通,很多人立于道又不懂得变通,所以这个时候开始又要失去一部分人,“立于道,未可与权”,有的人可以共同立于道,但是未必可以懂得共同变通。举一个例子方便来理解“权”,比如说这个阶段,咱们虚空济在这里住宿的朋友,吃和住我们每天收三十元的费用,这个时候就会有很多人不理解,不理解的方式有很多种,取决于不理解的那个人他自己的思维。第一种人说收三十元怎么能行?不够费用,这不是赔钱吗?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又在哪里呢?这种人他的思考在于利,但是他的思考很好,好在他考虑别人的利,而不是自己的利,所以就看不明白为什么要收这么少的费用。那么还有第二种人,第二种说你们既然在传播道,传播圣贤的文化,你不收费,人岂不是更多?你干嘛还要收三十块钱呢?这种人是站在自己的利来思考问题,他觉得我可以一分钱不用花。还有第三种人他可以看得明白,因为他是立于道并且懂得变通,懂得权,他就可以看得懂了,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一分钱不收,它是亏空的状态,又能支持多久,这是要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收的多了,有很多人会望而却步,有很多生活并没有那么富足的人,他的生活还是拮据的,如果我们收的很少,他是可以承受的,并且不心疼,他就可以在这里多住一些时日,有这种思维的人就会能看得懂,这种思维的人不光是立于道,他还懂得权变,来衡量一个事物。我们在生活当中做事情也是一样的,我们立于道之后还不够,还要懂得变通,而很多人学了圣贤文化以后,不懂得变通,不懂得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这个是要出问题的。但是这里的次第不能乱。首先是学习,学习以后是适道,适道以后是立于道而不变,在立于道不变的基础之上,懂得权衡利弊,懂得变通,否则这个权就变成了小人的行径。小人喻于利,如果不是立于道的基础之上,我们的变通就会跟着利走,怎么变对我们自己有利,我们就怎么去变,所以这个时候就成为小人的行为了。但是立于道的基础之上就不同了,无论如何变通,我们都是立于怎样帮助更多的人,可以更长久地帮助更多人,可以让这件事情走得更远,利益更多的人。所以立于道我们再懂得变通,这是事物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但是很多人并没有立于道,而只是善于变通,这个时候就变成了聪明,可以看到商机,只是想着如何变得对自己有利,这个和圣贤的文化就会开始背道而驰。从这句话当中,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延伸一下,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四个阶段。比如说我们一开始上小学,有很多小学的同学到了初中,可能有的人就已经不再读下去了,到了高中依然如此,到了大学可能我们过去的所有的那些同学很多都已经不在了,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又彼此参加了不同的工作。从这句话当中我们要体会一个道理,一切都是在变的,都是分分合合的过程。我们也不要去执着,说我们刚开始有很多朋友一起学习的很好,学着学着怎么有的人就跟不上了,这是正常的,这就是道。就好像我们到了高中,小学的同学已然不在了一样的,有的人说我们共同修身,修了一段时间很好,他怎么就不修了呢?这个也没有什么可惜的,道的发展规律就是如此,只不过有的人变了而已,同样说我们可以立于道,可是有的人怎么学完了之后越学越固执,法执越重,不懂得变通,也是正常的。每个人有多大的智慧,每个人学习的程度,每个人将来的走向各不相同。我们交朋友也是同样的道理,在每个阶段我们交不同的朋友,所以一切事物的分分合合都是自然的现象而已。在生活当中,在感情当中,在学习当中,切勿执着,有很多朋友学习的时候会执着,说我过去的朋友他不再学了,是不是我也要停止,说我过去的朋友他现在学得比我好,是不是我就开始着急,其实都是没有必要的,每个人的阶段不同,我们只要是前行的,只要是进步的,只要是没有停止的,随着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其自然就可以了。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有的人我们可以在一起学习,这叫共学,但是未必可以在一起做事情,我们把它称作适道,有的人可以在一起共事,但是又不能立于事而不变,比如说遇到事情的时候开始产生了分歧,我觉得应该更好地帮助他人,可是我觉得这件事情应该多赚点钱。这个时候思维方式的不同,大家立于的事情就会变,而有的人可以立于一件事情不变,有共同的思维可以共进退,但是未必可以共同权变。因为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人的成长轨迹不同,人的努力程度不同,即使我们的价值观是相同的,即使我们有共同的志向,但是未必都同时懂得变通,懂得取中,所以又举了个做事情的例子,虽然不是这句话的本意,但是方便理解这四个阶段。我们先要去学习圣贤的文化,接下来要适道,要修道,要传道,要立于道而不变节。无论遇到诱惑也好,困难也罢,都不能改变我们那颗道心,立于道的基础之上,我们要懂得权变,要懂得变通,如果不变通就学成书呆子了,只是懂了圣贤文化在讲什么,但是并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我们当下的现状去改变,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固守某一句话、某一个道理,这个要出问题的。我们再举一个《论语》当中的例子来理解,比如说《论语》当中告诉我们“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告诉我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要立志于坚毅地去传播圣贤的文化。可是《论语》当中又告诉我们,“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可是孔夫子又讲了一段话,人只要做好这四件事情就可以了,出去好好工作,回家好好生活,朋友有事尽心尽力,有一点爱好,但不要被其所困,我还能做些什么。他讲了两个概念,一个告诉我们要弘毅,要弘道,为了弘道我们可以舍弃世间的一切,一个又告诉我们好好的生活就可以了。《论语》当中到处都是这种因材施教的思维方式,每个人问孝,每个人问君子,每个人问仁德,孔夫子的答案都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阶段不同、悟性不同,所承载的使命也各不相同,这就是道了。道一定是参差不齐的,就好像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万物,有大树、有花朵、有小草,这个才是道的全部。所以为何会因材施教,我们自己看看我们在哪个阶段,我们适合做什么样的事情,我们取其中,这个就叫做权。有的人学习就太过于固守,明明我自己没有智慧,没有那么大的能量,我非要去弘道,未必弘得了。而有的人有那么大的决心,有那么大的能量,有智慧,而他不去弘道,自己的才华没有得以施展。到底该如何衡量,取决于我们自己当下的智慧,取决于我们是否立于道的基础之上去权变,所以这个权变就是我们自己去权衡事情的利弊、轻重、缓急,然后取中,取一个当下最适合我们的,最适度的那一种方式去修行,去调整我们自己的行为。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我们学习了很多的道理,但是在什么基础之上用,在什么场景用什么样的道理极其重要,但是不变的核心在于立于道,我一切的变化都在道的基础之上,在德的基础之上,在仁义的基础之上,我的变是否是为了他人着想,是否是为了帮助他人的,只要是立于道的基础之上再去权变,我们才能取其中,更符合中道,否则就沦为了小人的伎俩。本文稿,取自虚空济app线上课《论语》,主讲人:虚空先生。
整理 | 虚空编辑部
定稿 | 虚空编辑部
版权声明:本账号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
白天:07:00-19:00
晚上:20:00-23:00
虚空先生/学生们直播
分享学习和修身之道
新浪微博:虚空先生
线上课程APP:虚空济
客服小济:15628903791(同微信)
咨询电话:13573193791(同微信)
预约小住:18615536701(同微信)